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正见正行>菩萨正行>

是菩萨就当受持菩萨戒!

[菩萨正行]  发表时间: 2021-01-18 21:04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菩萨从七住位开始,就说见到真佛,也就是说见到法身、第八识、如来藏、异熟识,祂是有种种的异名;成佛之时是究竟证知其性用,所以称为得一切种智。而在七住位之前,或听闻、相信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或者是也开始在寻寻觅觅,然而都没有真正地见到。而从因地,在外门修学对三宝的净信开始,就已经要开始或多或少地熏习,乃至是修学六度之法,所以其实六度万行都是见佛的因;只是在这个故事里面,主要讲的是持戒,那么就依于持戒这个法,来说说它为什么是见佛,乃至是见究竟佛的因。

 

持戒,说的是持什么戒呢?是五戒、八戒、比丘戒,还是比丘尼戒,或者是持菩萨戒?实际上都是,更具体地说,其实五戒等的种种戒,其实是含摄于菩萨戒之中;而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之中,示现种种的身分,再加上当时的证量差别不同,为了要满足持戒度所应当修证的种种功德以及福德,因而所持的戒相会有所不同。何以为证?《瑜伽师地论》卷40之中弥勒菩萨开示说:【云何菩萨一切戒?谓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净戒,略说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苾刍戒、苾刍尼戒、正学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种,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应当知,是名菩萨律仪戒。】(《瑜伽师地论》卷40)

  弥勒菩萨已经开示得很明白了,在家分戒、出家分戒都含摄于菩萨戒之中。不能够像一些人硬要扭曲戒法,就把在家戒、出家戒说成两种不相干的法,或者是甚至于说出家的声闻戒才是正解脱戒,而在家的菩萨戒却说成别解脱戒;其实究其心态而言,都显示出极为严重的声闻性,而不是真正的菩萨。因为在这里弥勒菩萨已经开示,在三大阿僧祇劫修学的过程之中,菩萨有时候会示现出家的声闻相,有时候则是示现在家的身相,而律仪戒的部分,是说菩萨所受七众的别解脱律仪;七众的内容,弥勒菩萨已经开示得很明白了,就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譬如佛世的时候,文殊菩萨不示现声闻相,不妨也是出家人,也与僧团一起游行;当时的弥勒菩萨则是示现出家的声闻相,协助世尊来管理僧团;而维摩诘菩萨示现的是在家相,却是道地道地的僧;这一些都是圣位的菩萨胜义僧,全都受持菩萨戒,或是受持其中的在家分戒,或是一体受持菩萨戒。所以,不能够像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的把在家分戒、出家分戒说成两种不相干的法,因为在家戒、出家戒都是菩萨戒中的一部分,只是随着菩萨当世的示现,有着分受的差别不同罢了。能够有这样的基本认知,知道真正的持戒,指的是持菩萨戒,而且包括了在家分戒、出家分戒二者,这才可以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持戒可以见佛,乃至是成究竟佛的原因了。

  弥勒菩萨又开示,菩萨戒除了有在家分戒、出家分戒的区分之外,还可以区分成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个大项目,但是仍然是含摄于在家、出家二分的净戒。出家分戒的律仪可就多了,在这里我们就不谈它。而在家的菩萨也有应当要受持的律仪,譬如说随顺世间良善的礼仪、应对、穿着等等,或者如一般所说“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再者,受持了五戒以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也一样是律仪,更何况是又受了菩萨戒呢!受持律仪的一分目的,是为了要降伏或粗、或细的烦恼,作为来世能够进一步现观蕴处界虚妄的一个因缘。试着想想看,若是心心念念都在五欲的攀缘上用心,所以对自己有利的,自己喜欢的尘境、物品,当然就会多分的去摄取一些,也就可能因此会作伤害众生的事,这都是因为以蕴处界为实的缘故。而出家分戒的律仪更是针对这个部分而施设,所以有时候会说,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要更快速地修证解脱果。

  然而,律仪不好的菩萨,想要修学善法的心念,相对而言就会比较不猛利;因为这两者可能会是相违逆的,譬如说,某甲的心心念念都想要吃众生肉,表现出来的眼神,说出来的言语,也都围绕着这么一个前提,那么在这么样一个情况之下,你要叫他如何听得进去“不杀众生、不食众生肉”的这样的一个善法,乃至是进一步还可以受持而履行这一种善法?所以,此时就可以理解,对于这一类的菩萨而言,摄善法戒的受持就比较不容易成就了。

  而菩萨所应修学的善法是什么呢?这样子提问,其实是有一些不妥的,原因是菩萨有哪一种善法是不应当修学的?应当是说随着当世的因缘,举凡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等,都是应当修学的。再者,修学种种的善法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自利利他、共成佛道。菩萨修学善法自利之外,就是为了要饶益有情,所以从因地起一直到成佛为止,所要修学的善法可是很多的;也因为说,会来求法的众生,其实也是会有很多层次的,当然就应该随着菩萨的修证,而利益这一些来求法的众生。同样的道理,律仪不好的菩萨,众生会愿意去亲近他吗?可想而知,要能够饶益有情的速势就没有那么快;况且如前面所说,这一位菩萨修学善法的精进度也就比较不好,相对而言,可以拿出来利乐有情的善法就相对会比较少,或者是说层次会比较低,这都会影响到饶益有情戒的受持的。反过来说,当这一位菩萨不太想要去履行饶益有情戒的时候,当然就可能因此会在律仪戒、摄善法戒的受持上,也不会是很精进的。

  所以,这么一思维过后,就可以明白,菩萨戒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是随方便而分为三,三者其实又是一体,不能说单单只持律仪戒,乃至只持饶益有情戒;三者都是互为因果,互有含摄的,只是随着菩萨的因缘,也许偏在某一方面努力,其实是不能偏废的;这个道理同时也可以从四宏誓愿上面来了解。也就是说,律仪戒的部分偏在“烦恼无尽誓愿断”,摄善法戒的部分偏在“法门无量誓愿学”,而饶益有情戒的部分则偏在“众生无边誓愿度”。随着众生的因缘,先令其能够于此发心,将来因缘更成熟,能力更加具足的时候,就要开始一分一分地去实践。实践这三者的同时,依然是不离开原来的发心,甚至是更加坚定,然而随顺一世世菩萨的因缘,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在家分戒、出家分戒的区分,也是随菩萨示现而施设;就这样圆满三聚净戒,圆满了在家戒、出家戒,其最终的果证就是成佛,此时当然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完成了。

  最后还是要借着世尊所说的:“汝观我形,不奉我戒,虽云见我,我不见汝也;去我万里、奉行经戒,此人则为在我目前。”与学人一起共勉,经由持戒圆满而共成佛道。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第34集 持戒生天>  章正钧老师

本文标签:菩萨戒(129) 本文关键字:菩萨戒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