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正见正行>菩萨正行>

六波罗蜜(7)

[菩萨正行]  发表时间: 2015-08-05 21:5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讲记在禅这一方,也有四个法:第一是禅定波罗蜜能庄严菩提。这里讲的禅是禅定,不是禅宗的般若禅,而是讲禅定。禅宗的禅是般若波罗蜜,是下一段经文讲的智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禅定为何能庄严菩提?因为禅定是制心一处的善法,所以定的义涵很广,不光是在四禅八定上面说的。凡是于某一法心得决定而不转移,也可以称之为定,所以定的义涵很广。在诸经论中,对于定,常常是这样的界定:心得决定。我们先来谈一谈心得决定,这有两个层次,第一是于禅定的境界能够决定而不转移。譬如粗住:粗糙的安住于心一境性中,就是证得欲界定。于欲界五尘中制心一处而不攀缘,就是粗住,是欲界定。当然欲界定也有它的持身法,这等以后讲禅定时再来说明。粗略安住下来以后就会渐渐转入细住境界中,就是渐渐的离开欲界觉观,能安住而不转移,这就是未到地定。但因为这只是降伏欲界烦恼的功夫,没有对欲界贪真正的断除,所以初禅仍然发不起来。换句话说,五盖没有断除或降伏时,只能得细住,不能发起初禅,但也叫作定。可是因为未到初禅地,所以叫作未到地定,这也是心得决定的一种。如果未到地定的功夫很好,能把欲界贪爱断了,在家菩萨是断贪心而不是断身行,断贪心时,在行住坐卧中,初禅突然就现前,从此远离欲界生,所以叫做“离生”喜乐定;因为有乐受,所以名离生“喜乐”定。这只是离欲界生,不是离三界生,但也是得定。至于初禅以上,一直到非非想定,也都是心得决定。心得决定而不移动,所以叫做禅定。
佛法中还有许多的三昧,无量的三昧都称之为三昧,三昧(三摩地)也就是定,可是这些三昧都不是四禅八定境界,但因为于某一法中心得决定,决不动摇,所以叫作三昧:定。所以定也就是三昧,定的涵意是很广泛的,不能像一般大师把它界定在狭义的四禅八定上面。禅定波罗蜜讲的禅定正是狭义的禅定境界,于四禅四空定中已经心得决定。由于心得决定的禅定力量,所以帮助菩萨们获得初地乃至无上正等正觉的果证,所以说禅定波罗蜜可以庄严菩提。因为禅是静虑,定是制心一处,所以合名禅定;若是修习禅定境界而不懂静虑,就无法发起四禅、四空定,所以禅定的修证也得要有静虑的正见。但静虑不光只是四禅八定上的静虑,因为其余的智慧三昧也是要有静虑的功夫;反过来说,四禅八定虽然偏定少慧,也还是得有静虑;如果没有静虑,就无法从欲界定转入未到地定,无法从未到地定转入初禅,也无法从初禅转入二禅前的未到地定,无法转入二禅乃至非非想定。所以禅定虽然偏定而心得决定,仍然必须有静虑才能证得;由静虑与心得决定,就合名禅定。
这种禅定的说法,可能诸位没听过,书上你也读不到。这是因为有般若的智慧,加上禅定的证量,所以能告诉你们这个道理。你们了知这个道理,将来要修证禅定时,就容易修了。当然下手的方法还很多,以后正觉寺完成了,另外开课再来说,不然光是这一段就要讲到明年去了。因为这种静虑和心得决定、制心一处的关系,所以能发起了禅定力,配合般若智慧而有了波罗蜜,获得初地智慧境界乃至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能庄严菩提。
第二是离对。正因为禅定力量的关系,所以能修无量善法,因为禅定生起时就表示五盖已经降伏了,当然能修无量善法。在证得禅定以前也要修习无量善法,因为要先降伏五盖或断除五盖,也就是把性障修伏或修除;禅定发起了当然就可以离开恶觉观。恶觉观有许多的层次,从初禅来讲,欲界五尘是恶觉观;以佛法来讲,西藏密宗的双身法就是标准的恶觉观,所以藏密喇嘛法王们永远无法证得初禅,不管他们禅定功夫多好,永远都只能在未到地定中安住,永远起不了初禅。因为欲界恶觉观没有断——欲界贪没有断——都不离五盖,所以藏密的祖师们都不可能有人证得初禅境界。离欲界贪是发起初禅证境的首要、也是基本条件,而他们都不离欲界贪,所以都不可能获得初禅证量,以上就更别说了。菩萨因为修学静虑和心得决定,所以能修无量善心而离开了恶觉观,所以证得初禅。也因为修无量善,离开初禅的三尘恶觉观,所以离开初禅而进入二禅,乃至这样次第离开各种不同层次的恶觉观,进入非非想定乃至进入灭尽定,这就是离恶觉观;不必再与恶觉观面对了,所以叫做离对。所以恶觉观也有很多种的层次差别,现在不谈它。
第三是自利。“修舍摩他因缘力”就是修止的因缘力,所以常乐于寂静。修学禅定必须有止有观,没有止就不能住于定境中;止就是舍摩他,观就是毘婆舍那。若无观慧,就会永远停留在最低层次的“止”境界中,不能转进;所以修禅定的人得要有毘婆舍那的配合,就是要有观行能力的配合,才能够转进。转进上一个禅定层次之后,又得要有舍摩他的力量,才能安住于上层次的定境中;所以止与观是互相配合增上的。能修止的缘故,所以能定于一境而不散乱攀缘,因此常常乐于寂静的境界。由于乐于寂静境界的关系,所以心能调伏,就能安忍于无生忍乃至无生法忍,因此能得到人天乐乃至无上乐,这就是自利。
