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净土>念佛实修>禅净双修>

净土圣道(7)

[禅净双修]  发表时间: 2017-10-02 20:14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四章 略评选择本愿念佛 第一节选择本愿念佛之真相
日本净土宗创立于西元一一七五年,此时为日本之平安时代末期,进入镰仓时代初期,开宗祖师为法然上人(源空法师,西元一一三三—西元一二一二),其所撰写之《选择本愿念佛集》,被称为是开宗立教之净土本典,以称念 阿弥陀佛名号为往生极乐世界之正行,主张称名念佛往生,认为是 阿弥陀佛摄受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之本愿。
《《净土宗及后来法然上人之弟子亲鸾上人所另外创立之净土真宗(又称一向宗)、法华宗(日莲宗)与禅宗,被称为是镰仓新佛教,当时亦是日本之战国时代,人民生活困苦,也很不安定,常常因战争受到死亡恐怖的折磨,对于来世有很大的期待。因此,镰仓新佛教诸宗以不论贵贱、贫富、男女的差别等,都能平等往生极乐世界的布教,很快捕获当时人心而遍布全国。(朝尾直弘编,《日本之历史》第四册P.21~P.22)
战国时代的一向宗(净土真宗)有惊人的扩展过程,其原因是本愿寺莲如法师的关系。镰仓时代亲鸾开创真宗时,是以武士、农民、商人等不分职业身份的关系,只要民众能相信 阿弥陀佛的持名本愿,不论是谁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以如此事相理论来传教。但是这个说教方式也不是一次就能广遍全国,亲鸾往生后几世纪中,以东日本为中心,也只有几个少数的门徒集团。亲鸾往年所居住的地方,还有他的墓园及发达后的本愿寺,最初都是在京都东山的大谷地方。莲如法师是出生在室町时代(镰仓时代后约有五十年之南北朝对立,之后为室町时代)中期,仍然归属于日本天台宗的时代,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小寺庙,去参拜的人也很少,莲如就出生在这个贫乏的小寺庙中。净土真宗和他宗不一样,从亲鸾以来,僧侣也可以结婚,在寺庙中行夫妻之礼而生子传宗;寺院是所谓父传子的血脉,代代相传下去。
莲如的传教,以农村为重点,首先教化村里的领袖、武士、大户、有力量的农民,接著一般的百姓也跟著信奉起来。以各处村长的宅院或村的中心建立佛堂,当做本愿寺的分寺。村长成为分寺住持的也很多,也有将村里的民众提升为本愿寺的门徒,分寺是村里人们信仰寄托的所在地。以村的分寺为中心,团结起来组成各个信仰组织,而本愿寺就透过村的分寺住持来支配这些组织。莲如在日本战国时代之诸国中成功的传教,就是以这种方式建立组织,让本愿寺去支配。地方农村是门徒聚会的基层组织,其上有村的分寺住持,分寺的住持即是村的领袖;好几个分寺汇集成一个大地域,此大地域以一个有力量的寺庙为中心。而莲如的孩子就被配置在这些有力量的寺庙里当住持,莲如以法王的身份于山科本愿寺支配著全国的各分寺。这时的山科本愿寺以信仰的力量,能支配诸国几十、几百万的农民信徒,成为当时日本屈指可数的农民大法城。
本愿寺的门徒,在各尊佛当中,只相信一尊 阿弥陀佛,只诵念 阿弥陀佛。当初的人们对于“只有相信一个”的事情,称为一向,所以本愿寺的宗派被称为一向宗。
