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29期>

受菩萨戒花絮二(二之一).......... 正平(2)

[第029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1:28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如果听见大法师说:“离念灵知就是真如。”就可以确定这位大法师“身见”没有断(身见就是我见)。如果听见有人规定:“每天要坐上一坐才能入涅槃,如果不坐就是犯戒。”就可以确定这个人“戒禁取见”没有断。已了知“佛戒”是为令佛弟子“断恶、修善”迅速趣向涅槃,所以戒禁取见也断了。非但于 佛不疑,更是于诸方大师不疑;不被大师所笼罩。观察众生皆为其“如来藏”所生,却有种种际遇的不同,因此深信有业因、业果;造善恶业不离善恶果。“开悟、明心”之人能够有这些见地,断了“三缚结”不就成初果人了吗?
吾师 萧老师以此明心“正观”、依《菩萨璎珞本业经》 佛说:【“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判定诸同修中已“明心”者为三贤位“七住”菩萨,是“恰如其分”。正平引述《杂阿含经》及《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解说:“像这种有果、有位的菩萨,又能够为人说法断结不就在‘僧宝’之数吗?”以此说明:“弘扬正法不问出家、在家,只问是否为真正‘佛法’。”(佛法:指成佛之道或解脱之道。)如果离开“佛道”就无“佛法”可言啦!
《中阿含经》(晡利多品)〈五下分结经第四〉(分段白话解释说明):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曾说:‘五下分结’,汝等受持耶?”诸比丘默然不答。世尊复再三告诸比丘:“我曾说:‘五下分结’,汝等受持耶?”诸比丘亦再三默然不答。尔时,尊者鬘童子在彼众中。于是,尊者鬘童子即从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曾说:‘五下分结’,我受持之。”世尊问曰:“鬘童子!我曾说:‘五下分结’,汝受持耶?”尊者鬘童子答曰:“世尊曾说:初下分‘结’,是我受持;欲、恚、身见、戒取、疑。世尊说:第五下分‘结’,是我受持。”】
语译 如我阿难所闻, 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我曾经说:‘五下分结’,你们有受持吗?”诸比丘都安静没有回答。世尊再三的告诉诸比丘:“我曾经说:‘五下分结’,你们有受持吗?”诸比丘也都再三安静没有回答。当时尊者鬘童子也在比丘众,于是,尊者鬘童子即从坐而起,整理衣服露出右肩叉手向佛禀白:“世尊曾经说:‘五下分结’我有受持。”世尊问尊者:“鬘童子!我曾经说:‘五下分结’,你有受持吗?”尊者鬘童子回答:“世尊曾经说:初下分‘结’是我所受持;那就是贪欲、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等是世尊所说:第五下分‘结’为我所受持。”
【世尊诃曰:“鬘童子!汝云何受持我说:‘五下分结’?鬘童子!汝从何口受持我说:‘五下分结’耶?鬘童子!非为众多异学来,以婴孩童子责数喻诘责汝耶?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意无欲想、况复欲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欲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众生想、况复恚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恚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自身想、况复身见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身见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有戒想、况复戒取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戒取使’。鬘童子!婴孩幼小、柔软仰眠、无有法想、况复疑心缠住耶?然彼性‘使’,故说‘疑使’。鬘童子!非为众多异学来,以此婴孩,童子责数,喻诘责汝耶?”于是,尊者鬘童子为世尊面诃责已,内怀忧戚,低头默然,失辩无言,如有所伺。】
语译 世尊诃责说:“鬘童子啊!你是如何受持我所说:‘五下分结’?鬘童子啊!你又是从谁的口中受持我所说:‘五下分结’?鬘童子啊!婴儿那么幼稚无知、身心那么柔软整天躺著睡觉、也没有什么欲念、又怎么会有‘贪欲’心缠绕著他呢?然而‘贪欲’有‘驱使’的体性,所以说是‘贪欲使’。鬘童子啊!婴儿那么幼稚无知、身心那么柔软整天躺著睡觉、也没有分别众生的想法,又怎么会有‘瞋恚’心缠绕著他呢?然而‘瞋恚’有‘驱使’的体性,所以说是‘瞋恚使’。鬘童子啊!婴儿那么幼稚无知、身心那么柔软整天躺著睡觉、也没有自我的想法,又怎么会有‘身见’缠绕著他呢?然而‘身见’有‘驱使’的体性,所以称为‘身见使’。鬘童子啊!婴儿那么幼稚无知、身心那么柔软整天躺著睡觉、也没有戒的想法,又怎么会有‘戒盗见’缠绕著他呢?然而‘戒盗见’有‘驱使’的体性,所以称为‘戒盗见使’。鬘童子啊!婴儿那么幼稚无知、身心那么柔软整天躺著睡觉、也没有法的见解,又怎么会有‘怀疑’心缠绕著他呢?然而‘疑见’有‘驱使’的体性,所以称为‘疑见使’。鬘童子啊!你自认了知‘五下分结’,难道你不怕被众多外道,以此婴儿、童子之类的譬喻来诘难你,令你无法回答吗?”于是,尊者鬘童子被世尊当面诃责以后,心中忧愁,默默低著头,无法为自己辩白,像是还在思惟一般。
