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正见正行>学佛正见>

了解自我:五蕴十八界(3)

[学佛正见]  发表时间: 2015-08-11 00:5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总而言之,六识在五种情况,即正死位、闷绝位、眠熟无梦(在眠熟无梦时,意识心也是断灭的;此时因身体劳累,意根作意而使意识不现起,让身体休息,故六识的见闻觉知性都不存在。)、无想定、灭尽定中是断灭的。六识既然是有生有灭的法,又是无常法,是可修灭的法,所以识蕴无常。
(三)受蕴无常
受如水泡。六根触六尘而生六识后,意根、意识分别诸境而领纳诸受,略分为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五受(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各种受,皆如水泡;水不停地滴下来,水泡便不停地出现;连续不断出现的水泡,使我们误以为水泡是一直存在的;连续不断的受,也使我们误以为受是真实的存在。有关受蕴的无常,分为以下几点来说明:
1、苦乐互摄:一般人对苦、乐、不苦不乐,多以单纯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来看待,其实它们之间是互相含摄的,既无纯然的苦受,也无纯然的乐受。
(1)苦受中含摄乐受:在感官方面,如吃苦瓜、喝苦茶,下咽后口舌渐渐转甘,苦中有乐受。如受伤流血是苦受,伤口结痂,虽仍有苦受,但感觉痛苦减轻,便安乐欢喜,亦是苦中有乐。精神方面,如欠债、还债时是苦受,债务逐渐还清,负担减轻,生起乐受。准备考试,辛苦备至,是苦受;金榜题名,如愿以偿,是乐受。此皆是苦受中含摄乐受。
(2)乐受中含摄苦受:如享受美食佳肴是乐受,过饱而反胃呕吐是苦受;喝好酒是乐受,酒醉时心悸头痛欲裂则是苦受;获得美名、权位是乐受,时常忧心会失去而生起苦受;中了头奖是乐受,担心被勒索、恐吓、绑架,则生大苦受,连夜搬家仍然担惊受怕。凡此都是乐受中含摄苦受。
(3)苦受、乐受中含摄不苦不乐受。如古人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习惯了苦受或乐受,就有不苦不乐受产生。又如山珍海味是乐受,吃惯了就不觉乐,而有不苦不乐受。
(4)不苦不乐受含摄苦受与乐受。如呆坐不思是不苦不乐,久而不换姿势感觉身体酸痛是苦受;开车时是不苦不乐受,长途驾驶则成苦受;不想排便时是不苦不乐受,但便秘而不得不设法排便时却成为苦受,经过一番努力终于顺利解决,又成乐受。
2、受非真实:依色身的苦受来看,例如用鼻子嗅恶臭,即产生苦受,想要立即远离。但是恶臭的虚妄,人一般不察觉,以为是真实的,其实是虚幻的。鼻子闻到臭味时,鼻子不知那是臭的;鼻识虽然辨别香臭,但是不知道这个味道是香还是臭,不知道应该厌恶香臭;意识虽能分别那是香臭,但意识并不接触香臭(能知的心不接触香臭),意识心只是经由意根获得鼻识传来香臭的讯息而已;意识心既不接触恶臭,则此闻臭而生的苦受就非真实存在。如婴儿玩屎玩尿,唯有乐受,并无苦受。后经大人教导其为“臭臭”,才会知道那是“臭臭”,要远离。若能接受恶臭,认为世间有香有臭是常事,不认为恶臭可厌,不求厌离,则无苦受。苦受是这样,其他的乐受、不苦不乐受、忧受、喜受、舍受,也是这样,都不是绝对存在,都是相对而生,所以都不真实。
3、有受皆苦:综上所述,可知乐受不是绝对的乐,苦受亦非绝对的苦,不苦不乐受亦非清净自在,都是无常;不是“苦恒苦”,不是“乐恒乐”,也不是“不苦不乐永远不苦不乐”, 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都是相对的、互相含摄的、变易的、无常的,所以说“有受皆苦”、“受非真实”。比如说在乐受时,如果生起苦受,乐受则消灭,所以乐受无常,无常就是苦;其他几个受也都这样无常,无常即是苦,故受蕴不是真实法,是无常法。
(四)想蕴无常
想如阳焰。想蕴不是自然就有,是因为色身与六识相对于外境六尘产生身口意行,由此而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因三种受中有其韵味,六识便于十八界产生各种想及欲求、作意。譬如,欣求乐受则有期望接触的想,如贪男女欲、贪美食美色、贪着定的滋味;欣求苦受则有期望接触的想,如被虐待狂、外道苦行者(拜火、涂灰);欣求不苦不乐受则有期望接触的想,如嗜睡者、流浪汉。厌恶乐受则有期待远离的想,如吃素者远离山珍海味、修定者远离五欲的享受。厌恶苦受则有期待远离的想,如欠债者、病痛者、受刑者。厌恶不苦不乐则有期待远离的想,如闲不下来的人、不缺钱但却想找工作的人……。由此可知,所有的想都是因六根触六尘产生六识,六识在三受中产生种种作意分别思维变换不停,故所有想都是因缘和合所生。所谓“想如阳焰”是说:如艳阳高照时,水分蒸发成水蒸气,于空中似水飘流相续不断;想蕴就是这样,由于无明渴爱的阳焰,对种种境界受产生贪瞋的心行,产生种种诸想迁流不息,所以受热恼,而究其实,这些想都是虚妄的,是缘起法,因此说“想如阳焰”、想蕴无常。
