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23期>

涅槃(连载25)----平实导师(2)

[第123期]  发表时间: 2016-07-10 18:05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8.有未到地定的人,不必定力极深就会无相念佛了;何况有未到地定过暗境界的更深定者,不可能不会无相念佛,那么您为何在三、四年前即将开始执教时,还要在电话中问我无相念佛的念是什么?等我讲解了才会。既有未到地定过暗的极深定力,当年我在台中禅净班以许多方便法讲解无相念佛的净念时,您应该一听就会才是,为何后来执教之前还不会,还得再请问?〔编案:这种到执教前都还不会无相念佛的亲教师,在正觉教团的亲教师中,只有在早期人手不足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而且是极少数的个案;这类极少数的个案,也终究难以抵御种种造成退转的恶因缘或习气。〕
  9.纵使您真的体验过一次未到地定过暗的境界,现在仍可在您想要进入时便能同样进入否?若非想要进入未到地定过暗境界便能进入,即非亲证;只是偶然撞见一次,便不是亲证。例如平实曾经进入过色阴尽境界中,曾在十余年前公开讲解《楞严经》时说明过色阴尽的境界,后来并已整理成文具载于《楞严经讲记》第十四辑中,已在2012 年出版了;然而平实终究不敢自称已经实证色阴尽,因为后来想要重新再进入时,那个色阴尽的境界终究未再现前。
  此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9 佛所开示: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合,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3 以是缘故,平实终究不曾认定自己已证色阴尽境界,因为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若能“不作圣心”,可以“名善境界”,仍不得当作已证色阴尽境界。慢心深重之人若因此而自以为实证色阴尽境界了,公开宣示于大众之中,则 佛已预先为此人开示说:“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同一道理,纵使您真的体验过一次未到地定过暗境界了,但是后来想要同样进入此一过暗境界时都未能入,即非实证未到地定过暗境界之人;应当如 佛所说而视为“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不听平实此言,佛已说在前头:“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何况您那个“入定”只是昏昧不知而非入定,因为您是连无相念佛功夫都不会的人,连粗浅的“未到地定”都不可能有,更不可能有“未到地定过暗”的定力。这是有智之人思惟即知的道理,千万别把自己未来无量世的道业拿来开玩笑。
  反问二:
  1.您说“但二者的见道内容却是一致的”,所以您认为禅宗的见道内容,是一时具足了《成唯识论》所说真见道、相见道、通达位的见道吗?
  2.您认为四加行是通达位前应修,而认定见道就入地,那么证悟的禅宗祖师全都入地了吗?则为何六祖没有道种智?为何仅能止于般若总相、别相上说法?又依您的逻辑,为何禅宗祖师都“入地”了,却不尽然皆有禅定证量?这是经论错了,还是您说的“但二者的见道内容却是一致的”有误?或是您坚持的“四加行是唯有通达位前修,而认定见道就入地”的见解偏执?还是您要再改口说禅宗祖师的见道不是经上说的见道?若是如此,那又是何种“离经叛教”的见道?佛法中有这样的“见道”吗?
  3.您既然见道了,为何您现在还没有道种智,以致于无法通达见道位的种种表相,导致提出质疑时处处破绽?
  反问三:
  1.您说:“再者!二者的判果位阶也不太一样。”既然见道内容一致,为何宗门的见道与教门的见道判果会不一样?为何如此逻辑不通?
  2.您认为 释迦如来的所悟不同于悟后演说出来的教门佛法吗?否则为何判果的位阶会不一样?
  3.您认为禅宗的见道可以自外于大乘佛法吗?可以与教门诸经所说的见道有所差异吗?
  4.若见道内容相同而证果不同,则所悟般若应当不同,是耶、非耶?
  5.若所判果位不同,一定是所悟般若不同,所以见道内容应也不同;请问宗门见道与教门见道所见内容何处不同而导致判果位阶不同?
  结论:若同是亲证第八识真如,依于所证时同一种深浅程度的判果内涵,当然应该完全相同;因此,实证时只有所悟深浅差别导致位阶高低差别而已,但位阶高低的判果标准完全相同,不该主张判果会有不同。
  花絮:
  关于《成唯识论述记》的名称,一般认为是玄奘大师口述之时或之后,由窥基大师手记,是故立此《述记》之名。然而,观乎玄奘大师译经数量之庞大,又观其译经时对“信、达、雅”三大原则之如实履践,而且完全符合三量的精准情况,再考量玄奘大师回国后之处理寺院事务,或不时承蒙皇帝召见等等,如是时间宝贵而难得空暇情况,当知《成唯识论述记》绝无可能是于口述之时,基师立即逐字逐句笔记,再由玄奘大师当场认可而完成之;因为这必须花费大量时间于等候笔记及润饰上面,如此又必然累及玄奘大师色身心力,而基师身为弟子,又何敢再劳烦师尊于辛苦口述之后,再来补正其笔记上的缺失呢?所以基师之手记必在逐次耳闻之后的夜晚或次日另行逐次整理为之。如是情况下,难免有听闻之时无误,但无法完全理解而导致后时已失去念心所功德,手记之时只能由自己所知而作注解,便有错误产生。例如平实早年详细讲解《成唯识论》时,有不少同修听闻之时能知其意,但归家之后重读《成唯识论》时,竟已无法理解;而如是之人不在少数,衡之于窥基在《述记》中之注释错误情况,以及他在《心经幽赞》中对大乘见道的判教全违《成唯识论》圣教的情况,已可理解也。
  又,《成唯识论》是玄奘大师为令正法久住,而精心著述、辨正法义所特地写下来之重要著作,其中法义论述之次第皆是自己建立及阐释者,立义次第之精准与详实,迄今依旧无人可以稍微比拟之;征之于造论者通常仅能于论中显示出其广大智慧中之一小部分,非能显示造论者全部智慧之事实,当知玄奘自身对于《成唯识论》之法义娴熟无比,焉有可能教授予窥基时竟然自相违背而作出错误口述的行为?观乎窥基《述记》中的注释与玄奘大师在《成唯识论》中的论证不全然相同,亦可证明《述记》的文字内容并非玄奘口述,窥基当场笔录而经玄奘所认可者。何以故?若窥基的《述记》是当场笔录而经玄奘大师阅读认可者,绝无可能产生与玄奘大师论中法义互相违背的情况,否则即表示玄奘大师对自己所造的论中法义依旧矒然不懂;然而世间不可能有如是不通的逻辑推论得以成立,是故传言中所说的“玄奘口述、基师手记”的事情纵使属实,亦必是耳闻之后次日笔记或后时笔记,便与平实讲授时大众闻之得能信解,随后返家重阅之时又有疑惑而致不解的情况,如出一辙。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涅槃,连载,----,平实,导师,质问者,大乘,见道时,就是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