【彼时,世尊面前诃责鬘童子已,默然而住。尔时尊者阿难,立世尊后,执扇扇佛。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说‘五下分结’者,诸比丘从世尊闻已,善受善持。”世尊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尊者阿难白曰:“唯然,当受教听。”】
语译 世尊当面诃责鬘童子以后,默然不语。当时的阿难尊者,站在 世尊后方拿扇子扇 佛。于是阿难尊者叉手向佛禀白:“世尊!现在正是时候! 善逝!现在正是时候!如果世尊为诸比丘说:‘五下分结’的内涵,诸比丘从 世尊这里听闻了以后,当能善于忆持奉行。”世尊说:“阿难!你要仔细听,好好地思惟祂。”阿难尊者回答:“是的!世尊!我会尊崇教诲仔细听闻。”
【佛言:“阿难!或有一为‘欲’所缠,‘欲’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欲’转炽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阿难!或有一为‘恚’所缠,‘恚’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恚’转炽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阿难!或有一为‘身见’所缠,‘身见’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身见’转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阿难!或有一为‘戒取’所缠,‘戒取’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戒取’转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阿难!或有一为‘疑’所缠,‘疑’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疑’转炽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语译 佛说:“阿难!如果有一个人被‘贪欲’所缠绕,‘贪欲心’生起了,却不知道应该‘舍弃’的正理,因为他不知应该‘舍弃’的正理,‘贪欲心’就转而更为强烈,变成无法对治消除;这是‘下分结’。阿难!如果有一个人被‘瞋恚’所缠绕,‘瞋恚心’生起了,却不知道应该‘舍弃’的正理,因为他不知应该‘舍弃’的正理,‘瞋恚心’就转而更为强烈,变成无法对治消除;这是‘下分结’。阿难!如果有一个人被‘我见’所缠绕,‘我见心’生起了,却不知道应该‘舍弃’的正理,因为他不知应该‘舍弃’的正理,‘我见心’就转而更为强烈,变成无法对治消除;这是‘下分结’。阿难!如果有一个人被‘戒禁取见’所缠绕,‘戒禁取见’生起了,却不知道应该‘舍弃’的正理,因为他不知应该‘舍弃’的正理,‘戒禁取见’就转而更为强烈,变成无法对治消除;这是‘下分结’。阿难!如果有一个人被‘疑见’所缠绕,对佛法的‘怀疑心’生起了,却不知道应该‘舍弃’的正理,因为他不知应该‘舍弃’的正理,对佛法的‘怀疑心’就转而更为强烈,变成无法对治消除;这是‘下分结’。”
【“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彼不依此道、不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终无是处!阿难!犹如有人欲得求实,为求实故,持斧入林。彼人见树成就根、茎、枝、叶及实。彼人不截根、茎,得实归者终无是处!如是!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不依此道、不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终无是处!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彼依此道、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必有是处!阿难!犹如有人欲得求实,为求实故,持斧入林。彼人见树成就根、茎、枝、叶及实。彼人截根、茎,得实归者必有是处!如是!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依此道、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必有是处!”】
语译 佛又说:“阿难!这个修行人如果能依据修行的方向,依据修行的方法;就可以‘断五下分结’。他如果不能依据修行的方向,不能依据修行的方法;说他可以‘断五下分结’是没有这种道理啊!阿难!就好像有人想取得实木,为了要得到实木的缘故,带著斧头进入森林。这个人看见大树有粗根、树干、分枝、树叶以及实木。如果这个人不砍粗根、树干,就可以得到实木回家,是讲不通嘛!就像是这样!阿难!如果能依据修行的方向,依据修行的方法;就可以‘断五下分结’。如果不能依据修行的方向,不能依据修行的方法;说他可以‘断五下分结’是没有这种道理啊!阿难!如果能依据修行的方向,依据修行的方法;就可以‘断五下分结’。这个修行人依据‘断结的道理’,依据‘断结的方法’;说他可以‘断五下分结’才讲得通嘛!阿难!就好像有人想取得实木,为了要得到实木的缘故,带著斧头进入森林。这个人看见大树有粗根、树干、分枝、树叶以及实木。如果这个人砍粗根、树干,说可以得到实木回家,这样才讲得通嘛!阿难!这个修行人如果能依据修行的方向,依据修行的方法;就可以‘断五下分结’。这个修行人如果能依据‘断结的道理’,依据‘断结的方法’;说他可以‘断五下分结’才讲得通嘛!”
