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佛法基础>修十善业>

十善业与业报因缘

[修十善业]  发表时间: 2018-12-22 14:2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十善业对于一般人来说大多耳熟能详,许多修学者也或多或少都有在行十善业。在经典里面也常常在强调十善业的重要性,而十善业也是得人、天报以及成就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以及成就一切佛法的基础,犹如大地一般,因此其重要性可知。与十善业相对的就是十恶业,因此依据十善业与十恶业,也就有众生之六道轮回生死,同时也能够有山河大地器世间的成就。在这个单元里面,我们要来探讨这个与大家都有密切关系的议题。
首先我们引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
【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时无有三归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众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承佛故。】(《优婆塞戒经》卷6)
这里面开示说,佛还没有出现在人间的时候,当时没有佛戒存在人间,那时还没有三归依戒,也就是三归依与五戒,因为在佛住世的时代只要受三归依了,就同时受持五戒,所以三归依戒除了不信奉外道以外,也是要同时受五戒的。佛未出世时,当时人间流传的佛法只剩下十善业道;有智慧的人想要离开世间苦,要求解脱,最基本的就是修十善业道,以十善业道来清净其心;而这时所修的十善法,其实不是世间人施设的,因为没有人会有智慧来施设十善法。十善业道除了诸佛以外,没有人能够为众生分别说明其中的因果道理与业道差别,所以世间所流传的十善业道都是过去佛所说;佛法灭了之后,仍然继续流传而没有漏失掉。有智慧的人想要寻求菩提道,就先依照十善业道的善法来信受奉行。在这里世尊也开示说:“众生不能受持,不能修集十善法的原因,都是由于他们在过去无量世以来,不能亲近诸佛、咨询诸佛、承受诸佛教导的缘故。”对于菩萨来说,十善业道是属于积极面的行善,因此菩萨看待十善业道应该为:一、不杀生,而护生。二、不偷盗,而布施。三、不邪淫,而净心。四、不诳语,说实语。五、不两舌,善调和。六、不恶口,常慈语。七、不绮语,言正法。八、不贪爱,利众生。九、不瞋恚,常慈悯。十、不愚痴,勤修慧。
十善业道是一切善法的基础,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1中开示:“如果于十善业缺漏不全,则得人趣报。如果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则得欲界天报。如果修行有漏十善,并且与定相应,则得色界天报。”因为生到色界天必须要有禅定证量,因此要与定相应。又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5中开示: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5)
声闻、独觉与菩萨皆以智慧来修习上品十善业道,由于智慧、心量、愿力与慈悲之差异,而有三乘菩提成就的不同,因此十善业的范围很广,是一切佛法的根基。譬如在《十善业道经》卷1中的开示: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十善业道经》)
因此佛子在整个菩萨道的过程中,都要修习十善业,一直到等觉位菩萨百劫修相好时,都还在修十善业道。而菩萨透过长劫的十善业道之行,也可以与无量的众生结善缘,而成为摄受佛土之行的一部分。譬如不杀生而护生,对于菩萨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众生所最宝爱的就是他的生命,因此如果你因为放生而救了它,未来世这个众生就会很想亲近你,见到你就没来由地喜欢你,因此你要度这个众生学佛就很容易;同时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因此需要修慈心来救护众生。但是这里面顺便提醒,放生也是要有正确的知见与方法,详细的说明请观看我们专门解说这方面的节目单元。
又譬如在十善业中之不愚痴,或称为不邪见,是与一般宗教或世间法有很明显的差异,也是菩萨修学的重点与特点。因为不愚痴的关系,故相信因果业报,也知道要得善果应当行善,要得解脱应当修行,要想开悟应当参禅等道理,因此在《正法念处经》中有开示:“如是十种不善业道不饶益业,一切皆以邪见为本。”(《正法念处经》卷1)
【若舍邪见,修习正见,一切结使不饶益法皆悉断灭,则得涅槃,远离生死。】(《正法念处经》卷2)
因此要彻底远离十不善业,就要修学佛法之正知见,这也是在其他宗教所没有的三乘菩提之正法。而菩萨也因为自己能够不愚痴、勤修慧,才能教导其他众生如何正确地修学十善业。
接下来我们来看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杂心,杂心因缘有杂烦恼,杂烦恼故造作杂业,杂业因缘受于杂有,杂有因缘受于杂身。善男子!一切众生得杂身已见于杂色,见杂色已生恶思惟,是恶思惟名为无明。无明因缘生于求心,名之为爱;因爱所作名之为业,是业因缘获得果报。】(《优婆塞戒经》卷6)
这里面为我们开示,一切众生都有杂心,因为众生善恶不定,不是纯善,也不是纯恶的,因此称为杂心;所以这个不是像古人所主张的性善或性恶之说的二分法,因为大善人有时候也会作一点小恶事,偶尔也会欺负众生;大恶人有时候也会作一点小善事。所以因为杂心的因缘就有杂烦恼,因为众生杂心的关系,而各自相应到不同的烦恼。烦恼如果概要地说有贪、瞋、痴三种,详细一点有六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或者分为一百二十八种三界烦恼,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因为众生之烦恼各不相同,相应的修学法门也因此而有差异。而因为杂烦恼的因缘,就会造作种种杂业,因此有时行善、有时行恶;善多恶少就生到欲界天享福,恶多善少就下堕三恶道中受苦,极恶之人就下堕地狱受无间之苦;因此说杂业因缘受于杂有,杂有因缘受于杂身,所以一切众生都是如此。也因为杂业有的关系,所以受杂身;也没有永远当人的,也没有永远当饿鬼的,也没有永远当天神、天主的,也不会有人永无止尽地受地狱苦。