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实修>修伏性障>

怎么样是修止观门呢?(6)

[修伏性障]  发表时间: 2015-07-30 22:18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所以有人私下在讲:“正觉同修会是修慧而不修定,所以我们要去法鼓山安和分院去打坐修定。”那其实都是乱讲的(编案:这是蔡□□讲的,萧老师一直都不曾指出他的姓名),事实上我们出来弘法,是先讲小止观的实修法门与证境,然后才讲般若禅慧的,哪里是修慧而不修定?而且说句老实话,现在有哪个道场的大师、居士证得初禅?又有谁能从自心中直接讲出初禅的修证内容和体验及变化来?根本就没有!以前讲《小止观》时,也曾有人间我说:“初禅的乐触,比男女欲的乐触,哪个胜妙?”我告诉他••“见化见%t.。”你如果见仁,那就说男女欲妙;你如果见智,那就会说初禅胜妙。男女欲的乐触是粗糙的,是动乱的,不安静的,不清净的,短时间的;初禅的乐触,则是一心不乱而细致的,是清净的,是心一境性,是离男女欲的贪爱以后的梵心所生之乐触,是长时间里一直都有的。男女欲的乐触较强烈,是在男女根中;初禅善根发时的乐触是遍全身的,善根发以后的乐触则是离男女根而在胸腔中恒时存在的,并且比较淡泊而不会影响日常作息;特别是后面的阶段非常的淡,除非初禅增长到很强烈,否则平常不会很强烈,都不会影响作息与修行,而淫欲之乐会影响作息与修行。但是初禅乐持续不断,只要觉知心现前时乐就会在,经年累月的每天所有时间都会在,成为平常、经常的觉受;男女欲的乐触则只有短暂的时间就过去了,初禅乐却可以整天延续不断,经年累月都是这样子。所以二者有很大的不同,你如果问我到底是哪个胜妙?我真的很难说,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实情就是这样:见仁见智。
有心修行前进的人,当然说初禅的乐触好;世俗人则可能会说:“我才不要呢!我喜欢男女欲的乐触。”所以这是见仁见智而会有不同的。但这里面确实有差别,它们的差别就在这里,我现在已经跟各位说过了!你若没证得初禅的具足境界相,你会知道那个差别吗?你如果想要去找智者大师的《释禅般罗蜜》,或者去看《摩诃止观》,他没有写到这么详细啦!你找不到这些境界相的叙述,经论中也没叙述这些的,只有亲自走过来的人才会知道的。可是这些道理,外面那些自称证得二禅、四禅的大师或居士们,他们知道吗?一点儿都不知道!可是这个初禅,我们修得以后还要舍,为什么?因为初禅等持位仍然不离五尘,初禅的等至位也仍然不离三尘;不离五尘、三尘,那就是丛闹境界,丛闹就无法往无余涅槃(生前取证俱解脱)的境界前进;你想要获得俱解脱的无余涅槃、有余涅槃,你就得要去把这三尘、五尘舍掉,所以还得要把初禅第二阶段的微妙乐触舍掉;舍掉以后继续用功,最后无觉有观三昧就现前了,进入二禅了。
正在进修无觉有观三昧时,如果被人打扰了,脾气往往会很大;因为他很努力、很努力的修,渐渐的离开了粗糙觉,终于只剩下较细的观,才刚安住下来,突然旁边有一个人或者隔壁敲敲打打,弄出声响来,又把他拉回到有觉有观三昧中了,又退回初禅了;第一次被打扰而拉回初禅,也许他不觉得怎么样,他会很努力、很努力继续进修无觉有观三昧;刚刚进入无觉有观三昧中,突然问有个孩子拿个篮球往墙壁上丢来丢去的玩球,声音就吵到他,又把他拉回初禅中了,这时候他就会有点儿不高兴了;如果是接二连三、再三再四的一直玩下去呢,他就会气起来了,他就会下座去骂那个孩子。
你也许怀疑说:“他不是已经离五盖了?怎么还会这么生气?”不是的,他这不是因为世间法而起的瞋,他是为了修行、修定而被障碍所生的瞋,属于法瞋。菩萨也可以起瞋呀!如果有人谤法、毁坏正法,他也可以起瞋的,这就是“法瞋”;虽然他心中没有瞋,但是想破斥对方的胡说、误导众生,这就是种智中所说的法瞋。菩萨也可以有贪呀!譬如“法贪”。我说“法瞋”、“法贪”这二法,不到成佛以前不可以断;不是断不了,而是不可以断;成佛以前断了它们,就不能成佛了。而且,地地都有五盖,初禅人只是断了修证初禅所应断的五盖,但是修证二禅所应断的五盖,他还未断啊!所以这个人会去骂人。