【“阿难!依何道、依何迹,‘断五下分结’?阿难!或有一不为‘欲’所缠,若生‘欲’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欲’缠便灭。阿难!或有一不为‘恚’所缠,若生‘恚’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恚’缠便灭。阿难!或有一不为‘身见’所缠,若生‘身见’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身见’缠便灭。阿难!或有一不为‘戒取’所缠,若生‘戒取’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戒取’便灭。阿难!或有一不为‘疑’所缠,若生‘疑’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疑缠便灭。阿难!依此道、依此迹;‘断五下分结’。”】
语译 佛又说:“阿难!应该依据什么方向,依据什么方法,才能‘断五下分结’呢?阿难!如果有个人不为‘贪欲’所缠绕,如果出现贪‘欲’的妄想,即知道应该‘舍弃贪欲想’的道理,他知道应‘舍弃贪欲想’的道理;贪‘欲’的妄想就灭除,不再被缠绕。阿难!如果有个人不为‘瞋恚’所缠绕,如果出现‘瞋恨’的想法,即知道应该‘舍弃瞋恨心’的道理,他知道应‘舍弃瞋恨心’的道理;‘瞋心’的妄想就灭除,不再被缠绕。阿难!如果有个人不为‘我见’所缠绕,如果出现贪著‘有我’的妄想,即知道应该‘舍弃有我之想’的道理,他知道应‘舍弃有我之想’的道理;贪著‘有我’的妄想就灭除,不再被缠绕。阿难!如果有个人不为‘戒禁取见’所缠绕,如果出现所谓:‘非戒取戒’的妄想,即知道应该‘舍弃非戒戒想’的道理,他知道应‘舍弃非戒戒想’的道理;‘非戒取戒’的妄想就灭除,不再被缠绕。阿难!如果有个人不为‘疑见’所缠绕,如果出现对佛、法‘怀疑’的妄想,即知道应该‘舍弃怀疑佛之想’的道理,他知道应‘舍弃对佛怀疑之想’的道理;对佛、法‘怀疑’的妄想就灭除,不再被缠绕。阿难!应该依据这个方向,依据此类的方法,才能‘断五下分结’。”
【“阿难!犹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来,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于彼岸有事欲度,身无有力,令我安隐浮至彼岸。’阿难!当知彼人无力如是!阿难!若有人觉‘灭’涅槃,其心不向,而不清净,不住解脱。阿难!当知此人如彼羸人,无有力也!阿难!犹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来,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于彼岸有事欲度,身今有力,令我安隐浮至彼岸。’阿难!当知彼人有力如是。阿难!若有人觉‘灭’涅槃,心向清净,而住解脱。阿难!当知此人如彼力人!”】
语译 佛又说:“阿难!就像在雨季的恒伽河,水位就涨到河岸两边。如果有人来到岸边,需要渡河到彼岸办事,他这样想:‘恒伽河的水已经涨到河岸边了,我要渡河到彼岸办事,但是我没有足够力量,令我平安的渡河到达彼岸’。阿难!你应该知道那位修行人,也像渡河人一样没有力量!阿难!如果有人已经了知‘灭尽诸有’才能入涅槃,但是他的心意不得决定,心境就不得清净,也就无法安住依止解脱的境界。阿难!你应该知道这位修行人,就像那渡河人一般没有力量啊!阿难!就像在雨季的恒伽河,水位已涨到河岸两边。如果有人来到岸边,需要渡河到彼岸办事,他这样想:‘恒伽河的水已经涨到河岸边了,我要渡河到彼岸办事,但是我有足够力量,可令我平安的渡河到达彼岸。’阿难!你应该知道这位渡河人,必定有足够的力量到达彼岸。阿难!如果有人已经了知‘灭尽诸有’才能入涅槃,自心趋向清净,而能安住依止解脱的境界。阿难!你应该知道这修行人,就如同那渡河人一般有力量啊!”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菩萨,花絮,之一,..........,正平,菩萨,花絮,之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