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成佛之道>阿含正义二>

第013集 当修四念处观(上) 正珍老师

[阿含正义二]  发表时间: 2019-06-17 22:54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各位学友: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我们继续依平实导师所著《阿含正义》第四辑有关慧解脱的知见来为探讨,今天要略谈的题目是“当修四念处观的身念处”。
修学二乘解脱道,断我见、取证解脱果,必须要修四念处观,因此要对佛陀所开示的四念处观法要、内容有正确的认知,所以在此略为说明,以提供修学解脱道的学友们能够有正确的知见,那您就可以知道,依于我们所说的法要,为什么自己修学那么久,连得见道迹的初果都没有成就?由对照的结果,可以补足您所学而被有意、无意的师父所忽略的内容,您能够补足它,依于实证善知识的书籍如实地现观,那么得证初果就不是难事了。
但是我们要说,修学四念处得解脱道的前提,首先要能够正知三界的法相与无常,如果认为只有人间佛教,不相信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乃至于不相信有地狱的苦报,认为那些都是方便说,那么就是对于三界因果不正知,也是对于佛语不信受、有疑,对于 佛陀六年外道求法的示现没有感受,如此就绝对不可能成就解脱道。再者,一定要有求解脱的欲心,方能于闻思上得以有着胜解智后,由身口意念念都趣向解脱三界为要,念念都能以智慧来观照,这样才能够得解脱。
四念处是四类观行的处所,依身、受、心、法四个所缘境去观察。让意识----也就是这个能观的心----安住于所观的四个所缘境上;依个人修学次第浅、深、粗、广,或闻所成慧、或思所成慧、或修所成慧乃至实证 佛所说的法要来成就正解脱的慧,如此透过思维、观行,次第起修来提升;所以在四念处观一定要先在知见上、在架构上,对于观行的内容、自性,以及自己在这些法相当中被系缚最深的、最执著的,更要能够数数观行而能够解脱。以下我们就来渐次地为您来说明这个四念处的法。
首先是身念处,一般大众听到身念处就会想到“观身不净”,其实身不是只是指四大所成的五根身,只要依于诸根所随、行于三界,周遍积聚的法都称为身,所以身念处的观行,不是只有不净观,包括日常威仪,欲界、天界的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识身,观察作意、厌逆作意种种作意都在其中。另外三个“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是要能够正理解实证善知识的教授,依于这个身念处的观行,而次第由受、由心、由法深入观察,不是四个念住是分开的,而是有着相依、相缘、相续的关系。因此能够在四念处正观行后,就能够断除于五阴中妄计有身、以计为我,起我见、我所、我执的身念处观,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观行,身见没有断,初果就没有希望,何况三乘菩提的修证。这是一切学佛人在现观诸法时,要特别留心的。
我们在此是分成十四个观察项目,接下来所说的这十四个项目,每一个观行除了要能够现观自身,也要能够去观察他身,乃至于引发自他的种种法,都以正知、正见来观察,由自、由他数数地观察,由具念、随念、忆念、不忘失、不渗漏,达到正勤、正念、正定,正向涅槃的成就。每一个念住都要这样地去观,所以我们以下再说的时候,就不再重复说明
身念住的第一个观行,依“正知、举止、行为”,佛陀开示:
【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中阿含经》卷24)
这是开始观行的首要,所谓正知,不是说像一般人所教,看住自己的“行、住、坐、卧、睡觉、起床”每个动作,其实这一段开示的重点,是在于要养成不放逸的习性;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因为对于要证解脱道的内涵、方法,依于善知识的教授清楚后,就要下定决心来努力修学。首先就是要规律好自己的生活作息与定课,日常生活作息杜绝一切的攀缘心、无意义的觉观心以及妄想,心要能够不放逸,都是安住在四念处,正向解脱法道上而行。因此这一个“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主要的就是先要调整我们还没有修学前的习性,转向于正向解脱道的修学习性。
当日常作息都已经养成了以后,接下来第二个就是“威仪庠序”的身念处观。佛陀开示:
【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昂,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中阿含经》卷24)
前面的规律生活以及摄心于法道,是自我要求,而这里就是在处众中,或者在僧团里、或者是在面对一切众生时所要表现出来的威仪,一切的举止动作,不论是日三时、夜三时都要端严,乃至语默的时机、对象、内容都要能够正知。这个念处所说的重点,其实就是要能够守持戒律;能够守持戒律,等于为自己和三恶道、和三界轮转画了一条界线,在这条界线当中,能够好好地行自己的威仪,行自己的身口意行,不要超越了戒律的这一条界线,那么就能够正向解脱道。
所以身念处首先定好规矩,第二个能够守住威仪,善持戒律、善思维戒律,接下来就可以进入第三个身念住,以“善法念治断灭止”。佛陀开示:
【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拼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中阿含经》卷24)
这一个念住的成就,是必须要有前面两个念住的基础,守好规矩然后才能定方圆,知道什么是对的,知道什么是错的,也能够观察过患并且修学对治。因为虽然有心要修学解脱道,但是过去的习性还是会现起,身口意业的造作还是不能清净圆满,能够依于自己所施设的课业规矩,能够依于戒律,就能够知道什么是对的,对的就要让它继续努力下去;什么是错的,那么就要能够立刻断除,甚至只是有一个错的心念,也因为在自己所施设的修学轨范以及戒律的鉴照之下得以迅速得知,不让这个过错的行为显现出来,这也就是四正勤。
由四正勤就能够趣入四如意足,如同弥勒菩萨所开示:
【又有四种,为欲住心、为得胜定、修方便者,心住如意,能生长门:一、乐出离欲。二、受持读诵,悔过精进。三、能取贤善定相之心。四、住空闲处,观察诸法。】(《瑜伽师地论》卷14)
所以四神足、四如意足是依正法念,由制伏烦恼到断灭对治,有了这三个念住的基础,接下来就可以开始修定,以摄心一境,不分别外境、不攀缘外境来制伏一生习性的种种烦恼;也能够正观当我的心已经能够离开人间五欲的贪著时,那么在欲界天的法相是什么样的状态,在色界天的法相是什么状态,乃至于无色界天的法相,如此就能够真正地对于三界法清楚了知它的自性是无常,而能够真正地解脱三界。
第四个身念住是“以心治心,治断灭止”,佛陀开示:
【齿齿相著,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捉旋,自在打锻。】(《中阿含经》卷24)
在前面是以善法念,现在更是要发起精进心。佛陀所举的例子说,就如同一个瘦弱的人被两个大力士各抓一个手臂,把他提在一个大火聚上;自己身心受制于欲界的热恼也是如此,如同是在这个三界的火上面。所以思维到这里,就觉得命随时会没了,就能够更舍于懈怠、心不散乱,身口意都止于正念、去除妄念。因此 佛陀教我们在修定的时候“齿齿相扣,舌顶上腭”,就是先以这个色身不动乱,来进趋于心一境性的成就,于五欲、五尘都不起心、不相应。如果能够如实地去作,就能够有着欲界定乃至初禅前的未到地定功夫。
在平实导师的指导教授下,正觉学子们都是以无相拜佛的功夫来修学,在无相拜佛的过程当中,或有同修能够入于欲界定,或有同修能够入于初禅前的未到地定;或有同修能于法起正观得初果解脱,或有同修能够与诸法的甚深缘起得以相应而能明心见道,更有菩萨能于这个无相拜佛的过程当中得以眼见佛性。因此定力的修学是非常的重要。而所谓的定,在最基础的就是我们的这个心----意识心----已经不会再受人间五尘的干扰,虽然身边有五尘的法相不断地现起,虽然根尘触受还会领纳,但是不会再起心续念分别,乃至相应其语言思维去续、去造作,因此这一个定是最基础的一个定;但是我们还是要说,一定要有正见作基础。
第五个身念住观就是“正知出入息”,佛陀开示:
【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觉一切身息入,觉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中阿含经》卷24)
佛陀开示这个出入息观,也是延续前面的定力,正念在息,除了依数息观入手外,息出息入,或依上呼吸道系统的息出息入,或依身中一一毛孔的息出息入;或依身转、或依心转而能够成就不同的禅定;依于入出息时,于息所依身,如果仔细地作意思维,就能够入于色蕴。同样于息领纳、了知、思维这个能取的意识心时,作意思维,就可以入于其他四蕴的观行法要。因此如果有了正知见,再依这个息出息入配合五蕴的观行,一样能够得到解脱初果,乃至于其他的果德的成就。
这一集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