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83期>

见性与看话头(连载九)----黄正幸老师

[第083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2:58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四目 无相念佛功夫的修学
这个无相念佛法门的出处是《楞严经》,是〈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所说。修习这个功夫时,一定要先了解这个念佛法门是无相的念佛法门,不是有相的念佛法门,否则这个功夫是修不成的,更不用说,以后能修成看话头功夫了;因为在动态中看话头时,一样是无相的。为何这个念佛法门是无相的呢?
平实导师如此说:
大势至菩萨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这一段经文不断地使用“忆”字,并举母子相忆之情形来说明。行者若是少年离家,别母十数年,常忆念慈母,当知忆时没有姓名,亦不会从早到晚在心中称念妈妈,而只知时时刻刻牵挂著慈母,唯有一念牵肠挂肚。行者若是为人父母,忆念留学外国或移民国外之子女时,亦只是时时一念牵挂,心中并未不停地唱念子女名字。……只是不停地想念他、忆念他。乃至忆到入神之时,浑然忘我,也忘了外在的世界和声音。此一忆念想念之法,即是念佛圆通章之主要精义。1
注1、摘录自 平实导师,《无相念佛》,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10 年。
在《楞严经》中的这一段经文里,不断的使用“忆”这个字来说明如何念佛,并且还举例说明母子相忆的情况;以这种人间很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说明无相的忆佛净念。现今住持佛法于十方世界的所有如来,都同样悲怜而忆念著一切众生,就如同子女辞别慈母而离家,远赴别的国家多年,都没有机会回家看望母亲;这时慈母心中一直都会忆念离家很远的子女,当她忆念远在别的国家里的子女时,心中并没有子女的形像、影像,心中也都没有称念子女的名字,可是她心里很清楚自己是在忆念、想念某个孩子,不会误以为是在想念家中的另一个子女。
反过来说,当离开家园而远赴他国的子女,也会同样思念而忆起故乡慈祥的母亲,心里面也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在忆念故乡的母亲,但那时他的心中并没有母亲的形像、影像,也没有在心中或口中称念母亲的名字;可以说,母子双方自始至终都没有称念对方的名字,而只是时时刻刻都有一个微细的念在牵挂著、忆念著。有时甚至会想念到入神,忘了外在的世界和声音,像这样子“忆念想念”之方法,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真正原理。
平实导师在书中开示说:在〈念佛圆通章〉的全文之中,并没有一个地方曾提到这个法门是持名念佛,全部都说明是“忆佛、念佛”;这个无相念佛的法门是先从意识的理解,然后由意识觉知心来忆念、想念某一尊佛菩萨;等到意识以无相之净念想念佛菩萨习惯以后,后来就会直接由意根练成习惯,无相念佛的清净念就会相继不断,称为“净念相继”。这是直接由心念入手来修练,不是由舌根口念再由耳根心听以后,才辛苦再转入意根来念佛,而是直接从意根里的想念来入手忆念某一尊佛。如同直接想念远在祖国故乡的母亲一般用忆的方式,而不是藉著口念母亲名字的方法来忆念母亲;依照这个方法,以“忆”的方式来想著佛、念著佛时,就不会有名字,也不会有佛的身形法相,就成为无念的念佛了。这样的清净“念”之中是没有所念的佛的名号、声音、色像的。
大势至菩萨说,像这样母子相忆一般的念佛,是离开语言、文字、名号、形像来忆念于佛,是以忆念佛的清净念而制心一处,收摄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念佛的净念中,对外境六尘都不动心,使忆佛的清净念相继不断,这就是经中 大势至菩萨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这种念佛法门没有形像、语言、文字、名号,是以修定力的方法而进入实修阶段的净土法门。
像这样子直接以忆佛的清净心来忆念某一尊佛的时候,如果忆佛的清净念相继不断,就是经中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相继”的时间保持很久以后,攀缘心就会中断,最后是进入三摩地中;根据经中的开示,乃至可以证得五蕴空的解脱境界,甚至未来还可以亲证生命实相的智慧境界。