而且造业的果报也有分为正报与余报,有可能要经历多世才能报完,因此因果不能只看一世,要看无量世。这里讲的就是一切众生,因为心性与心想的种种差异,因此造的业也各有不同,随着自己所造的业而有诸趣之轮转,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所以一切众生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从这里来看,因果确实是平等平等的,而因为有种种不同的杂身,一定就会见到杂色。生为天人一天到晚都看见可爱的妙色,下堕地狱所见的色尘,统统是苦受的恶劣六尘,都是唯心之受;到了饿鬼道时,我们人间看见的清净水,天人看见的是琉璃,饿鬼看见的却是脓血、大火;所以恶道众生所见的六尘都是痛苦的杂色,虽然所见为同一对象,但是因为业报的不同,造成所现起之内相分有差异,因此所见各各不同。又譬如《维摩诘所说经》卷1中的开示:“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维摩诘所说经》卷1)就是虽然是同样的宝器,但是随着这一些天人各自所应得的福德不一样,就导致他们所能吃到的饭,色泽及香味都不相同,所以释提桓因所吃的饭与四大天王就不同,这也是因为所造的业不同而感生不同的福德与果报。因为见杂色的关系,就会生起恶思惟,譬如地狱众生会想:“一切世间就像他们现在住的地方一样。”他们不晓得人间苦乐参半的境界,也不晓得六欲天可爱的异熟果报,他们认为所有的世界都是那么痛苦的,这就是恶思惟,这个恶思惟就叫作无明。人类也是一样,有些人不相信有鬼道,不相信有天界,更不相信有佛菩萨,因为他们看不见鬼道、天界,所以他们心中生起了邪思惟,认为造恶没有后世恶报,行善也不会有后世善报,也认为地狱只是圣人方便设教,用来劝众生去恶修善;也有人以为世界就只有人间,因此相信舍报后,一定又会出生为人;因此,因为不明白正理,而相应于种种的恶思惟,当然这其中有许多恶思惟,是非常具有危险性的,很有可能断了自己与他人的法身慧命。因为众生有这种无明、恶思惟,所以生于求心,希望求下辈子继续再当人,可以继续追求获得财物来快活过日子;这种求有的心,就是欲界的贪爱,这个就是十二因缘的“爱”出现了。因为贪爱,便造作种种的善恶行,就称为业;因为这些业就会获得可爱或可厌的果报,这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惑、业、苦,因此而造成众生轮回不已。也有的人不相信有解脱,但他相信有天堂,所以因为贪爱未来世在天堂中,能永远过着快乐的日子;因为这个贪爱所以去作种种善业,如果在这里面也夹杂恶业,将来就会获得杂报,甚至在作一件事情时,因为前后心念的转变,也会使得果报混杂着苦乐。譬如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1中的开示:
【复有业初乐后苦:若有众生为人所劝,欢喜行施,施心不坚,后还追悔。以是因缘生在人间,先虽富乐,后还贫苦,是名先乐后苦。】(《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这就是在布施之后,生起了后悔之心所造成的。由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心念的影响力确实是很惊人的。
另外我们也要了解业报并不是只有一世就能够报尽。譬如造作了很重的恶业,那他可能要先受地狱身,再受饿鬼身;饿鬼身受完了,才算性罪正报结束;之后还要再受偿还业债之畜生身之余报,接着才是出生在人间,也就是有可能要经历不同的五趣报身,才能把这个地狱业报报尽。如果不谈地狱众生的寿命,单说饿鬼道的寿命就已经很长了,或者因为造作了某些与畜生道相应的恶业,而落入畜生道中偿还业债,他有可能需要多生多世才能偿尽。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业的力量是很大的,与三恶道相应的业通常需要非常久的时间才能报尽,这个也与三恶道中很难修行,与很难植福有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时时留意自己的身口意行。
业种的展现除了业的自身力量,也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其受报的先后,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4中,无着菩萨的开示说:[若一有情成就多业,云何次第受异熟果?于彼身中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所数习者,或最初所行者,彼异熟先熟。](《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4)由这里面的开示我们也可以了解先受报的业,是属于力量比较大的,包括这个业本身就是重业,因此本身就有很大的力量;或者将舍报前现起的业,因为时间最接近,而念力较强的缘故,譬如临终之人随念佛之净念而往生极乐世界;或临终忆念曾作过的大善业,这时因善念力的关系,使大善业的果报境界现前;或者是常常重复在造的业,因此累积了很强的力量;或者是最初所行根本之业,譬如菩萨信受及依止如来藏正法而修学,因为根本核心掌握正确,而心得决定,并且能够永远依止的缘故,也发起了菩萨性,因此在修行路上,便可以快速成就,并且将来生生世世仍然可以值遇正法而行菩萨道。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造业受报随着所造的业因及遇缘的不同,而有不同之业力的展现方式。而一般众生通常在同一世中会同时造作许多善恶业,因此这里面的因果报应关系与如何展现极为复杂,所以说因缘果报不可思议,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了知。大家真的一定要依止正知见而努力行十善业,不要去造作十恶业。众生都是因为无明的关系,不了解五阴之虚妄,对于我与我所产生贪爱与追求之心,造作诸业而轮转生死,因此说无明因缘生于求心,名之为爱;因爱所作名之为业,是业因缘获得果报;因此众生就在这惑业苦里面循环不已。因为无明烦恼之种种惑而造作诸业,因造业而受苦果,又因为苦而引生种种烦恼,因此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 <第84集 十善业与业报因缘>  高正国老师
本文标签:业种(33)因缘果报(46)十善业(63)异熟果(12) 本文关键字:十善业,因缘果报,业种,异熟果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