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三乘菩提系列讲座文稿>坛经辩讹>

坛经辩讹 第14集 孙正德老师主讲(2)

[坛经辩讹]  发表时间: 2015-04-22 18:2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再来是“行”。“行”的自性就是一切“造作性”,可是当你以无所得为方便的时候,你会发现到说:原来都是意根的遍计执性啊!就是这样子啊!这个就是开悟以后会发现到的。
再来“识”的自性。“识”的自性本来,祂就是能了别六尘啊!可是开悟以后发现到说:原来只是如来藏幻化而有,这不一样哦!当你说,“这个根尘相触,有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你会觉得说就有六个识啊。可是当你从无所得而为方便的时候,你说:那这个也是自己由如来藏幻化的“见分”,对不对?哪有所得?就是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来看待这个事情。
所以你看,不一样啊!这样才叫“法智”啊!这样的内容,是不是很丰富,很踏实?不是像他所说:“哦!我有如来藏,我有法智了。”这样子哪有什么可说?
好!第一个“法智”知道以后,再来说,云何“类智”?还是一样“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五蕴等差别之相,为苦、无常、空、无我等,是为类智。”你看,还是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五蕴还有差别之相,一个是自性,再来是差别之相,这叫“类智”,你看智慧是不是又不一样了?智慧层次更不一样喔!所以,所谓的“类智”,不是像刘灿梁说的,是这个经文才是正说。
那我们说“苦、无常、空、无我”。这里讲的,当然也不是纯粹“缘起性空”那个“无常、苦、空、无我”,不是!而是要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就是“真如法”。记得,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讲的就是如来藏的真如无我法性,这个是前提。那我为了让大家知道,所以我举了下面这个《思益梵天所问经》,以及《解深密经》所说的。那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来解释《解深密经》,我只是要让大家知道“七真如”。也就是说,菩萨这个可以实证七真如的;七真如的实证,这个表示是菩萨在见道以后,圆满见道位以后,在修道位上你都可以证实这七真如。那我们为了解释说,这个所谓的“类智”是什么?要大家知道几个真如法。比如说这个流转真如、安立真如啦,让大家知道,因为苦嘛!讲到苦,你就要知道,这里讲的苦是什么呢?不是我们前面只是纯粹解释五蕴那个说七苦、八苦的那种苦。那我们接下来先应用一下《思益梵天所问经》讲的说:“圣谛者,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先讲这个位置。也就是说,为什么这里会讲“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可是明明说什么叫苦谛?明明是,苦圣谛是生老病死苦,对不对?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啊!明明讲的是这个啊!这个是属于二乘所了知的啦,纯粹是有所得法了知的。可是现在我们是以“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来说,也就是以真如法,开悟以后就要能知道这个部分哪!那这个苦呢!是“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啊!那我们就要说什么是苦?苦的意思就是,只要有五蕴就是苦,对不对?有了五蕴以后,才有所谓的生老病死的相貌出现,对不对?这些出生的相貌、老的相貌、病的相貌、死的相貌,如果没有五蕴哪有这些?有了五蕴以后,才有生老病死这些相貌,这个苦的相貌出现。可是这里面说“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呀!这道理就是,不是从五蕴本身来说的,而是从无所得法来说的。而说,因为这个五蕴本身,就是前面我们讲的,它基本上也是如来藏本来含藏的功能,你从来不知道祂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功能?祂本来就在呀!本来就是这个心所含藏的功能嘛!那这个心从来没有生过,所以祂这些功能也从来没有出生过,一样道理呀!所以回归于这个道理来看待,开悟的人来看待自己的五蕴,要知道这个道理说,今天有了这个苦,有了这个苦就是五蕴出生啊!菩萨一世一世的常行菩萨道,不畏惧生死苦,对不对?可是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类智的出生,所以才愿意一世一世常行菩萨道,不畏惧生死苦,就是知道说,“这个五蕴本来就是我如来藏的功能啊!我灭它干嘛?如来藏不坏呀!我为什么要把五蕴的生灭了?应该说,我怎么样把这些习气烦恼去除掉,对不对?怎样再发起这些无漏无为的功德嘛!”这菩萨就知道这些,所以知道说“奥!原来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那这个部分呢,我们在说因为这个苦就是里面真如法之一,什么真如法?就是里面所说的这个“安立真如”,就是第四个。