(五)行蕴无常
行如芭蕉,一层一层剥开,最后空无所有,行蕴亦如是。众生因在世间有身口意行,而产生种种受、想,便以为行蕴真实,此真实感都因行蕴而有;然而行蕴不实。若无身、口、意的行为即无行蕴;若无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无行蕴;若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分别了知也无行蕴;若无六想、诸想、作意,亦无行蕴产生。行蕴不离色、受、想、识等身口意行,从不可计数的过去到不可计数的未来,在时间过程中从任一空间到另一空间产生的无量无边的行,犹如流水不停的移动,动即是无常。故行蕴是无常,非真实常住法。众生欣求世间五欲的乐而造恶业,或欣求生天的乐而造善业,均不离行,不离无常;无常即无所得,无常故苦,不应执着。
(六)十八界虚妄
十八界由六根、六尘、六识组成,从上述分析,我们了知六根、六尘、六识虚幻无常,故十八界虚幻不实。但是,由于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种法各有不同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又都各有差别、各有局限性,所以其和合运作之下就产生了六入——色入乃至法入,而不是同一种的入;因为有了色入乃至法入,就产生了顺心境、逆心境以及不顺不逆的舍受境界,所以使众生有了三受或五受;有了三受、五受以后,就对六入产生了贪爱——即使是苦受的违心境界受也不肯放弃而有了种种受的贪爱;为了各持这些六尘上的贪爱,就必须不断的受生——不愿拾报以后使六识断灭而离开一切六尘上的受,因此就必须一再的入胎受生,这样就不断地流转生死了。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对十八界自我的贪爱,由于对十八界的无常性、虚妄性不能如实了知,才导致人们不断地有十八界出现而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不已。
四、五蕴十八界空相的证入
学佛之人若已知五蕴十八界虚妄的真实义理而且深信不疑,就应当思惟如何现观证入五蕴十八界空相;若有朝一日亲证,则能实证初果所住五蕴空相的见地中,照见五蕴皆空,渐能得度三界苦厄。有善知识云:五蕴如室,烦恼如门,执着如锁,真空实相种子识则如室内物,若能通过正确的知见引导,具备观照的智慧,就能打开千万年的五蕴古室,照见五蕴的真实相貌,烦恼执着也能渐渐冰销瓦解,则五趣六道生死轮回的大苦患,立即就可以止息!下面略述证入五蕴空相的修学方法及次第,以方便学人。
(一)前方便
学佛人想要证得五蕴十八界空相之理,应当首先学习真正善知识开示的正确的五蕴十八界知见,并于听闻之后思维,思维之后,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细细观行。若是阅读真正善知识所述五蕴十八界空相正理时也这样做,即在阅读之后,经过自己综合思维,并实际观行。这样,才能确信五蕴十八界是因缘和合而有,才能确信五蕴十八界是无常变异之法,并更加确信五蕴十八界是一切苦的根源,因而产生强烈的出离心。就是这样,经过闻信、解信而渐渐进入修行阶段,为了要求证五蕴十八界空相的真实义而开始如实观行。
(二)修声闻禅
学佛人通过修声闻禅的四念处观,可以证入五蕴十八界的空相,进而断三缚结。即从身念处观入手,譬如在生活中对每一刹那的动作都细心观照,必须心无杂念,专注于动作;如此一日比一日缓慢,渐渐的就会亲自证实色身的机械性及虚妄性,便可断除色蕴我见,因色蕴我见而生的疑见及戒禁取见也会随之断除。再进一步观行识蕴是藉缘而有,再观察受、想、行蕴是因色蕴与识蕴而有,都是假合不实的法,并无真实的自我可以常住不坏,五蕴之我见所生的三缚结便可确实断除,证得声闻初果。利用这种动中禅(身念处观)的修法断身见(我见)后,还需要转入受念处观、心念处观、法念处观继续修行,才能断尽微细我见;微细我见断尽,已断欲界爱,一念无明也已断尽,证得五蕴皆空而得慧解脱果。
(三)思维四食
学佛人通过修声闻禅断身见后于静坐中思维四食:团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由四食明了五蕴长养炽盛的原理,便知如何灭苦,因此有助于五蕴十八界空相的修证。所谓团食,又叫做粗抟食,或叫做段食,以烂坏为食相,为欲界所系缚。如果能深观团食都以烂坏为相,则食不贪味,即可断团食;粗抟食能断,就可以渐渐断除五欲贪爱。
