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76期>

般若信箱

[第076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2:42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问一、学人色身转易问题:人说看气质长相可知其学佛有无成绩,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个学佛人用功弄得头发花白,未老见衰,似乎不妥,难免引起无知者误会,以为是吃素所致(当然肉食者问题更多更重),如何改良色身?知有修定之法可使身心年轻化,参禅前修之可否?(因此想起:”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燃”而有愧),敬请师兄指导!?
答:依您信上用语观之,您所谓的“气质”,应是指一个人与他人接触时,带给他人的综合感觉。按一般世俗之认知而言,气质长相出众者,往往比较容易赢得他人的喜爱,此中最鲜明的呈现,即是许多团体的忠实成员们,对其领导者的仰慕称颂;即便是修行的道场,亦多有信徒倾心于其师之种种气质(例如安详自在、亲和慈悲、甚或令人慑服等)。从此一现象来判断,气质长相乃与福德有关。
尽管如此,从世间亦有许多气质长相出众者,生活过得不一定比其他人来得好,或者不见得人人均喜欢同一类的气质长相,乃至于其气质长相令一部分人甚为喜欢,却令另一部分的人甚为不喜的现象。以此常见的情形即可推知:气质长相仅是福德的众多展现方式之一;气质长相良好者,可以表示一个人过去世累积了相应的福德;或者此世的生活因缘顺遂,但是长相气质却不足以函盖其全部的福德,尤其不是观察其修行证果的依据;相对的,过去世累积了许多福德的人,也不一定会以此世人间大众所喜好的气质长相来展现。由此可知,以气质长相来评断福德的多少,是有偏颇的。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习善净业,然而在《华严经》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结果,至多只能是人天有漏有为的善业果报,是不能出于轮回而有解脱的智慧,更不能知佛菩提道的智慧、功德;只有发了菩提心、持守菩提心,才能使所修的福德聚集在正修行上,进而求得真正的解脱及佛菩提智。佛法之所以珍贵,之所以异于外道,此为其一。气质长相既然只是福德的展现方式之一,且福德又因菩提心之有无而截然不同,可见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有无成绩,并不恰当。
从另一方面来看,菩萨道的内涵中必具六度波罗蜜,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的菩萨行,所以真正的学佛、行菩萨道,必然不能偏废任何一度。在此六度中,与福德有直接关系者,即是前三度(布施、持戒、忍辱),而后三度尽管与福德也有关系,但却是以福德作为基础。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作为学佛得力与否的标准?
再进一步思量,若外貌会反应出学佛的成绩,何以僧团中仪表甚为出众之难陀尊者,不是声闻十大弟子?何以僧众所著之法服─袈裟,其意为“坏色”?何以观身不净为四念处之入门?何以解脱道之观行,以色蕴为首要观破之对象?何以《金刚经》会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俗人重视外相,固然难免而可体解,学佛人却不能不以智慧为自己抉择正道!然则,欲度人者,不是应该因应对象的性情,善用方便而度之,正所谓“因势利导”吗?依一般世俗之认知,气质长相出众者,往往比较容易赢得他人的喜爱或敬重;以此可知,学佛人若有出众的气质外表,即意谓著度人时会有加分的效果,从度众的立场来看,佛弟子难道不应该注重保养、修饰其外在,免得让世俗人讥嫌而影响度众?
是的!基于度众摄众的立场,佛弟子的确应该要有一定的“威仪”。然而威仪并不等同于长相,只要行者善修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每一度都努力如法的修持,这样即便是头发花白、状似老衰,甚至是外现重病者,照样能在行住坐卧中,显露出庄重、自在、与安住,这才是真正的“威仪”,才是佛弟子该关注之处;而增长威仪之道无他,勤修菩萨六度是也!至于以头发花白、状似老衰来非议学佛人者,正同于以能否示现神通(甚至是粗浅的鬼神法)作为佛法证量之俗人。
对此我们应该深思,尽管神通可以使此类人信服,佛陀却不希望阿罗汉们任意展现神通;那是因为此类人通常离修道还非常遥远,阿罗汉们尽管能以神通摄之于一时,但因其心深著外相,必难以在解脱道上前进。
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既已难度此类众生于解脱道中实修,作为菩萨道的初入门行者的我们,又如何能藉神通有效摄受此类深著外相的众生归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菩萨道呢?是故,对于此类众生,正应顺其因缘,待时节而度之,而非为其勤于保养光鲜亮丽的外貌;若因此而耽误了应该勤求道业的时间,那就是得偿失了。乃至历代甚多不可思议的大心大愿菩萨,都是不吝身命的为救护众生而努力,乃至到了夙夜匪懈的地步。如此日夜操劳的为众生的法身慧命、为正法的久续流传而努力,这样日夜颠倒的生活能够不头发花白吗?但是为了众生、为了正法,这是菩萨该做的事情与行谊,亦是菩萨道行者道业增上的契机。所以从色身表相来看智慧及解脱的修证常常容易错会,当以实证的内涵与功德来论。至此,相信您应该已知道不能由色身容颜等执取为学佛有无成绩。至于“如何改良色身、使身心年轻化”,乃至“参禅前修之可否”,若发菩提心,具正知见修一切善法、次法,则事事无碍,皆不失精进,理应甚明;又观 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一一好有无量好,皆属福德之业,可知相好庄严非不修也;然事有缓急,道有次第,法有多门,如何安心从现乐到后乐乃至究竟乐,就请您自行斟酌了。
======================================
问二、导师曾开示:“不承认八识的六识论者无法成就解脱道,成就解脱道者必须先承认第八识。”请问老师:为何成就解脱道的阿罗汉所结集的四阿含经中不明说这一点呢?再者,若有专弘声闻解脱道的道场主张:“第八识如来藏非佛法”,是否在这样的道场中修学将永远无法成就断我见、我执的解脱道呢?如果有一天他们承认有第八识如来藏,而继续弘传解脱道,是否会因为无法开示第八识如来藏的内涵与法义,而无法摄受大众,而无法真正弘扬解脱道?