第四是他利。由于修学禅定的关系,所以能断诸众生的贪欲瞋恚狂痴之心,这就是利他。因为你能以禅定自利时,就能发起他受用的功德;没有人在证得初禅之后不能教人取证初禅,也没有人在开悟之后不能教人开悟,更没有人成佛之后不能教人成佛;所以当你证悟后,一定能帮别人悟入。证悟之后若是终其一生都没有帮别人开悟,一定只有一个缘故,就是观察众生证悟的因缘不成熟,就像广钦老和尚那样,也像大觉禅师那样,没有把法传承下来,因为他要求的是得法者要具足因缘。所以菩萨有自受用功德时,就必然会发起他受用功德,即使像周利盘特伽那样,至少也能让人对他生起敬仰之心来供养他;他因为受供的缘故,就请舍利弗尊者来代他说法,也是有他受用功德。所以,不能说有谁得到自受用功德之后,不能发起他受用功德的,所以能自利就必然也能让别人得到利益。所以当他能够离对,离恶觉观,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时,也可以藉自己所修禅、定的种种三昧来帮众生,教导众生断除贪欲、瞋恚及痴狂之心,这就是利他。
〖“智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修智慧故远离无明,令诸烦恼不得自在,是名离对。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
讲记智就是般若,佛法中所讲的智慧通常是说般若,只有在二乘菩提中才会说是解脱的智慧。般若若单纯的翻译作智慧就会有过失,所以玄奘菩萨就音译而不作义译。因为世间法也有许多的智慧,不光佛法中有智慧。你讲智慧,很多人就会误将世间法的智慧当作佛法的智慧,现在佛教四大山头正好是这样。所以证严法师说:“你只要精进的利乐众生而生起欢喜心,并且都不退失于布施心及欢喜心,那就是初地菩萨。”(大意如此,详见证严着《心灵十境》)都不必证得如来藏实相,也不必证得一切法无生的无生法忍,她把世间智慧当作出世间的智慧,而且当作世、出世间的智慧,与真实佛法差太远了!圣严大法师也说:“你只要把一切烦恼都放下,放下了就得解脱。”(大意如此,详见圣严法师的多种著作)这就是把世间法上的智慧,当作二乘菩提出世间的智慧。连二乘菩提智都误会了,何况是大乘菩提的般若实智呢?所以般若还真的不宜翻作智慧,还是用般若两个字好。这里说世、出世间智慧的波罗蜜,这一方也有四个法:第一是庄严菩提。庄严菩提的意思是说,因为修学佛法中的真实智慧故,所以证得初地乃至无上正等正觉的果报,所以说般若波罗蜜能庄严菩提。
有一位法师在电视上说:“解脱道就是一佛乘。”这真是末法啦!真的只能说:这就是末法。这种说法并不是从他们开始的,始作俑者是谁呢?(大众答:印顺法师)正是印顺法师!他把般若经的义理解释作“一切法空、缘起性空”,是把大乘的佛菩提拉下来,用解脱道来解释,那么一切阿罗汉都应该可以自称成佛了,但是明明没有一位大阿罗汉敢自称成佛,这是历史事实,所以显然佛果与阿罗汉果是不同的,当然法义也就有所不同了。可是,如果印顺是以正确的解脱道来解释般若,那倒也还好!偏偏他们所说的解脱道却是断灭见的解脱道,又同时是常见外道见的解脱道,根本就不得解脱。阿含解脱道,最多只能断除分段生死——出离三界生死,不可能成佛的,因为还没有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也还没有一切种智。如果说解脱道的究竟地就是一佛乘,那就意味着: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成佛之前已经有很多圣人成佛了,因为诸阿罗汉也应该都称为佛了,因为解脱道就是阿罗汉所修证的法,而解脱道又是这位法师说的一佛乘。不过他在电视上说过也就算了,如果他胆敢写书说:  “解脱道就是一佛乘。”我们就得要出书指名道姓的辨正法义了!这是一个大题目,一定得要辨正。可是诸位返观佛教史:释迦佛入灭之后,有哪一位阿罗汉敢或曾自称是佛?没有!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乃至三明六通的俱解脱大阿罗汉,都没有一个人敢自称成佛;因为他们都没有入门,佛菩提道的证量仍然是零,距离佛地非常遥远。所以这样的大法师在电视上大放厥词,也真的不得不令人感叹:“世尊的遗法竟然会被弘传到这个地步。”所以诸位还真的是任重道远。
你们来帮我共同挑起这个担子,这个担子还真的不轻,但是比起最后五十二年或最后八十年的弘法任务,现在这个担子还算是轻担。佛说:到正法即将坏灭的最后几十年,如果有人胆敢出于人间,宣说如来藏妙法,这是世间最难的事情,这比你挑起须弥山都还要重;在最后那八十年以后,佛教就永远都不会再有证悟的人出现在人间了,都只剩下类似藏密或今天的大法师把不正确的解脱道当作成佛之道了,再也没有人会信受如来藏妙法了,空有佛教寺院及僧人表相,而无正法存在了,所以说佛教末法已经灭尽;当然那时弘法的日子是最不好过的,也必然会被所有佛教寺院及僧人、信徒全面否定的,那时佛教界也已经没有一人能信受如来藏妙法了。所以今天我们挑这个担子虽然不轻,但比起月光菩萨、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那时的重担,还算是轻的了。所以诸位还可以欢欢喜喜、勉为其难的和我一起来挑担吧!