《解深密经》里面讲的七真如,“一切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也就是说,一切如所有性,在一切染净法中的真如;所以真如不是只有到佛地才有真如啊!我们现在因地也有真如啊!只是说,这个时候真如是如来藏自己的法性呈现出来的。那可是因为法的层面很广,我们不能老是跟您讲:如来藏的法性是真如。可是从七真如的角度来看待说,这个类智的解释,所以这个“是名此中如所有性,此复七种,一者流转真如,谓一切行无先后性;二者相真如,谓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三者了别真如,谓一切行唯是识性;四者安立真如,谓我所说诸苦圣谛;五者邪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集圣谛;六者清净真如,谓我所说诸灭圣谛;七者正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道圣谛。”我先停到这里,知道有七真如。
那么这里,我们讲这个苦,苦这里就是指这个“安立真如”。也就是说,今天安立真如就是表示苦圣谛,就是以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你要把它连起来,连贯起来,《解深密经》这里讲的,这里的“安立真如”就是《思益梵天所问经》里面讲的,“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也就是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里面讲的“以无所得为方便”的智慧,知道五蕴的苦,这样懂吗?不太懂没关系!知道这个理路就好。知道说,开悟以后,你要更进一步的去了解,来讲说,“那我这个五蕴是苦”,可是你要不要像二乘人这样子要来灭苦?不要跟二乘人修法一样,你就要回到“以无所得为方便”来观察,你才能得类智嘛,对不对?破参以后,开悟以后,有了法智,还要得类智啊!类智就要来观察自己的五蕴,原来这个苦,这个苦啊!不是原来所想的那样,原来是由如来藏出生五蕴所安立出来的,如果没有如来藏本来具足的,这个无生的这种五阴十八界的种子功能,对不对?哪有我这一世的这个五蕴?那你已经知道说,这五蕴的源头是谁?指的就是如来藏。就是祂的,你以祂的无所得法为方便来观察,这样的话,菩萨不会落入二乘人的修法,就会一直观照到如来藏祂的法性的这个层面,从这个一条一条一直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到宝藏。所以这个法智基本上就是一个总相。类智呢,更多一个层次再去了解祂,从这个五蕴的源头,五蕴本身为什么无生?对不对?来知道祂嘛!那即然这样的话,知苦也是无生啊!知道这样就不会想说:“那我赶快把自我灭了,不要再受苦。”你就不会害怕未来世、生生世世生死苦嘛!对不对?不会害怕!因为你发现到,五蕴本来就在涅槃里,五蕴常住涅槃嘛!所以菩萨就是懂这一点,所以才法乐无穷啊!因为虽然有生死,可是常住涅槃,因为这五蕴本来就是跟如来藏在一起呀!从来没有离开过。然后生也是由祂生,回去,本来就是祂的种子功能啊!所以对一世一世的这样子的所谓有五蕴的生死,生死,你就会慢慢的往后一直修,所以才会有所谓的这个阳焰观、如梦观嘛!你这个道理要懂得才能够往后修嘛!但这个要经过十行位、十回向位,不断的去行菩萨行,转依如来藏一直的去行菩萨行啊!你看,行位要到廻向位,住位到行位,那个要呈现一段你做过的事情出来呀!不是讲一讲,听一听就成就了。所以这个是指苦。
第二个我们说无常。这个无常呢,我们说这里,我们就来说是第一个流转真如。流转真如,说一切行无先后性。大家看这个五蕴,五蕴的无常你看,从这个生了以后,然后开始就是有这种,我们看这个十因缘法里面;十因缘法里面呢,“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十因缘法,就是告诉你说,前面告诉你说,你这个五蕴,什么时候叫名色?什么时候叫六入?五蕴的这一世的本无今有的过程里面,因为先有什么?名色嘛!这个名色一定由,有如来藏在嘛!大家知道十因缘法就是表示“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一定是没有离开这个本识,才叫讲的就是十因缘法。所以我们说,十因缘法是以这个识为起头,这个识讲的是本识。那我们以这个入胎开始的相貌,先有这个名色啊!那慢慢的才有六入,然后六入慢慢成熟才有触,有触以后才有什么?受嘛!对不对?那这个过程看起来像是无常,看似有先有后,可是依照这个“流转真如”,一切行无先后性。也就是说,看起来好像你的如来藏,一世一世在那儿流转一样,其实不是如来藏在流转,是称为“流转真如”的意思是说,因为每一世都是如来藏帮你出生五蕴的嘛!以这个名相来让你了解那个道理。但是看起来好像有先后,可是以真如来讲,没有先后啊!没有所谓的无常啊!祂还是常,对不对?只是被祂出生的法无常,可是以祂来讲祂还是常,这个道理,你听得懂就听得懂,听不懂就先了解,有点深。但是因为刘灿梁将的这个类智乱讲,那我们怎么可以说我们不讲正法?总要讲一点嘛!就是知道无常,原来以无所得法为方便来说,喔!这个内容真的是不太容易懂哦!
