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的省思----正富(6)
由举例证可以了解一贯道之修行标的都在玄关一窍,而其所谓本心者即是元神。殊不知元神者、谷神者、黄庭之神者,其实都是意识心的变相。因为祂“湛然常寂”,祂“灵明觉了”,祂“常应常静”,祂“了了分明”,祂“鬼神不知,我心独知”。然而,知即是分别,灵明觉了,常应常静,即有六尘上的作为,这些与如来藏的体性正好抵触;如来藏了众生心行却不于六尘上取分别,不思量作主,如聋如痴,不会诸入……(《维摩诘经》)。这些在佛陀的圣教里都明白地开示过。
注8《大正藏》册51,《景德传灯录》卷28,页447,上3-4。
难怪以前在一贯道书籍里读到吕洞宾飞剑斩黄龙的故事时,始终想不透其中转折。而今经过正觉正知见的熏陶,终于豁然开朗,原来吕洞宾错认识神为本心,落得黄龙禅师一顿呵责……故事大约是这么讲:吕仙祖对黄龙禅师说:“一粒粟中藏世界”,黄龙禅师笑答:“你这个守尸鬼”,听得吕仙祖大恚,于是口念真咒运起宝剑上演一出“飞剑斩黄龙”的戏码(《五灯会元》卷8:“吕岩真人”),末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两句。凡是求道稍稍有在精进的道亲都知道,“一粒粟中藏世界”的“一粒粟”指的就是玄关窍中的真人,祂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整个现象世界都是由祂出生(道生一、生二、生三或老母生人、生世界),就佛法而言,祂就是如来藏。但是,祂(玄关窍中的真人)真的是如来藏吗?如果是,为什么身为佛教修行者的黄龙禅师会不肯吕洞宾,而笑责吕洞宾是“守尸鬼”?原来,玄关窍法门是入出之法,是有为之法,是依他起法,是依托于色身而有,不是能生色身者;所谓“搬铅填汞”、“抽坎填离”、“水火既济”又“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花聚顶、五气朝元”者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一贯道中被采用、承认、引述、教导著?师母的“二六时守一、扫妄现自佛颜”、师尊的《济公活佛救世真经》中句“二六时守一、五气朝元一纪飞”,以及舜帝传禹帝的心法口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不都是这个有为境界吗?如果“玄关窍”中的“真人”是如来藏,那么一贯道亲求道(得道)之后,“转依”如来藏的确是走向成佛之道的唯一道路。
但如果祂不是,转依的便是意识心的一切变相,意识心非持种心,是生灭心,是依他起性之心,是不自在的,非三世贯通的本性常住法。如此,又如何能够修持到点传师常说的“贯身、贯心、贯自性、贯天、贯地、贯明此即名一贯”?为什么我会确定“玄关窍法门”是有为的入出之法?非无为的如来藏法?意识心同样也是“无形”、“无相”,如何能分辨其与如来藏不同?关键在于如来藏“无形”、“无相”,无有三界内的“行相”;意识心也是“无形”、“无相”,却有三界内的“行相”,是我们凡夫众生经过善知识的教导,都能够轻易观察出来的。一贯道不是常说入胎之时“灵性”由玄关一窍先进入色身(此即先天坠入后天),因为迷失在红尘中太久,忘记了回家的路,才须由明师一指,打开回乡的正门,百年之后方由此玄关窍出,直入理天老母故乡吗?这岂不是有入有出之法?有入有出者即生灭法,不脱意识境界。何况《法华经》上佛陀也明白开示此经“如来藏”非入出之法,可见一贯道的“灵性”之说是意识心,非如来藏。
请看《法华经》原文: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9
注9《大正藏》册9,《妙法莲华经》卷5,〈安乐行品第14〉,页37,中12-17。
而一贯道师尊、师母说的“二六守玄”,并不是教导我们现观如来藏远离六尘相又不离六尘相,离乎语言文字又不思量作主,无始以来即有清净无染的体性,与七转识同时同处,不管处于何时从不断灭,从来自在的特性—这些我们本来是不知道的,也尚未证得。如果依一贯道师尊、师母的教示,我们将会清楚观察到,我们所能实证的只是“离念灵知心”—特地作意的不思善、不思恶、不分别境界、善恶好丑,也不取著却能常应常静,了了分明的心(事实上,若非二禅等至位的无觉无观境界是作不到真正的无分别的,但这二禅等至的心仍是意识分别心,不是如来藏本来无分别的心)。这样的意识境界,在一贯道“活佛师尊”临坛批训的训文中明白地描述著。一贯道的仙佛训文极多,讲到“守玄”或“明心见性”时都是如此开示。经过正觉同修会四、五年的教导,我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训练出判断能力,虽不敢说能“于诸方大师不疑”,但也能稍具择法之眼,外道之法已渐不能渗透入正法之中—这是正法的威德,是平实导师、诸亲教师的智慧,不是弟子的自专自能。
一贯道无所不用其极地将世出世间的一切修行法门,指向自己的玄关窍法门。事实上,入正觉同修会不久,在禅净班时,末学曾以一贯道中有关三宝的书籍,就教于亲教师林正仁老师。林老师明白地告诉末学:“如来藏在众生身中,是平实导师为了引导诸弟子们易于参究而作的方便说。非是如来藏真的‘住在’我们的色身之中,如来藏在我们百年舍寿之后也不会‘缩小’成一点而从任何孔穴出离色身,那是严重的误解;如来藏非物质且无形无色,非物质无形无色的东西没有方所,不能说祂在哪里,《楞严经》中也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10”这是开悟亲证如来藏的人所亲口说的话。
注10《大正藏》册19,《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事实上,一贯道常引用《六祖坛经》的章句来“证道”,然而,有一段文字叙述是末学以前在一贯道中时所深刻疑惑的,而今,再无所疑,原来,那只是一贯道的牵强附会……。《六祖坛经》〈行由品第1〉:“……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11 以前常疑惑地想,一贯道道场告诉我们,任何佛菩萨的修行过程都要经过明师一指点,而“得道”就是得明师一指点—知道生命的本来处。因何《六祖坛经》中记录六祖大师告诉印宗法师“指授即无”?而一贯道的解释—是为了防止天机的泄漏,作故说无。
注11《大正藏》册48,《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行由品第1〉,页349,下13-18。
该怪一贯道的祖师辈们误导学人?还是该可怜从上以来这些祖师辈们自己也搞错了?五浊恶世,去圣日遥,世尊的法教逐渐式微隐没,若非其中有诸菩萨圣人出,维系世尊即将断绝的法脉,芸芸众生处此无明长夜中“如游鱼入网,暂脱还入”,何时得见黎明?而如来藏本心的证得又是“难证极难证,甚深极甚深”,少智多欲众生以何因缘福德得值善知识?思量至此,泪下三叹!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深沉,省思,----,正富,离开,一贯,四年,这么,长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