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佛法基础>修十善业>

种福田的含义是什么?

[修十善业]  发表时间: 2017-08-14 23:35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因果报偿历历不爽的因果法则,是佛陀重要的核心教义,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佛教认为,因果酬偿的法性,正如同一切人可见种子种在田里,时机成熟就会萌芽、成长、结果的世间现象一样;因此佛教中就以“田”来譬喻,建立了“福田”这一个名词来说明因果酬偿的现象,以及因果酬偿过程中确实存在的法性。人们在履践德行、也就是在造作善的业行----比如说布施等的时候,就好像是农夫把种子播种在田地上;将来因缘成熟,种子必然就会发芽成长,会开花、会结果。能受用福业的果报,就以福田来作譬喻,而造作善的业行就称为种福田。说修养品德、众善奉行,将来必定会获得大大的福德;就好像农夫拥有肥沃的良田,翻土耕田,调和土壤,使得适合耕种,然后在适当的时节播种,顺应节气而生长,清除杂草,又没有碰到天灾,这样将来一定会有丰硕的收成。
以种福田来比喻布施等行善造作善业,代表着几点重要的意涵。
第一,本少利多。种下了一颗水稻的种子,成熟后可以结出一百粒的稻子;种福田也像是这样,只要少许的善行,将来就能够获得广大的福德。例如《佛说罪福报应经》当中,在这个经里面,世尊对阿难尊者说:【“罪福随人,如影随形;殖种福田如尼俱类树,本种之时为种几核?”阿难长跪叉手答佛言:“种一枚核,稍稍渐大,收子无限。”佛言阿难:“施一得万倍,言不虚也!”】(《佛说罪福报应经》)佛陀以尼拘陀树来比喻,种下一颗尼拘陀树种子,成长后可以结出无限量的种子;同样的道理,布施也像这样,将来因缘成熟后,可以得到百倍乃至无量倍的报偿,真实不虚。
第二个意义就是说,田有良莠之分,以田的良莠来比喻所获果报的胜劣差别。同样种子,种在贫瘠之地,收获比较少;种在肥沃的良田,收获就比较丰硕。
第三就是自作自受。每个人所种的业种,后世果报都是各自所拥有,所累积的福报他人不能夺取,也无法过户给别人。譬如《毘耶娑问经》卷一里面,佛陀这样开示:“如是施福非有聚处、非有形相,如是施已,施者身亡,施福不离,如影随形。是名施者得福报果,果福不失。”(《毘耶娑问经》卷一)说布施所得的福德跟施主本身和合在一起,就好像影子会一直跟着身体,永远不离施主。而且,不论是行善得福,或是造恶受殃,都是自作自受,亲如父子,也不能代受。比如说在《般泥洹经》里面这样讲:“夫志、行、命三者相须,所作好恶,身自当之;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般泥洹经》卷一)
第四点就是,种子不失不坏,必须受报后业才会消失。业行过去了,并不是就消失不见了,而是落谢为种子,就是功能差别,然后集藏在每个人的第八阿赖耶识中。不论造了恶业,成就了恶业种子,或者是造了善业,成就了善业的种子,虽经百千劫,业种也不失坏;只有等因缘成熟,种子现行受了业报,当报尽后,善恶业才会消失;并不是看不见就表示善恶业的种子消失了。譬如,佛陀在《毘耶娑问经》里面这样讲,说:【如是施报不离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尽不得施报。譬如树王尼拘陀子,其子微细,种之在地则不可见,至树生时方乃可见。施主施福亦复如是,和合熟时乃得果报。】(《毘耶娑问经》卷一)当行善后没有看到善的果报,就好比种子种在地上,要去找也找不到,等到树木长大后才能被看见;行善得福也是这样,因缘和合成熟时得到相应的果报,才会知道原来是曾经种下善行种子。这就是福田的四个重要的意涵。
佛法中对福田也有所分类,有分为二种福田:第一是悲田,就是慈善事业,救济孤苦贫穷,都是属于悲田;第二是敬田,恭敬、尊重、供养佛法僧三宝以及父母、师长,都是属于敬田。也有将福田分为报恩田、功德田、贫穷田这三种。报恩田是指父母、师长、和尚;那功德田则是,从最初只知道佛法修证方向的这个向位的修行人,乃至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十方诸佛,这个是功德田;另外贫穷田,则是一切贫苦困厄的人。
从这些分类很清楚,佛教是将父母的地位,和师长、和尚甚至与佛法僧三宝,同样恭敬看待为敬田,都是一切人天应当恭敬的。而且因为父母给予子女养育教导的深恩,即使子女尽千万年承事奉养,也不足以报父母深恩。父母对于子女的恩德是世间最上,因此经中也将父母与诸佛及师长、僧宝并列为报恩田。从《杂宝藏经》中记载了 佛陀对弟子的开示,那就更为具体明白了。
经中讲:【(一时)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言:“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梵天即在家中。欲使帝释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即是帝释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当知一切天神已在家中。但能供养父母,便为和上已在家中。欲得阿阇梨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即是阿阇梨在其家中。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若供养父母,诸贤圣及佛即在家中。】(《杂宝藏经》卷二)
就是说,孝养父母所得的福德,与供养一切天神、一切僧宝,乃至供养佛所得的福德相同,完全没有差别。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025集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正源老师
本文标签:因果(165)福田(50)报恩田(16)悲田(5)敬田(5)功德田(15)贫穷田(15) 本文关键字:福田,因果,悲田,敬田,报恩田,功德田,贫穷田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