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正见正行>菩萨正行>

精进之真实义(3)

[菩萨正行]  发表时间: 2015-08-10 23:3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世尊又说:“假设这棵大木材不靠在这一边的堤岸,也不靠在对面的堤岸,又不在江心中间沉没,也不被水流冲到岸上,不被人们捞起来,也不被非人(注一)捞起来,又没有被江水激打在原地回转,也没有腐朽败坏,那么一来,这棵大木应当会渐渐漂流到大海。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海乃是形成诸江的根本源头。(海水蒸发至高空,冷凝积成云,飘至陆地,云中小水滴聚合成大水滴,或凝成冰晶,以下雨或飘雪的形式落至地面,汇流成河,又流回大海。隐喻:万法从如来藏流出,也汇归如来藏。)你们修行道业的比丘也是如此,假设不靠在这一边的堤岸(喻我见、我执的凡夫),也不靠在对面的堤岸(喻小乘的无余涅槃),不落在这二边;也没有在中途翻覆沉没;又没有上岸停住,而耽溺在五欲境界的追逐上(喻耽溺于外我所的凡夫);也不贪求而被人世间的一切境界所系缚,也不被诸天界的一切境界所系缚;也不在江中被江水激打的原地回转(喻于佛法中犹豫不定的凡夫);也没有腐朽败坏;则一定会渐渐进入涅槃之境(喻佛的无住处涅槃)。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涅槃的内涵是八正道: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八正道是到达涅槃的道路。”
这时候,有位名字叫难陀的牧牛人,原本倚着木杖远远地站着,听到佛对诸大比丘及弟子们所做的开示,慢慢走到世尊面前戒慎恭谨地站立,向佛禀陈:“我今天也没有靠在这一边的堤岸,也不在对岸,又不在江中被江水激打沉没,也不在岸上执取恋慕人世间的一切境界,也不被非人境界所系缚,更不在江心中间被江水激打而在原地回转不停,也没有腐朽败坏,渐渐也会进步至涅槃之处。唯愿世尊,允许我加入修道的行列,出家求道。”
世尊回答说:“你先把牛牵还给主人家,然后才可以出家修道!”难陀回答说:“这一头牛因为思念小牛的原故,自然会返家,不必我牵还。唯愿世尊,允许我加入修道的行列吧!”世尊回答说:“这头牛自己虽然会认路回家,仍然是须要你亲手交付给主人才对。”此时牧牛人难陀听了佛的教导,马上牵起了牛,回主人家交付清楚,然后又回到佛处所,向佛禀白:“我已经把牛牵还主人交付清楚了。唯愿世尊,允许我出家修道。”于是佛就允许他出家修道,授具足戒(注二)。
另外一位比丘,向佛禀白问说:“如何说是此岸?如何说是彼岸?如何说是在江中沉没?如何说是在岸上?如何说是为人所限制?如何说是为非人所限制?如何说是被江水激打在原地回转?如何说是没有腐朽败坏?”
佛告诉这位比丘说:“此岸者,执着‘五蕴身为我’的邪见,认‘五蕴我’是真实,为‘五蕴我’而忙碌,而造作生死轮回业种。彼岸者,‘五蕴身为我’的邪见灭,不再造作诸业的种子,灭染求度,断尽烦恼,直取无余涅槃,不再受后世的五蕴身而轮转生死。(以上仍落生与无生两边)中没者,就如有情众生因无明遮盖,妄心染着,贪恋男女欲爱,不知自拔,就好象沉没在江水中,无法摆脱江水的纠缠。在岸上者,即追逐享受世间‘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境界乐,而不知放舍此五欲系缚。为人所捉者,就有如在家佛弟子发这样的誓愿:‘持此功德福佑,未来世能作大国王或作大臣。’非人所捉者,就有如比丘,发这样的誓愿:‘未来世能生四天王中修清净梵行(注三),我今持十善业功德求生诸天中。’这叫作‘非人所捉’。在江心中间被江水激打的原地回转者,就好象有情众生不明生命的实相,把正法当成非法,非法当成正法,心怀犹豫,不愿信受奉行正法,磋跎岁月原地踏步一般。腐败者:邪见、邪治、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这都是招感苦因遮障修行,使得修学正法的法道腐烂败坏。”
那时,难陀比丘在幽闲僻静的地方,独自思维修行克制:出家修行的尊贵佛族子弟,之所以愿意剃除须发出家学道的原因,就是为了修学无上清净梵行,断除烦恼,无明永尽之后,生死轮转已经灭尽,清净梵行已经建立,修道所应作的都已经成办,自己知道不须再受后世轮回苦报。精进思维后,即于吉祥座上证四果阿罗汉。”在 佛的方便善巧教导之下,难陀比丘精进思维修行克制,便能够快速地亲证四果阿罗汉之果证。