所谓触食,以触五尘为其食相。凡夫众生以有漏身触五尘境,产生贪爱、厌离等种种觉受,于是六识相继产生。触是以六入为食。解脱道的修行人在境界受中修断六入,好像欲剥此接触六入的牛皮,旧皮脱落,新皮又接触六入,又如被六入之虫所唼。菩萨道的修行人相反,不除六入而且不迎不拒,在其中深观万法皆是自心所现而能“普门自在”:于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的门都能得自在,就不会受触食境界所干扰;也就是不贪取六入,则触食断,触食断者,则断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所谓意思食,是以希望为其食相。众生不了解六尘唯是自心如来藏所生,因此执着各种有漏法为真实,于其中贪着受乐。意思食即是对三界法起作意,也就是起心动念,此极难了知,犹如火燃薪,未见自火及自焰,但是薪木已燃烧;唯有修行求道的人,数数修习观行,才能断除意思食。
所谓识食,以能执持为其食相。凡夫众生以其有漏识,由于团食、触食、意思食等的不断熏习,导致七转识及烦恼种子不断增长,因此长养了阿赖耶识执藏轮回三世、五趣、六道种子的功能,此类种子流注而出,就使得所有的识必执取其他四蕴(色、受、想、行等四蕴),导致世世入胎,种种识因此而生起,相续不断。所以断我见及诸受的爱,就可断识食,识食断已,就不再执持后有种子。识食在一切时中,以“受法”、“爱法”为食,并以之长养。若能断受及爱,识蕴即不贪六入,则识蕴的功能就不会增长;识断六入,则断攀缘,则无所住而知足矣!
若能思维如上四食,就能证入五蕴空相:由断色贪而断除对自己及他人色身的贪着,同时断掉对于五尘的贪着,则对色蕴的贪着就能断除;色蕴(色身及五尘)的贪着能断,则就能渐次断除受、想、行、识诸蕴。假使四食不能断,则起识位,以致行蕴造作与迁流,因此辗转轮回,无有穷尽。“识”是有为法,因缘而起,是无常变异的法,是幻有幻灭、虚妄不实的法,若对于这种现象能真实观行了知,就能断识,所有的蕴也就不再现行,就可亲证五蕴皆空的境界。
(四)明心与见性——参禅
大乘法的见道——明心、见性,是从参禅而证入。明心之后,可证知五蕴十八界的空相,并能证知阿赖耶识的非空非有,证实在五蕴十八界空相的同时,有一真实不空的阿赖耶识存在,祂是一切有情众生生命的本体,本来自在,具足一切妙功德性;祂在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之中,却又远离见闻觉知,不对六尘生起分别,故不对六尘万法处处思量作主;祂没有众生我的我性,却能了知五蕴及种子、业种等等,一切法莫不是直接、间接或辗转由祂而生,祂遍一切时、遍一切界、遍一切地、遍一切识而存在及运作着;祂才是生命的实相,众生的本来面目。学佛人若能如实亲证生命实相,实证阿赖耶识,便能现观五蕴十八界如何从种子识中出生,现前实证五蕴十八界空相,受用初果解脱功德;若能进而眼见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即能现观身心世界全部虚妄,而阿赖耶识所生、所显的佛性,是如此真实而常住,即能进而具足十住位的如幻观,获得二果或三果的解脱功德。
以上所述五蕴十八界空相的证入方法,学佛人若能于此思维观察,并一一履践奉行,证得五蕴十八界空相而断三结,并非难事;这其中当以大乘见道明心见性最为迅速,不仅能证得五蕴十八界皆空,还能亲证法界实相,从此迈入内门广修菩萨六度的相见道阶段,若有善知识指导,求入初地也有可能。如果从声闻禅下手,从身念处观、受念处观、心念处观、法念处观继续修行,只能断我见,与禅宗的祖师禅明心时的我见同时断,截然不同。此声闻禅虽然易修易证,但我们并不鼓励佛子修学,原因是声闻初果不能揣测菩萨初果(明心七住位)所证实相境界,乃至声闻四果也不能知菩萨明心兼取初果的人所证真如境界,也不能了知七住位菩萨明心后现观五蕴十八界从种子识出生的智慧,更不能明白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的世界如幻观境界;而菩萨七住位明心(初果)如果是真实证悟的人,略作思维体验便可知声闻初果慧解脱人的所证境界。因此,呼吁一切大心佛子(不是罗汉子),皆应力求大乘见道的明心、见性;如此,除能亲证五蕴十八界空相之外,还能悟明真如、眼见佛性;以此为凭,即能不畏世间诸苦,常住世间,利益有情。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了解,自我,五蕴,十八,前言,五蕴,色藴,识蕴,受藴,想藴,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