接下来是“空”。空的话,也不是我们前面纯粹在五蕴上讲的是五蕴空相,五蕴缘起性空。所以这个以无所得法为方便的空,讲的就是一定是有这个如来藏的这种真如无我的这种空性;真如无我法性空性,所以才能够藉因藉缘一直出生这个五蕴,可是五蕴最后坏灭了,不是空无,对不对?它基本上还是属于如来藏本来含藏的功能,这样子来看空啊!可是这样一个本来含藏的功能,它却以如来藏本身的真如无我法性来讲,也不是三界有,为什么?它不会自己出生,“不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无因生”,还是一样无生啊!所以以这五蕴本身的这种种子功能来说,还是一样无生。无生怎么会是有呢?你看这种道理,如果没有从无所得为方便来说,你一定说:“那你说话矛盾!”会变成矛盾啊!可是没有矛盾。你看,从以无所得为方便,来了解五蕴的差别相,就跟纯粹从五蕴本身来了解,是不是不一样?(不一样)欸!就是说你只要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道理就能判断人家说的对不对?判断说,刘灿梁真的讲的不是!因为我是举经文出来解释啊!那如果说我随便讲,你也可以听得出来我讲的没道理嘛!因为我这几天讲的一定会自相矛盾,对不对?可是没有矛盾哪!我这几天所说的都是连贯的,我没有去背我昨天讲什么,哪天讲什么,可是我理路是同一个啊!
接下来说“无我”。这个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来知这个五蕴的无我,就不是落在所谓的不是真实我那种无我。因为五蕴本身不是真实法,所以,没有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叫无我,这样懂吗?所以又了解这个无我道理,对不对?五蕴本身它是缘起性空的,因缘所生法,所以没有如来藏的真如法性,叫无我啊!这样懂了这个无我吗?对!所以我们说现在因地,当然不是一真一切真哪!当然不是开悟就完全清净啦!因为这个五蕴的本身的法性,还没有经过菩萨次第修到最后,圆满成为全部都是真如,没有说转依了这个无所得而为方便,你要经过次第而修,到十地,到等觉、妙觉,最后成佛才圆满。所以这种无我就是从无所得而为方便来看,就这样来看哪!然后,如来藏的无所得是,五蕴是祂生的,祂不把它当作我,这个就是真实的无我,对不对?这两个还是不一样。所以从这个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所知的这种智慧叫类智。这种苦、无常、空、无我叫类智。
所以你知道这样的差别,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刘灿梁说什么?接下来到12页,《解深密经》经文的下面,他说:“几位明心的同修们一定要想办法求见性,才能同时具足法智忍跟类智忍而入十住菩萨位,等大家都明心见性以后,就没有差别了,没有什么顿渐了。‘所以立顿渐之假名’--这是《坛经》内文。修虽经累劫,谓之渐,顿及一刹那谓之顿,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其实如来藏有没有顿渐?没有!修行过程有顿渐,如来藏本来就是这样,本来如是,哪来顿渐?”
其实这个不是六祖的意思,我等一下会正解六祖的意思。那么这里我们再来说,他也是矛盾哪!道理说出来就矛盾了。因为他说,他所谓跟他学的已经明心的人说:“你们要赶快见性啊!”可是我们说,依照他的理路,知道自己有如来藏,再去看一切有情有如来藏,有那么困难吗?(没有)他还要去修,怎么修?赶快进入十住位。这个两刹那就知道啦!对不对?这表示他矛盾的地方非常多。说了以后跟做了却是两回事,就是说我跟你说了,那怎么做?又是两回事,又矛盾了。依照他的理路不应该这样子啊!所以表示他所说的这个法智、类智不对,定位不对。
本文标签:坛经辩讹(21) 本文关键字:坛经辩讹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