平实导师又说:这种无相念佛的功夫行门,可以让我们不论是在活动中,或是在静坐中都能修持;这是现代人生活在紧张忙碌之中,想要修定学禅或是修学净土的人,梦寐以求的方便法门。因为它是由意识学会以后,直接从意根入手;一旦成功,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或者在一切声音和形色之中活动,都可以使忆佛的清净念相继不断,不会受到外境的妨碍。这其实也是禅师们所说的“骑声盖色”,因为已经具备了动中功夫的缘故。
可是 平实导师又交代说:修学无相念佛法门的人,一定要尽量销减觉观攀缘的心。一般有情众生总是喜欢攀缘于觉观,由见色、闻声、鼻嗅、口尝、身触和意根了知法尘之中生起攀缘的习惯行为;由于这种觉观攀缘惯性的关系,就会使五欲和善恶等种种法,根深柢固盘据在我们心中,纵然有心学习无相念佛的功夫,也是练不成功的;因此,想要修练这个无相念佛功夫之时,也要同时尽量远离攀缘六尘的习惯,专注在忆佛、想佛的清净念之中,以这种清净念来礼佛作功夫,才容易成就无相念佛的功夫,然后才有可能练成看话头的功夫。
在修学无相念佛功夫时,也不该对这个法门生起慢心,认为这是在家居士所教导的,又不是出家法师教导的,应该不是什么胜妙的法门,那么修练起来就不会很努力、很用心,便很难练成无相念佛的功夫。修学这个功夫时,也不应该抱著怀疑的心态来练习这个法门,否则就不会努力修学,这个无相念佛功夫就修不好,又怎么能够修成更难的看话头功夫呢?此外,也还要具有定与慧的知见;这些知见,末学就不再重复说明了,请读者直接从 平实导师的著作中摄取,就能消除种种障碍无相念佛功夫的疑惑。
综而言之,如果想要眼见佛性,一定要先锻链看话头的功夫;但是要直接练成这个功夫是很困难的,除非是很利根的人。当参禅人把无相念佛功夫练成以后,接著就是要深入增长这个功夫;这个无相念佛的功夫,有十个锻链的层次或过程,末学不在这里重复说明,请学者直接请阅《无相念佛》,从书中了解。
在这本书中,主要是说明看话头的功夫要如何做。看话头的功夫很重要,因为,参究佛性的学人如果还没有看话头的定力,或者没有动中修来的定力功夫,即使他的慧力很好,参究出佛性内涵,还是会以六根、六识的感觉知觉当作佛性,那时只能体会而不能眼见佛性,会落入六识的妄知妄觉中,这一世就永远失去眼见佛性的因缘。特别是还没有因缘遇见大善知识时,往往会因为没有遇到真正善知识为他勘验说明,以为自己所知的六识自性就是佛性,落入凡夫所知道的佛性中,与自性见外道的落处一样;然后以为自己真的眼见佛性成为菩萨摩诃萨,难免成为未证言证、未见言见的大妄语人。不但如此,他还可能以圣人自居,生起增上慢,甚至于造下毁谤贤圣的恶业;因为他的所知与所见,与真正眼见佛性的善知识根据证量说出来的内容不同,于是他的心中不能安忍,也许会开始毁谤大善知识。
因此,末学要先在这里提醒大家,学禅而想要亲证重关眼见佛性的人,都应当先知道一件真相,佛性就在我们的六根中,时时都可以看见。如果真的已经眼见自己的佛性,一定也可以随时随地看见一切有情众生身上的佛性,也一定可以在别人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还可以在山河大地、虚空之中看见自己的佛性。如果见性前修练的看话头动中定,没有因为放逸而失去,眼见佛性的境界就永远不会退失掉,所以一定要好好锻链看话头的功夫。
而看话头功夫的锻链,不是一般人可以学得起来的,古德也没有多少人有这种功夫;所以知道佛性内容的祖师很多,竟然没有几人是眼见佛性的,大多是明心时看见如来藏具有使人成佛的自性,就说是看见佛性,与《大般涅槃经》中说的眼见佛性不一样。所以看话头的功夫,要有眼见佛性的善知识指导,才能锻链起来。在正觉同修会中,是以无相念佛的功夫作为前方便,当无相念佛功夫练成时,才能转成看话头的功夫。所以末学在此推荐读者向正觉同修会索取《无相念佛》一书,依照书中的说明,锻链无相念佛的功夫。
第五目 看话头的意涵
看话头的功夫是定力,锻链看话头的过程中,一般都不会进入定境中,也不应该进入定境中。定力是什么意思?定境又是什么意思?看话头为什么是定力?在锻链看话头功夫以前,有需要先明白它的意涵,才不会弄错方向,练错功夫;因此,前面所说的定力与定境的差别,以及修学看话头功夫的前行方便无相念佛功夫的修学,都是应该先知道的。
定力是什么意思?智顗法师《摩诃止观》卷7 云:“亦不舍定,亦不随定,是名定力。”
诚如游正光老师所说:
亦即如果舍去定力的话,心就会散乱,无法保持正定;如果觉知心随于定境的关系,就会进入定境中而无法生起智慧。因此智者大师所说的定力,是既不舍定,也不随定,随时随地与定力相应,随时随地在一心的状态中,却不随定力而进入定境。2
定境与定力有什么关联?而定力与看话头功夫有什么连带关系?看话头的功夫为什么是定力?例如游正光老师说:
定境与定力是有差异的,定境是定力所引生的境界,与定力非一非异故,何以故?定力与定境是两个法也,不是同一个,故非一;可是定境是由定力引生的,不能离开定力而有定境,故非异。可是当吾人眼见佛性以后,不论是否处在定境中,佛性仍然处处分明显现,无所障碍,这是因为动中定力所持的缘故,却不单是定力所能眼见;是故欲修证见性境界者,不应落入定力与定境两边。譬如有人在禅定中,感觉自己离开了身体,看到自己在那里打坐,有智慧的人知道这是定境;当有情感觉自己离开身体,看到自己在那里打坐当中,佛性依然在彼定境上分明显现,无有丝毫障碍,不因堕入定境,佛性就无法显现,因为佛性是遍一切处的。3
注2、摘录自游正光老师,《明心与眼见佛性》,正智出版社(台北市),初版首刷2011 年。
注3 摘录自游正光老师,《明心与眼见佛性》,正智出版社(台北市),初版首刷2011 年。
眼见佛性所需要的定力必须在动中修得,不可以从静中修得,才能看得见佛性;因为眼见佛性时,是在行住坐卧一切动态中都可以看得见,不是只在静坐一段长时间以后才能安静坐在座位看见。什么是看话头呢?在进入看话头阶段前,要了解话头的意思,然后才会知道话头要怎么看。
平实导师说:
禅宗所谓话头即是话之前头,不是指一句话。念之前头,也就是话之前头。譬如说“念佛是谁?”是一句话,这句话在心里出现,或口说出来即已成过去了,便是话尾。所以话头是此句话在心里没有念出来之前,叫作话头。因此当一个人打算作什么事情之前,心里起思惟之语言文字,这个心之语言文字,叫作话,叫作念。这些话之前头谓之话头。不管是讲出口,还是在心里面转,都是一句话,都是话尾。
对于无此功夫者,我们告诉他:“此境界为一念不生,一念才生已是话尾。”但是真有功夫者,就知道看话头是一念相续。念之前头,叫作念头,一个念头相续而不断绝,就是话头。例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所说的净念相继,是一念相续,也是一个话头,念佛念到没有名相、声相、形象,还是在念,那个念就是话头。所以无相念佛本身亦是一个话头。当我们无相念佛或看话头时,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两个念并行。心细的话还可看见三个念,乃至四个念并行,所以非是一念不生。话头知道了,把心安住在一句话之前头看住它;这句话之前头,在心里面持续存在,而不出现语言、文字、形象、符号、声音而看住它,叫作看话头。初看话头会丢掉;不停地丢掉、不停地找回来,就是照顾话头。时间久了,渐渐不会丢掉,始终在心里。最后牢牢地与心黏在一起。继续照顾下去,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变成参话头。4
注4、摘录自 平实导师,《禅—悟前与悟后》上册,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9,以下皆同一书。
平实导师又说:
要参究必须先学著看话头─看住一句话的前头。“念佛是谁?”“参禅是谁?”“拖死尸是谁?”这句话不在心里面出现,而我们看住心里面这句话的前头,不让它出现。好像有一个水面一样,话在水里面,正要冒出水面的时候我们在水面已经看清楚它是什么。虽然还没有冒出来,我们看住它,不让它冒上来。有的人功夫不够,根本听不懂。所以我们劝人要锻链无相念佛的功夫,练好了就会看话头。
有的人功夫虽然有,可是不到家。所以看一句“参禅是谁?”看的时候会冒出一个“参”字,然后“禅是谁”三个字没有出现。这表示虽然有功夫,可是功夫还差一点,必须要练习到这个“参”字也不出现,第一个字也不出现,然后就看住它了。这样看清楚不会冒出来之后,接下来还要练习行、住、坐、卧之中都能看。行、住、坐、卧之中都能看之后,还要练习到它都不会丢掉。如果话头不想丢开,它就不会丢掉的话,就表示悟的因缘已经成熟了。这个阶段很重要,将来悟时能不能眼见佛性,完全取决于看话头的功夫做得好不好。所以应该用心看话头六、七个月以后,再起疑情去参究,悟了以后才不会落入感觉之中,错将妄觉认作真觉,方能眼见佛性。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见性,话头,连载,----,黄正幸,老师,第四,无相,念佛,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