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禅宗>悟道因缘>宗门证道>

顿悟与渐修

[宗门证道]  发表时间: 2016-11-28 11:5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在佛门中有人主张“顿悟与渐悟”,或者主张“开悟来得很快,我们称为顿悟;需要长时间修持的,我们称为渐悟”,或者主张“悟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累积多了就会开悟”,或者主张“很简单,你必须从最基本的开始,并且通过训练与修行的过程,经过一段长时间,可能会达到最高点,这即是被称为渐悟”。这样说法,如果没有佛法正知见以及没有证悟的人,真的很容易被这样的知识所误导,说那是正确的,因此跟随这些知识修学佛法;可是对证悟的人来说,那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误导众生很严重。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如果顿悟与渐悟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说法?后学告诉你:从来只有顿悟与渐修,没有所谓的“顿悟与渐悟”。或许有人会继续提出质疑:“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从来只有顿悟与渐修,没有所谓的顿悟与渐悟?”既然是这样子,后学就举经典与禅宗证悟祖师为例来说明。
首先,以经典为例来说明。大家都知道,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位就是十种长养对佛开示产生信心的阶位。于圆满后,转入十住位,开始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也就是开始修菩萨六度的种种行。
菩萨于六度最后一度般若圆满以后,转入七住位修行,表示他已经具有一定的佛法正知见,所以不会跟随邪师或者名师修学佛法,他会去寻找真善知识,跟随真善知识修学参禅的正知见。真善知识也会观察这位七住菩萨是否具足菩萨种性,观察他的定力、福德、智慧是否具足。如果这位七住菩萨种种的因缘渐渐具足了,就会教导他去参禅,去寻找禅宗的本来面目;如果真善知识观察他的因缘不具足,便会放下,继续让他去圆满七住位的条件。为什么?就怕菩萨没有定力、慧力、福德来庄严,一旦明心了就会退转,再度转回六住位,乃至退回六住位以前。由于真善知识知道明心需要有种种条件来庄严,如果条件不具足而让他开悟,将会害了他,让他退转佛菩提道;因此,真善知识宁愿让他继续圆满明心所应具备的种种条件,再来让他破参,一者不会害了他,二者未来悟了,也不容易退转。
从明心七住满心阶位,来观待从十信位一直到破参前的七住位为止菩萨的种种行,包括了两种:一者,为了满足对佛开示应有的信心,不畏风寒、不畏寒暑去闻熏、去思惟善知识所说的种种行,如是经过一个大劫乃至一万大劫才能成就;二者,菩萨的六度万行,也就是为了众生不断的付出自利利他的种种行。这二种行都仅是渐修而已,是菩萨用了将近四十分之十七个一大无量数劫,来圆满明心所应具备的条件而已;如果这些条件没有圆满,他是无法破参的。
这也证明了,未破参的菩萨对于破参的菩萨到底明个什么,根本无法了知;对于明心的菩萨所证的境界到底是什么,茫然无知!所以从这里可以证明,从十信位开始一直到七住满心前的种种行,那只是渐修而已,与顿悟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因为七住满心菩萨明心到底明个什么,他一点都不知道;他只能用意识去思惟、去想像什么是般若,终究不是明心菩萨所证悟的般若,只能称为相似般若、想像般若,不名为真实般若。
因为这样的缘故,未破参的菩萨必须去寻找真善知识,去承事供养真善知识,去跟随真善知识熏习佛法。真善知识所教导的正知见,一定要思惟整理。否则,真善知识所教的还是他的,不是自己的,所以无法将佛法整个贯串起来;导致所知所见都是零零散散的,分散在各地,无法成为全面性、有架构性的佛法,无法使你从这一法衍生出更多的法,也就是不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如果能够如实去作,去思惟整理,证悟因缘也会渐渐成熟,未来是有可能证悟的,只差时间早与晚而已。
当真善知识观察你的因缘渐渐成熟了,就会告诉你如何去参禅,然后你会依照真善知识所教导的参禅知见去参禅。由于禅门是无门之门,也就是没有门的门,如果去参究,真的是如同铜墙铁壁、壁立千仞一样,根本没有下手处啊,这时候不懊恼才怪呢!当这样境界出现,也就是禅宗所说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阶段,与一般学佛人所见的境界没有两样。
待经过一段参禅时间以后,知道如何去参究,知道如何去寻找;不久疑情也跟着出现,就会日也参、夜也参,参得死去活来,参得昏天地暗,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亲、死了母亲一样,让人食不下饭、睡不安稳。这样的阶段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参禅者到了这样的阶段,破参只是时间而已,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破参;它可能是下一秒钟、下一分钟、下一个时辰,乃至隔天等等,端视佛菩萨何时给你这么一念,就破参了。当菩萨到了这个田地,真的很难得,世间难得有几个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这样的菩萨未来证悟的时候,会悟得真、悟得深,体验也比别人深入,未来说法就是跟人不一样。
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出现了,剩下的就是等破参了。一旦破参了,正确的般若观行现在前,也就是一念相应慧,顿悟了禅宗本来面目所在,再加上佛菩萨、善知识摄受得以不退,成为七住满心位不退的菩萨,因而转入八住位修行。
或许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证悟的时候就只是一念顿悟而已,而不是渐悟?又有什么经典依据可以证明你是正确的?”