在现实的村里生活中,京都或奈良的诸侯、大户,以年贡品及公事上所谓杂税、兵粮米、差役等名目,不断的压榨农民的农收及劳动力。对于领主的压榨不能忍受时,村里的居民就团结起来对抗领主,也就是所谓的土一揆(也就是村民暴动)。本愿寺的门徒在很多地方也发起了这种对抗,并且整个地域都参加,透过本愿寺连络全国各地的组织,并且也跟他国广遍的连络,其内部的团结是以信仰 阿弥陀佛的坚定信心,紧紧的连结在一起。
门徒们相信:只有 阿弥陀佛一尊佛,依祂的本愿,保证能往生极乐世界,深信不疑。因此对于东大寺、兴福寺、延历寺等有宗教权威的领主,及世俗权威的诸侯等都不惧怕,门徒们确信死后能往生极乐世界的缘故,也开始抵抗领主及诸侯的支配。
本愿寺门徒的暴动,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一向宗暴动”,暴动的民众是以刀、枪、弓箭、竹枪、锄头、石头为武器,而后期的一向宗暴动信徒,拥有相当优良的铁炮队。一向宗的暴动信徒,很少有穿盔甲、甲胄的骑马者,同诸侯的军队来比较,装备上相差很多。但是他们人数众多,往往有几万、几十万像云霞那样一大团,也有女人和小孩参杂其中,在攻击诸侯的城池时,他们运来垃圾,投入城周围的壕沟,帮助攻城。
一向宗的信徒暴动,是日本战国时代的特色,但也不只分布在加贺国,本愿寺的门徒分布在很多的地方,无论在哪里都有发生这种暴动。(朝尾直弘编,《日本之历史》第四册P.27~P.31)(编者注:一向宗的信徒不分男女老少,之所以毫不畏惧暴动之伤亡,乃是于参与暴动之前,皆于 阿弥陀佛像前立下血誓,保证牺牲到底,而且认为如此的牺牲可以提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都不怕死。)
本愿寺散居于各地之一向宗徒众之暴动与抵抗,是当时争霸于战国七雄之织田信长最棘手的对手。于西元一五七0年,当时本愿寺之法王显如(光佐,莲如之曾孙)受到足利将军义昭的拜托,指示门徒对抗织田信长。但本愿寺之门徒终究抵不过织田信长进步的火枪攻势,寺院多被烧毁、僧徒信众被杀的不在其数。然而本愿寺仍是持续的抵抗,本愿寺有一两支有力的支援部队,一支是纪伊的杂贺众,握有优秀的铁炮队及水军的门徒集团;另外一支是安艺的毛利氏,此毛利氏能支配濑户内海的水军,利用这个力量从海上运送军需品及兵员米粮给本愿寺。而安艺门徒之旗帜上则写著“进者往生极乐,退者无间地狱”,可以看出毛利氏的水军加上一向宗暴动群众的势力与织田信长对抗的决心。最后本愿寺被织田信长降伏,一向宗暴动民众终于结束了与织田信长长年下来的战斗。(朝尾直弘编,《日本之历史》第四册P.107、P.111)》》
净土宗义在日本最大幅度的演化,乃是由亲鸾所创之净土真宗,强调绝对他力( 阿弥陀佛之本愿力)之信仰,完全摒除自力,并主张“恶人才是 阿弥陀佛所拟拯救之直接对象”,因此而宣扬“恶人正机”之说。从《日本之历史》一书中所披露本愿寺发展的历史过程,也能证明:“所谓坚定之他力信念,只是支持其信徒参与暴动不畏惧死亡的一个手段,并非是真正佛教徒求念佛往生之正行。”自从亲鸾逝世之后,真宗亦逐渐分化,其支派共有十派之多。其中以净土真宗本愿寺派,与真宗大谷派二势力最大;前者之本山在京都西本愿寺,后者之本山在京都东本愿寺。台湾于日据时代,净土真宗两大派也派遣布道师到台湾布教,虽然于台湾光复以后,净土真宗各派的教势也随著日本政府的撤离而急遽消失,然而其选择本愿念佛之教义,对台湾净土宗之错误影响却仍然存在。
  第四章 略评选择本愿念佛 第二节 评本愿念佛之“教”
“净土宗者实教也,是故或云‘真宗’或云‘真门’或名‘顿教’或名‘一乘’也。但通途权实,皆约自力而明之;于弘愿一法者,偏就他力而论之。然者,虽云实教,异自力实;虽云顿教,异圣道顿。故似权非权,似实非实,似渐非渐,似顿非顿。既非权、实、渐、顿之所摄,知是超过诸宗之法门也。以示他力真实之体;非渐顿之所摄,而假与顿教称,以显横超横截之用。”(《法然上人文钞》P.220)