又如《阿育王经》 (卷10) :“尔时摩偷罗国有一善男子。于优波笈多所出家。优波笈多为其说法。是时比丘精进思惟。意但为得须陀洹果。不放逸故脱恶道怖。是时比丘精进思惟得阿罗汉果”
/8、禅关策进中的祖师故事节录
明末云栖株宏禅师,即是念佛人所尊称之莲池大师,最初之参究念佛得力,再由参禅入理,因此而提倡禅净双修,著有“弥陀疏钞”十万言,为净土行者所津津乐道;而其另一钜著“禅关策进”,则“于其一生之中,行则携囊,居则置案,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采焕发,势自鞭逼前进”。终其一生,依“禅关策进”一书鞭策自己,迈向究竟解脱之境界。而此钜著亦在后代禅者之间倍受尊崇。
9、袁州雪岩钦禅师普说
时不待人,转眼便是来生。何不趁身强力健,打教彻去,讨教明白去。何幸又得在此名山大泽,神龙世界,祖师法窟,僧堂明净,粥饭清洁,汤火稳便。若不向这里打教彻,讨教明白去,是尔自暴自弃,自甘陆沈,为下劣愚痴之汉。若果是茫无所知,何不博问先知。凡遇五参,见曲录床上老汉横说竖说,何不历在耳根,反覆寻思,毕竟是个甚么道理。
山僧五岁出家,在上人侍下,见与宾客交谈,便知有此事,便信得及,便学坐禅。十六为僧,十八行脚。在双林远和尚会下,打十方,从朝至暮,不出户庭。纵入众寮,至后架,袖手当胸,不左右顾,目前所视不过三尺。初看无字,忽于念头起处,打一个返观,这一念当下冰冷,直是澄澄湛湛,不动不摇,过一日如弹指顷,都不闻钟鼓之声。十九在灵隐挂搭。见处州来书,说钦禅尔这工夫是死水,不济事。动静二相,打作两橛。参禅须是起疑情,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被州说得著,便改了话头。看个干屎橛,一味东疑西疑,横看竖看。却被昏散交攻,顷刻洁净也不能得。移单过净慈,结甲七个兄弟坐禅,封被胁不沾席。外有修上座,每日在蒲团上,如个铁橛子相似。地上行时开两眼,垂两臂,亦如个铁橛子相似。要与亲近说话,更不可得。因两年不倒身,捱得昏困,遂一放都放了。两月后,从前整顿得这一放,十分精神。元来要究明此事,不睡也不得。须是到中夜熟睡一觉,方有精神。一日廊下见修,方得亲近。却问,去年要与尔说话,只管避我,如何。修云,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更与尔说话在。因问,即今昏散打屏不去。修道,尔自不猛烈。须是高著蒲团,竖起脊梁,尽浑身并作一个话头,更讨甚昏散。依修做工夫,不觉身心俱忘。清清三昼夜,两眼不交睫。第三日午后,在三门下,如坐而行。又撞见修。问,尔在此做甚么。答云办道。修云,尔唤甚么作道。遂不能对。转加迷闷。即欲归堂坐禅,又撞见首座道,尔但大开了眼,看是甚么道理。又被提这一句,只欲归堂。才上蒲团,面前豁然一开,如地陷一般。是时呈似人不得,非世间一切相可喻。便下单寻修。修见便道,且喜,且喜。握手门前柳堤上行一转。俯仰天地间,森罗万象,眼见耳闻,向来所厌,所弃之物,与无明烦恼,元来都是自己妙明。真性中流出。半月余动相不生。可惜不遇大手眼尊宿。不合向这里坐住。谓之见地不脱,碍正知见。每于睡著时,打作两橛。公案有义路者,则理会得。如银山铁壁者,却又不会。虽在无准先师会下,多年入室升座,无一语打著心下事。经教语录上,亦无一语可解此病。如是碍在胸中者十年。一日在天目佛殿上行,抬眼见一株古柏,触目省发。向来所得境界,碍膺之物,扑然而散,如闇室中出在白日。从此不疑生,不疑死,不疑佛,不疑祖,始得见径山老人立地处,好与三十拄杖。
10、铁山瑷禅师普说
山僧十三岁,知有佛法。十八出家。二十二为僧。先到石霜,记得祥庵主教时时观见鼻头白,遂得清净后有僧。自雪岩来,写得岩坐禅箴看,我做工夫却不曾从这里过。因到雪岩,依彼所说做工夫,单提无字。至第四夜,通身汗流,十分清爽继得归堂,不与人说话,专一坐禅。后见妙高峰,教十二时中莫令有间。四更起来,便摸索话头,顿在面前。略觉困睡,便起身下地,也是话头。行时步步不离话头。开单展钵,拈匙放箸,随众等事,总不离话头。日间夜间,亦复如是。打成片段,未有不发明者。依峰开示。做工夫,果得成片。三月二十日,岩上堂云,兄弟家久在蒲团上瞌睡,须下地走一遭,冷水盥嗽,洗开两眼,再上蒲团。竖起春梁,壁立万仞,单提话头。如是用功,七日决定悟去。此是山僧四十年前已用之工。某即依彼所说,便觉工夫异常。第二日,两眼欲闭而不能闭。第三日,此身如在虚空中行。第四日,曾不知有世间事。其夜倚栏杆少立,泯然无知。检点话头,又不打失。转身上蒲团,忽觉。从头至足,如劈破髑髅相似,如万丈井底被提在空中相似。此时无著欢喜处。举似岩。