那么他很努力这样修,到后来,他终于可以很长时间的安住于无觉有观三昧中。能够很长时间的安住在无觉有观三昧中以后,再把其中的“观”舍掉。“观”就是对初禅境界中的三尘还有被动性的观照,不是主动性的观照。“觉”就是对三尘有作意去攀缘而舍不掉,“观”则是完全被动的,三尘只是进来心中,可是完全不动于心;最后连这个观也舍了,不触知五尘、三尘了,才能进入二禅等至位。在二禅等至位中,完全是住在觉知心自己内心的内境中,已经没有初禅等持位中的五尘,也没有初禅等至位中的三尘了,色声香味触都不在了;既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也没有触觉,冷热触都不见了,这样才算是进入了二禅的“等至位”。
有人拿了一个问题来问我:“我们《菩萨正道》书里面不是有写吗:‘你那境界都还不能算是斗禅的等持,怎么可以算是二禅的等至?’这样看来,似乎是等至比较高。可是想要证得等持,不是先要证得等至吗?等至层次不是比较低吗?”(编案:《菩萨正道》书中叙述禅定境界的这段话,其实是萧老师为作者增补的叙述)这其实是一般人的想法,还没有证得二禅的人,不晓得其中的关键,所以会有这个问题,也是正常的。因为一般的想法以及实际情况,一定是先要证得“等至”,“等至位”的境界纯熟以后才能够转入“等持位”中;在二禅以上都是这样的,但是初禅则不然,初禅是只要发起“等至”,以后在“等持”与“等至”位二种境界相上,都是可以随你运转而不必先作加行的;在定外境界中时,想要先入初禅的等持位也可以,想要先入等至位也可以,是随心所欲的;在初禅境界都是这样的,所以在平时都会住在初禅的等持位中,也多是先入等持位而后再转入等至位的。
但是二禅以上就不同了,因为初禅是有觉有观三昧,所以可以安住在初禅等持位中讲经说法,所以经上讲:“大龙常在定。”“大龙”也就是佛陀,说佛二六时中都在定中,为什么呢?因为佛跟大众讲经时,都是退到初禅的等持位中为大众讲经说法的。这没什么问题,对于证初禅的人而言,不但是很简单的事情,也是必然如此的,所以我一样是住在初禅中说法,都是在初禅的等持位中说法,不是在等至位中,所以经中佛的说法是如实语、真实语。
但是二禅的“等至”和“等持”就不太一样了,你要修二禅的“等至”境界,得要很努力修,而且要修很久,后来终于才能够在“等至”中长时间安住。刚开始证得二禅的等至时,进去定境中可能只有三秒钟、五秒钟;第一次进入时你自己往往会吓一跳:“怎么我全部都听不见了?”吓一跳时立刻就退回初禅中了。假使没有人跟你指导,你就不知道禅定的境界和原理,就以为自己修定好像出问题了,永远都不敢再进入那个状况,怕死了!因为人总是怕自己有缺陷、走岔路,心里怀疑说:“进去那里面,既看不见也听不见,什么感觉都没有了,只有觉知心的自己存在。”似乎是觉知心进入不可知、有问题的境界中了,心里就慌了、怕了。但其实不应该怕,那境界才是正确的二禅等至位境界;这表示你进入无觉无观三昧了,因为离开五尘、三尘的觉观了。但也有人不知道二禅等至位的内容而误会了,他其实是打坐到睡着了,忘了时间过去了,意识睡着而没有外尘的接触,醒后就误以为他入了无觉无观三昧,那可就误会大了。
无觉无观三昧当中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觉知心一直都很清楚的存在,但是没有五尘,没有色、声、香、味、触,这才叫无觉无观三昧的等至。或许有人会抗议:“不对!你讲错了,无觉无观就是‘觉’‘观’统统消失了,才叫作无觉无观,所以应该像是坐到睡着无梦一样,觉与观都消失了,才是无觉无观三昧境界。”然而这其实是禅定知见完全不具足的人,才会讲出来的荒唐话。四禅八定的“无觉无观三昧”的等至、等持境界,是相对于五尘觉观、相对于欲界五尘的有无,而说已经离开了觉与观,才称为无觉无观,并不是完全无觉也无观的;无觉无观三昧的二禅等至位,是离开了欲界的五尘觉观,所以才叫做无觉无观;所以无觉无观三昧中的觉知心一直都还是存在的,而且是很清明、一念不生的存在,并且是很清楚的了知自己确实存在着;既然觉知心意识仍然存在,那就表示仍有觉知而不是全无觉知的。所以无觉无观的意思,只是离欲界五尘的觉与观,方便说为无觉无观三昧,并不是完全没有定境法尘的觉观,所以是对二禅等至位中的定境法尘仍然有觉知的。因此,并不是你的意识心断了,像睡着无梦一样的完全无知无觉(那是睡觉,不是禅定);那是意识心断了,不叫“无觉无观三昧”。如果坐着睡觉而断了意识觉知心,可以叫作无觉无观三昧,那么每一个人都去睡觉就好了,就都证得无觉无观三昧了;那每天都必须睡觉的我们,应该死后都可以往生色界天了!所以,现代学佛人,不单是在禅宗般若禅的知见上面误会很多,关于修学禅定的错误知见也非常之多;特别是末法时代的今天,并不是只有北传佛法才这样,南传佛法中也是这样的,大多不晓得禅与定的分际。