既然如此,后学就举《大宝积经》来说明。经中有一首偈说得非常好,已经将悟前、悟时、悟后的道理说出来了,那就是:
“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大宝积经》卷一百十一)
众生无始劫以来不断轮回生死,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菩萨透过参禅的功夫,于因缘成熟,得以一念相应的慧心所找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然后依此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实际理地,现前观察祂真实存在;也知道祂从无始劫以来没有生死,所以才有你过去、现在、未来世五阴的生死,当你转依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本来无生的体性,根本没有生死可言;既然没有生死可言,还会有生死疲劳出现吗?根本没有嘛!这是因为你已经转依了祂,而说没有生死可言。从经文 佛的开示可知:证悟真的只是一念之间,所以是顿悟,不是渐悟。由此可以证明:在佛门中,凡是主张渐悟的人,你可以确定他根本没有悟。
接下来,举六祖慧能大师为例来说明。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座下舂米。一日,五祖弘忍来到慧能舂米的地方,问慧能:“米熟了没?”慧能答曰:“米早已熟了,只是欠筛而已。”五祖弘忍就在慧能舂米的石器上敲三下。慧能知道五祖的意思,当天晚上三更,慧能就到五祖方丈室内。五祖以袈裟遮掩,不让他人知道慧能在此。当五祖为慧能开示《金刚经》当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就在这一句话下大悟彻底,说了一首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从《六祖坛经》开示得知,六祖是在五祖弘忍为慧能明说真心体性,于言下一念而开悟的,也就是一念相应慧而顿悟本心;所以六祖才会接着说:“没有想到真心本来自性清净,没有想到真心本来不生不灭,没有想到真心本来具足万法,没有想到真心不会六尘,没有想到真心能生万法。”由此可以证明:六祖乃是一念相应而顿悟的菩萨,不是渐悟的菩萨。
有很多人认为,慧能并不是在弘忍开示《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开悟的,而是在慧能说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个时候就开悟的。如果慧能真的是在说出“菩提本无树”四句偈时就已经悟了,为何五祖弘忍当时说他“亦未见性”?也就是慧能没有开悟明心。又为何暗示慧能晚上到方丈室,为慧能开示《金刚经》呢?又为何慧能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言下大悟,而说出五个“没有想到”的话语出现呢?由于众生所认知的心有见闻觉知,而真心离见闻觉知,所以六祖慧能当时悟了这个不可思议的真心时,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之外,所以才会说出五个“没有想到”的话语出现。由此可以证明:慧能大师是在听五祖开示《金刚经》之下开悟的,并不是提出“菩提本无树”四句偈时就已经开悟了。
当菩萨悟了本心以后就会发现,悟了并不是佛,只不过是七住满心的菩萨而已,距离佛地还是很远很远,还有三十五个阶位要修行,也就是还要经过将近三大无量数劫以后才能成佛,所以悟了还不是佛。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不是也提到‘一悟即至佛地’吗?照你这样说,是不是暗示慧能大师说法错了?”