只有修学佛菩提,才能成就佛道,而佛菩提含摄了声闻解脱道,具足佛菩提与声闻道、缘觉道的法,才能称为一佛乘。解脱道只是二乘菩提,不管他们怎样自我高抬、脸上自我贴金,都没有用,因为这是法界及佛法的事实。因为二乘菩提的声闻四念处解脱道及缘觉因缘观解脱道,修到最究竟时都只能断除我见与我执,极果只是阿罗汉与辟支佛。若不证得如来藏,就没有丝毫法界实相智慧可言;若不具足证得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就没有一切种智,就不会有四智圆明,就不可能成佛。修学般若波罗蜜的内容,正是亲证如来藏而得般若的总相智,悟后进修别相智而发起初分道种智,则是先要深入般若诸经中现观非心心、无住心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才能获得初分道种智而进入初地,再继续进修十度波罗蜜而具足无生法忍果,一切种智具足时才会有四智圆明的佛地智慧,这才是标准的、佛所说的成佛之道。修学般若波罗蜜能使人证得初地乃至成就佛道,所以说般若波罗蜜这一方能够庄严菩提。
第二是离对。由于修学世、出世间智慧,所以能远离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使得一切烦恼于我们不能得自在,而我们能于烦恼得自在,所以不必再面对烦恼了,这叫作离对。诸位要是不信,我们可以略说一下:二乘菩提只是出世间智慧,不是世、出世间智慧,因为他们无法证实十八界及万法都从无余涅槃的本际中来,他们无法现观一切法及十八界都从如来藏来,所以不知法界万法的真实相。二乘无学圣人都无法证实这个法界中的事实,因为他们连如来藏在哪里都不知道,又如何能证实?但是你们从禅三回来,我还都要求你间举出事实来帮我证明:万法都从你们所证的这个阿赖耶识如来藏生出来的。这显示世间法的智能你有了:“知道十八界的虚假,所以有出世间法智慧。”而世、出世间的智慧你也有了:“如来藏本来就涅槃了——我仍在生死之中时祂就已经是涅槃的了。我证得涅槃时,我仍然不能入涅槃,而涅槃是本来就已经是事实上的存在了!因为涅槃就是阿赖耶识改名为异熟识的独住境界而已,而我已经现观如来藏的独住境界了,所以是亲证涅槃了。此刻开始,无妨我继续生死,祂继续涅槃,所以无妨我证得涅槃之后有我继续生死。”
阿罗汉们听到这个说法时,只能怀着疑惑心而不敢质疑,因为完全听不懂。所以只有佛菩提中才有世间、出世间智慧,这是二乘菩提没有的,是声闻、缘觉的解脱道所没有的智慧。所以二乘无学圣人的智慧不能证得初地果位,更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佛菩提的具足亲证者才能成佛。你们这一回禅三破参回来的人,只是才刚出生的狮子儿;但是我这一说,你就听懂了,你可以在听我说法时同时现观确实是如此的:“萧老师真的没骗我。”但是阿罗汉、辟支佛都听不懂,所以他们有出世间智慧,没有世、出世间智慧。由于亲证这种胜妙智慧的缘故,所以能于烦恼得自在,烦恼却不能于我们得自在。阿罗汉于烦恼不能自在,所以阿罗汉们出去托钵时若看见漂亮的女众,就得赶快转头,他们不可以看,恐怕习气种子现行而落入烦恼中;但菩萨照样看,漂亮就漂亮,漂亮的是谁?不但是假的,其实都只是如来藏所现的,但是如来藏有漂亮吗?你说:“如来藏才漂亮哩!因为你永远找不到祂,我找到祂了所以漂亮。”可是如来藏没有漂亮与丑的差别,丑与漂亮都是假的,转依了如来藏哪有漂亮可说?因为转依了如来藏,根本没有男人女人可说,还会有漂亮的女人啊?所以菩萨都无所谓。
本文标签:般若波罗蜜(8)菩萨(100)优婆塞戒经(15)六波罗蜜(22) 本文关键字:菩萨,优婆塞戒经,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