“舍圣道正归净土。……三乘净土、圣道净土其名虽异,其意亦同。净土宗学者先须知此旨,设虽先学圣道门人,若于净土宗门有其志者,须弃圣道归于净土。”(《选择本愿念佛集》P.1~6)
“本宗名净土真宗,据念佛成佛是真宗之语。以亲鸾上人为始祖……初源空大师(编者注:即法然上人)倡净土宗,海内风靡,门人三百余,上人实为其上足。”(《杨仁山居士遗著》P.329,真宗教旨第二号)
“以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教,大小半满、权实显密为圣道门,是系此土入圣之教,《大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系往生净土之教。又圣道门中有竖出竖超,法相三论为竖出,华天密禅为竖超,净土门中有横出横超;以诸行往生为横出,是系自力;以念佛往生为横超,是系他力。”(《杨仁山居士遗著》P.330,真宗教旨第三号)
法然之净土宗或亲鸾之净土真宗,皆主张只要信“念佛往生是 弥陀世尊之本愿,即是以他力而得成就往生之业”,以所谓的“横超”认定他力往生到极乐净土即刻成佛,也就是亲鸾所说的:“谨显真实证者,则是利他圆满之妙位,无上涅盘之极果也。”(亲鸾,《教行信证》P.179)而以此主张:自力修学圣道诸行者,应舍圣道门唯信他力之念佛往生净土门。
法然说其净土宗是实教,超越了诸宗之法门,其所依据者乃是认为:选择本愿念佛之行者,于此土舍报,往生于极乐世界时就能够顿悟佛果,认为 阿弥陀佛所修证之佛地真如,与众生没有自他之别,但是又包含了众生;如此说为于平等性中无自他差别。因此,法然说行者念佛时也同时熏习著佛的真如与自己的真如, 佛之真如已是果德圆满,力量比较强,所以 佛将其真如之功德力,以称名念佛为本愿,而让行者于称名念佛时就是同于佛之真如实体之用,这样就是他力的精神所在。由于其行者是乘著 佛之本愿而念佛,于生极乐世界时即刻能同于 佛真如实体之用而顿悟得佛果。法然主张这就是实教,依于 佛他力本愿之实体,念佛者乘著此他力本愿之实体就能得他力本愿之化用,能以此“称名念佛”之少因,可得极大之佛果,以此称名念佛之浅行而能悟究竟佛地,因此说其选择本愿念佛之净土宗皆非权实渐顿诸教之所摄。法然必定是认为“一悟即至佛地”,说圣道门之顿教是证果刹那究竟,悟道一念圆满,而此种利根人万中难得其一;更说所谓圣道门之渐教,要备修万行、渐感佛果,修行时长,成佛路远,所以劝他人要舍圣道门,入其所主张选择本愿念佛之净土宗门。
法然不知“理则顿悟,事则渐修”之理,更不知 佛所说“只有顿悟如来,无渐悟世尊”之理,除了最后身菩萨之顿悟及眼见佛性所证者为佛地真如佛性以外,其余尚未证得意生身之菩萨,顿悟所证者皆是因地之真如—自心如来阿赖耶识。顿悟此自心如来以后,断除了烦恼障相应之我见及所知障相应之我见,以所证之般若慧渐除烦恼障之现行与随眠及所知障之随眠,如此之行持,称为事上之渐修。任何一个宗派所行之法门或有不同,然而“顿悟理、渐修事”之次第与理路必定相同,纵然是 阿弥陀佛之极乐世界,亦不会离于此次第与理路;因此法然之净土宗或者亲鸾之净土真宗,所说依他力得横超横截之论,乃是妄想之见,与佛菩提道之事实完全不符。往生至西方极乐世界之菩萨,个个皆拥有色、受、想、行、识五阴,具足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识与第八阿赖耶、异熟识,五阴十八界具足时即不离于三界,仅是受到 弥陀世尊之威德力摄受而能报得与 弥陀世尊同量之寿命,仍在三界六尘境界中;同时也尚未证得佛果,因此哪有所谓横超三界之处?