提出这样主张的人,看来很有道理,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慧能大师提出“一悟即至佛地”乃是方便说。是指众生悟了一切有情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因地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未来果地无垢识都是一样,那么清净,没有差别。有差别的是指,因地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体内所含藏的七转识种子,还有杂染、还有变异存在,并不是像佛地无垢识一样,体内所含藏的种子都是究竟清净的,而且没有变异,尚待菩萨将染污的七转识种子汰换清净。所以说,慧能大师所说的“一悟即至佛地”乃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
如果有人不懂六祖慧能“一悟即至佛地”的说法乃是方便说,还坚持那是正确的,不仅非常愚痴,而且也成就误导众生的大恶业,未来的果报非常严重。如果这个人还主张他也悟了,是不是意味着他已经成佛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他已经成就世间最大的妄语,未来恐怕很难善了,不能不慎啊!所以说:“一悟即至佛地”的说法乃是方便说,并不是究竟说;唯除最后身菩萨悟了就是佛以外,否则,任何人开悟明心,只不过是七住满心菩萨而已,并不是佛,距离佛地还很遥远呢!
当菩萨悟了,并不是如一般人所说的“参禅事毕”,也就是今生修学佛法到此就结束了,不是这样子。菩萨悟了只不过是七住满心而已,还有很多很多的法要学,还有三十五个阶位要修行。
譬如要成就十住的功德,就要熏习眼见佛性的正知见,锻链看话头的功夫,努力修集福德的资粮,未来才有可能眼见佛性,眼见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因此圆满十住位,而转入十行位修行。
又譬如,要圆满十回向位的功德,就要成就如梦观,现观往世所行菩萨道之种种行,虽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也看见此世所为一切修行利众等事项,悉如梦中无异。菩萨成就如梦观后,得以圆满十回向位,转入初地修行。
又譬如圆满成就十地满心的大法智云的功德以后,便转入等觉位。于等觉位已经没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学,所欠缺的仅是福德,所以整整一百劫中专门修集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在百劫中,“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只要众生有所需求,不管是内财还是外财,统统布施出去,直到百劫圆满,上升天上,成为妙觉菩萨。于天上观察因缘成熟,诞生人间,于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观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现前;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仍然依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由此可知,菩萨悟了还有许多法要学,并不是悟了就没事。所以佛在《楞严经》卷十曾开示:“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楞严经》卷十)也就是说,在理上能够开悟,属于一念相应的顿悟;于顿悟时,也仅是断了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就是我见,并不是一悟即至佛地。在事上还有一念无明的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一念无明的习气种子随眠、无始无明尚未断除;所以还要将近三大无量数劫,依序将这些无明一一加以断除。
譬如,菩萨进入初地以前,已经将三界爱现行加以降伏,也就是最顶级的三果人;还要发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也就是在佛前勇发十种无尽的大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无有休息。待发起了十无尽愿,才能转进初地,成为初地菩萨。进入初地以后,开始断除习气种子随眠。于初地满心可以成就慧解脱而不取证,继续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转入二地、三地。于三地快满心的时候,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可以成为俱解脱而不取证,继续留惑润生,转入四地乃至七地修行。于七地满心时,证得念念入灭尽定,将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断除;虽然断除了分段生死,但仍然有变易生死未断除。接着,再将变易生死最微细的无始无明随眠一一断除,最后才能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从上面种种分析可知:在证悟以前,也就是在圆满七住位以前,菩萨为了圆满证悟所需的具备的条件所作的种种行,包括了菩萨十信及六度的种种行,都属于渐修,与顿悟无关;待菩萨于参禅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般若正观现在前,而圆满了七住位,乃属于顿悟,不是渐修;菩萨悟了以后,始从七住满心开始,一直到妙觉菩萨于菩提座下顿悟以前,都是渐修,不是顿悟;待妙觉菩萨一手按地顿悟明心,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都属于顿悟,不是渐修;成佛以后,再也没有所谓顿悟与渐修问题存在,纯粹依着菩萨在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所以说,在佛门中,从来只有顿悟与渐修,没有所谓的“顿悟与渐悟”;如果佛门中还有人坚持主张“顿悟与渐悟”,你就知道,这个人不仅是凡夫,而且还非常的愚痴,根本不是有智慧的人。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105集 顿悟与渐修 》 正光老师
本文标签:善知识(85)成佛之道(192)开悟(71)顿悟(8)一念相应(7) 本文关键字:顿悟,一念相应,开悟,善知识,成佛之道,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