岩云,未在,更去做工夫,求得法语。末后云,绍隆佛祖向上事,脑后依前欠一槌。心下道,如何又欠一槌。不信此语。又似有疑,终不能决。每日堆堆坐禅。将及半载,一日因头痛煎药,遇觉赤鼻,问那吒太子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话。记得被悟知客问,不能对。忽然打破这疑团。后到蒙山。山问,参禅。到甚么处是毕工处。遂不知头。山教再做定力工夫,洗荡尘习。每遇入室下语,只道欠在。一日晡时坐至更尽,以定力挨拶,直造幽微。出定见山,说此境已。山问,那个是尔本来面目。正欲下语,山便闭门。自此工夫日有妙处。盖以离岩太早,不曾做得细密工夫。幸遇本色宗匠,乃得到此。元来工夫做。得紧峭,则时时有悟入,步步有剥落。一日见壁上三祖信心铭云,归根得旨,随照失宗,又剥了一层。山云,个事如剥珠相似,愈剥愈光,愈明愈净。剥一剥,胜他几生工夫也。但下语,犹只道欠在。一日定中,忽触著欠字,身心豁然,彻骨彻髓,如积雪卒然开霁。忍俊不禁,跳下地来,擒住山云,我欠少个甚么。山打三掌。某礼三拜。山云。紩山这一著子几年,今日方了。
暂时话头不在,如同死人。一切境界,逼迫临身,但将话头,与之抵当。时时检点话头,动中静中,得力不得力。又定中不可忘却话头,忘话头则成邪定。不得将心待悟,不得文字上取解会,不得些少觉触以为了事。但教如痴如呆去,佛法世法,打成一片。施为举措,只是寻常,惟改旧时行履处。古云,大道从来不属言。拟谈玄妙。隔天渊。直须能所俱忘却,始可饥餐困则眠。
11、古拙禅师示众
诸大德,何不起大精进,对三宝前深发重愿。若生死不明,祖关不透,誓不下山。向长连床上,七尺单前,高挂钵囊,壁立千仞,尽此一生,做教彻去。若办此心,决不相赚。如其发心不真,志不猛励,这边经冬,那边过夏,今日进前,明日退后,久久摸索不著,便道般若无灵验。却向外边,记一肚,抄一部,如臭糟瓶相似闻者未免恶心呕吐。直做到弥勒下生,有何干涉。苦哉。
以上三位祖师开示虽是文言记录但近于白话,这里就不做翻译了,但需要提示大家注意的一点是,祖师所开示的精进修行片刻不离于心,所有用功时节心识专注,念斯在斯,不离不弃,不是身苦行而是心苦行。
12、精进的义理辨析
13、正精进与邪精进
佛陀在《菩萨优婆塞戒经》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二十六中提到“精进二种:一、正,二、邪。菩萨远离邪精进已,修正精进。修信、施、戒、闻慧、慈悲、名正精进;至心常作,三时无悔,于善法所不生知足,所学世法及出世法,一切皆名正精进也。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护法,应当爱惜。身四威仪常修如法,修善法时心无懈息,失身命时不舍如法。若能到于六事彼岸,悉是精进之因缘也。若自读诵、书写、思惟十二部经,名自为法勤行精进;若能以是转化众生令调伏者,名为他法勤行精进。若为菩提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闻智慧,修学世法,供养父母、师长、有德之人,修舍摩他、毗婆舍那,读诵、书写十二部经,复能远离贪、恚、痴等,名为菩提勤行精进。如是悉名为正精进,是名六波罗蜜之正因也。善男子!懈怠之人,不能一时一切布施,不能持戒,勤行精进,摄心念定忍于恶事,分别善恶,是故我言六波罗蜜因于精进。”
佛陀慈悲特别提醒弟子要注意区分不同的精进,告诉大家精进有两种:第一种是正精进,第二种是邪精进,要求弟子能够远离邪精进,修正精进。但什么是邪精进呢?佛在这段经文中没有明确的列举出邪精进的行为,这里我们特别补充当代常见的邪精进案例:
以定为禅,一天到晚打坐求一念不生,并把长时间打坐一念不生的境界认作开悟的境界。未曾想过此定境有出有入,生灭变异,有觉有观,喧闹不已……与真心不生不灭的体性完全不同,如是“精进”,古已有之,故大慧宗杲禅师说“今时学道人,不问僧俗,皆有二种大病;一种多学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种不能见月亡指、于言句悟入,而闻说佛法禅道不在言句上,便尽拨弃,一向闭眉合眼,做死模样,谓之静坐、观心默照,更以此邪见,诱引无识庸流曰:“静得一日,便是一日工夫”。苦哉!殊不知尽是鬼家活计。”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精进,真实,楔子,佛法,精进,定义,五根,五力,中的,六度,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