选择本愿念佛法门成立之前提,乃是认定 弥陀世尊唯以持名念佛为摄受行者往生之本愿,排除其余“修诸菩萨行或十善业之行”为摄受往生本愿。其所依据之经文为《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乃 弥陀世尊因地为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如来所,所发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然于《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四页举出时,却故意省略掉了“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之经文语句,声称此愿乃为 弥陀世尊之本愿。而十九愿所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强行将此愿所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解释为其余诸杂行,妄说为非 弥陀世尊所选择者,妄说为 弥陀世尊所舍之人,而取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之念佛为往生之本愿。
法然如是说:“……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经意亦有选择义,谓云: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是也。选择与摄取其言虽异,其意是同。……夫约四十八愿一往各论选择摄取之义者,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者……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愿者,于彼诸佛土中或有以布施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持戒为往生行之土……即今选舍前布施持戒乃至孝养父母等诸行,而选取专称佛号,故云选择也。”(《选择本愿念佛集》P.16~17)
对于此说之错误,杨仁山居士于一百多年前早已有所评论:“摄取专属取而不言舍,选择则有取有舍,语意不同……以选择取舍之心,测度 弥陀因地。弥陀因地果如是乎!般若为诸佛母,般若现时,命根意根俱不相应,即证无生忍。不但不起净秽二见,即佛见法见,亦不起也。菩提心为因果交彻之心,诸佛极果,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集(编者案:指《选择本愿念佛集》)并菩提心而舍之,不知以何为佛也。”(《杨仁山居士遗著》P.333~334)虽然净土三经为法然与亲鸾创立宗门所依之经典,然而却处处只“选择”符合其意之经句而说是 弥陀本愿之意,其所“选择”之经句即是《无量寿经》之第十八愿,并将“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略过不提,对于 世尊于《阿弥陀经》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与《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九品往生者之所行所作,皆认为是修杂行者,说为 弥陀世尊方便之愿,说为非 弥陀世尊所选择之本愿。诚如杨仁山居士所说:“以选择取舍之心,测度弥陀因地”也,其所以如此,乃是不明白圣道门之内涵与净土之真实义理所致。
法藏比丘于因地所发之菩提心与成就佛道、国土之大愿,皆依金刚心如来藏而得以成就,依此金刚心,于无量数劫广植福德,勇猛精进修学一切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常奉行所发之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以修学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及妙觉性诸功德璎珞大庄严而具足众行,令诸众生于极乐国土功德能够成就,能悟入自心如来而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次第进修菩萨道行。广行六度波罗蜜,也教人行六度波罗蜜,于无央数劫积功累德,也依此金刚心得能成就、化现清净之国土。 弥陀世尊为菩萨时之所行与教化众生,皆不离于六度波罗蜜、不离于金刚心如来藏之法,也就是真正圣道门之法。因此 弥陀世尊不可能于其众愿中仅选择一愿为本愿;二十四愿或者四十八愿,愿愿皆是 弥陀世尊之本愿,从 弥陀世尊于因地时所行之一切菩萨行中,可以得知: 弥陀世尊摄受众生要发菩提心、行六度波罗蜜、证悟自心如来、修一切种智等圣道之行,绝非如法然所说“选舍前布施持戒乃至孝养父母等诸行,而选取专称佛号”为本愿,只要有普通之意识思惟能力者,就能判断此说实在荒谬至极。