发起初禅一段时间,渐渐具足初禅境界以后,接着你努力修定,如果有正确的知见,你知道定境中离开五尘境界才是正确的修证,就可以渐次练心而安住在无觉无观三昧中了。当你娴熟这个无觉无观三昧的境界以后,从初禅等持位中想要进入二禅的等持位时,就可以迅速的直接进入二禅的等持位中,在等持位中才可以修学神通…等等;但是想要从初禅等持位重新再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中,仍然还要费一番功夫的等引,才能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中;不像进入二禅的等持位中,是随时随地都可轻易进入的;所以前面那个人的问题,是因为还没有亲证二禅的境界相,才会产生那个提问;但是,一般人会有那个疑问是很正常的,没什么奇怪的地方,也不该对他的发问动机给与丝毫的怀疑。
可是刚证得无觉无观三昧的人,当他住在无觉无观三昧中,心中只要起了一个念;那个妄念虽然并没有语言文字,只是起一个念而觉知:“我终于进入无觉无观境界,进入了二禅了。”你只起这么一个念,你立刻就会退回初禅等至位去了。所以,刚开始是无法安住很久的,心中只要起一个念,二禅等至境界马上又不见了,又退到初禅地去了。得要经过很长时间不断的熏习、不断的锻炼:不断的练习长时间安住的方法,使自己的心能够在这种比较细的境界当中安住不动。这样长时间的练习,使安住的时间渐渐的延长;最后很纯熟了以后,才可以藉二禅的定力转入等持位中,以等持位中的觉知心来修习神通等法。若还不很熟习等至,就因为可以常常在等持位中安住,就只住在等持位中办事,那么二禅等至的境界将会渐渐的退失,接着就会影响二禅的等持位定力跟着退失;所以在等至境界还不很娴熟时,不可提早运用等持位的功德,以免退失二禅定力。
可是当你娴熟二禅等至境界的时候,你以后想要入二禅时,都一定是先从初禅转入二禅的等持位,再藉等引而进入等至位中,这和二禅的修证过程是颠倒过来的。这些道理,在禅经上并没说明这个过程与道理,只有亲自走过来的人才会知道。所以不知道禅定的人,读到《菩萨正道》书中那一段时,很可能以为我们写错了,其实不是错了,事实本来就是那样的。所以你的二禅等至境界练成以后,将来是要先从二禅的等持位中修等引,然后才能进入等至位的;如果你不是要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你不必像一般人想的那样要打坐很久,就可以很快的从初禅转入二禅的等持位中,如果以前有修习神通成功,就可以在二禅的等持位中随意现起,并且比以前更胜妙。所以对于二禅等至已经修成的人来讲,等持位是比等至位容易进入的;而且证得二禅以后想要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一定都得要先从等持位切入,然后才切进等至位,它的过程正是这样的。
这个内容,还是得要亲自走过来才会知道,如果没有亲自一一经历而走过来,你怎么瞎掰也掰不出来的,因为禅经里面并没有说到这个内容,所以这是唯证乃知的事。我刚始摸索二禅的时候,很辛苦的;到处去找数据,总是找不到数据。《释禅波罗蜜》翻出来细读,他那样讲,我也是弄不懂,因为他的论中的语意还是说得不很清楚,令人怀疑智者大师是否已亲证二禅了。我又把阿含部的经典以及本缘部的经典翻出来,佛说的更简单,只有四个字:“住一识处。”后来我就从这里下手,思惟什么叫作“住一识处”?不断的整理思惟分析,好几个月才弄清楚,才确定:原来就是只剩下“第六识”一个识。二禅的等至,就是住在第六识一识的境界中,前五识都不见了;前五识不见了,当然就没有五尘呀!然后再回来读《释禅波罗蜜》,才确定没有错,才算是有一个方向去修二禅。不然的话,方向根本不晓得,要怎么修?也没有人讲过!你要去读《释禅波罗蜜》,讲的也是很拢恫,读不懂的,意思根本就弄不清楚。这都要各人亲自去走过来,我今天讲的这些东西,随便你去哪里问大法师、大居士们!你问得到吗?你一定问不到,现在的名师们,没有人能说得清清楚楚的让你知道;我今天在这里说清楚了,已经证得初禅的人,将来想要修证二禅时就知道方向,也容易多了。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怎么样,修止观,门呢,论文,何修止,息灭,一切,戏论,境界,
相关阅读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