而亲鸾所认知之金刚心是如何?他说:“故真实一心,是‘金刚真心’,金刚真心是名‘真实信心’。真实信心必具名号,名号未必具愿力信心也。”(亲鸾,《教行信证》P.122)只要其一向宗之门徒能信“念佛往生为 弥陀世尊之本愿”,于 “阿弥陀佛”之名号具足信心就是“真实信心”,也就是具足了“金刚真心”,这其实只是意识心,不是金刚心;亲鸾承于法然之想法,认为信佛之本愿,即能于称佛名号时得到佛本愿之实体金刚真心“佛地真如”之用;如果仅是称佛名号,但是没有信“称佛名号是 弥陀世尊之本愿”,如此称佛之名号就不具金刚真心。因此其门徒于战场上与人作战时心不畏惧,有所谓“进者往生极乐,退者无间地狱”的坚定求死之心。
又净土真宗第十一号教条内容为:“诸式入社之后,口授面禀。”(《杨仁山居士遗著》P.332,真宗教旨第十一号)法然亦说:“无口传而见净土者,见失往生之功德也。其故者:往生极乐之教,上劝龙树、天亲,下至末世之凡夫、十恶五逆之罪人。然而,自身是最下之罪人故,见劝善人之文,则自生卑下心,思往生不定,而不得顺次之往生。是故,见劝善人之文,则见善人之分;见劝恶人之文,则见自己之分。如是见定者,决定往生之信心坚固,而乘本愿得顺次之往生也。”(《法然上人文钞》P.29~30)又说:“乘他力本愿有二,不乘亦有二。先,不乘本愿之二相者:一者,造罪时不乘。其故者:造如是罪,则虽念佛,往生不定。如此想时,则不乘也。……次,乘本愿之二相者:一者,造罪时之乘。其故者:如是造罪,必堕地狱;然称念本愿名号故,决定往生。如此想时,则是乘也。……”(《法然上人文钞》P.31~32)
从法然如上之语,已可清楚了知,学其宗者必定要口传,此口授面禀之语,不免令人要疑为:“汝乃造恶之罪人,汝应信之,此方为 弥陀世尊本愿摄受之人。造罪之时,只要称念 阿弥陀佛圣号必定可乘 弥陀本愿而往生。”因而于战场上之一向宗信徒心中坚信:“即使杀人也是 弥陀世尊本愿摄受之恶人。”无论男女大人小孩,都无畏惧于上战场,“进者往生极乐,退者无间地狱”号志之产生,也不需惊讶了。
以 弥陀世尊于因地所发之愿,及所行之菩萨万行,可以了知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绝非即是日本净土宗或净土真宗选择本愿念佛所主张的:“弥陀世尊排除余行,独尊念佛为往生之本愿。”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者;信因果、不谤大乘,发无上道心者……等等修学大乘法者,于此娑婆或者他方世界之菩萨,都是 弥陀世尊所摄受上品往生者,乃至中品修学二乘法者及下品造诸恶业(除谤正法)者,皆是 弥陀世尊之本愿所摄受往生者。净土三经所说义理,一定要全部采信,怎可片面的选择小部份经文,再以此片段经文曲解为是 弥陀世尊本愿之选择?而排除其余修学圣道门者?而将此土之圣道门加以否定?而妄解下品往生为真正之圣道门
杨仁山居士对于净土真宗独尊第十八愿之评论如下:“贵宗所奉者大经第十八愿……此中有‘乃至’二字可见,七日持名减至一日,又从一日减至十念,是最少最促之行也,向下更无可减矣。大经下辈生者,正是此机,其上辈者,是十九愿所被之机,今云十八愿为正定聚,十九愿为邪定聚,此即大违经意。十八愿末言‘五逆谤法不得往生’,凡与经意相违背者,均是谤法。观经下品下生,十恶五逆回心即生,未收谤法,盖谤法者与 弥陀愿光相背也。今判十八愿所被之机,生真实报土,十九之机,止至化土。此等抑扬,未知何所依据?请将经文确证,一一指出,以释群疑。”(《杨仁山居士遗著》P.332)
杨仁山居士此段之评论已突显出净土真宗信徒,于 佛所说净土三经之断章取义、断句取义、曲解佛意之不可理喻处。净土三经皆是由 释迦世尊所说, 世尊所说必定三经义理通达、前后一致,为顺众生不同根机,诸佛菩萨有其方便善巧随机施教,其所施设之方便善巧必定不离于圣道门之所依心—金刚心如来藏。依于如来藏,以本际、实际、穷生死蕴等名相,为心量狭劣、不发菩提心、不求无上道法、求自己了断之二乘人说四圣谛、十二因缘法;依于金刚心如来藏,以非心心、无心相心、菩萨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等名相为勇发菩提心、不畏惧生死苦、愿自利利他、求无上正等正觉之菩萨,说如来藏之般若、唯识、一切种智甚深微妙之法。乃至为一切凡夫说行十善业、持戒等人天善法,无不是以众生可得法之心量为因缘,教导众生逐步趣向圣道,难道要说 世尊所说之人天善法与二乘之解脱道与大乘之佛菩提道法,皆不顺 弥陀世尊摄受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之本愿?而独独以 弥陀世尊之第十八愿才是顺佛之本愿所摄受者?实在是荒谬得无以形容。
世尊于《阿弥陀经》中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观无量寿经》:“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无量寿经》:“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本文标签:解脱(148)极乐世界(106)净土圣道(16)正德居士(3)本愿念佛(8) 本文关键字:净土圣道,正德居士,极乐世界,解脱,本愿念佛,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