答:1.四阿含中确实有第八识的说法,而且是甚多处有提到,只是不用“第八识”三个字来说而已;但是结集阿含经典的声闻阿罗汉及声闻凡夫们不能通达其中的道理,因为他们没有实证第八识,虽然有随同众菩萨们听佛开示第八识的正理(如二、三转法轮经典),因为没有实证的关系,故无法成就大乘法的念心所,是以结集经典的时候,往往将所闻大乘经中的第八识以一语带过,乃至将原本是大乘成佛之道的内涵,结集为声闻解脱道的经典,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序文中即已开示相关的法要:“声闻人智慧狭劣,或不信、不解、不证大乘法,故其所结集之经典中,其实虽有许多本是大乘经典,然因闻而不解故,对大乘法义的念心所不能成就,则不可能忆持大乘经典,只能以解脱道之观点而结集成为小乘经典,绝不可能兼含隐说之大乘法义而结集之。由是缘故,四阿含诸经结集完成后之所说者,必定偏重于二乘圣人所修证之解脱道,必定因此而昧略二乘圣人所不能修、不能知之大乘菩萨修证之佛菩提道,此乃必然之结果。”1
注1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一辑序文,正智出版社,2007 年2 月初版首刷,页7。
因此结集阿含圣典的声闻凡圣们,因为没有实证第八识,并且他们是以解脱道的实证为其修行的目标,依此目标而结集出来的经典,当然是以声闻法为主,当然不会以第八识为主要述说对象,故无法明说此心的种种功德体性,因此无法结集出明说第八识的法义;乃至本是二、三转法轮的大乘经典,亦被这些声闻人结集成为声闻解脱道的经典,平实导师于《阿含正义》序文中说:“四阿含诸经中,本有许多是大乘法义之经典,大乘法义则因广被省略而隐晦不明;然而其中却隐藏极多大乘法义之总相,非是二乘声闻圣人所能弃舍者。”2 此亦为 平实导师写作《阿含正义》的缘由之一。碍于篇幅关系,详细辨正的开示与举证,请您至各大实体书局及网络书局请购参阅。
注2、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一辑序文,正智出版社,2007 年2 月初版首刷,页19。
2.由于 平实导师多年来的开示及书籍的出版流通(编案:至目前为止,平实导师及正觉同修会诸弟子们出版的书籍已经百来本,而且还在陆续增加中),就是在建立佛弟子们八识论的正见,已在甚多处透过理证及教证来说明第八识如来藏之体性,也开示更为深入论证的法要;透过这样长期的熏习证明,一般正信佛教的道场以及理智的学佛人,应该也都有所知悉与接受;在此一情况下,若仍然主张“第八识如来藏非佛法”者,显见其对于第八识如来藏之存在与体性难以信受,则必堕于六识论的窠臼。主张六识论者必定会以识阴(尤其是意识)的变相当作真实常住不坏之心,因此他们主张一切法空以后使自己的六识论主张成为断灭论,为避免落入断灭论中,不得不再建立细意识(如释印顺等)、极细意识(如达赖喇嘛等)为贯串三世、实现因果的主体,这样又堕于识阴意识中,不离我见而落入常见外道中,双具断常二边的外道见,必定违背 佛陀至教量及现量的事实;这样的六识论者,如何能够断除我见?
因此这类否定第八识者,必在断我见的最后关键上面临困境,必定于内有恐惧、于外有恐惧而无法断尽一切蕴处界法而入于无余涅槃;此乃因不承认第八识如来藏者,必将无法圆满解释一旦入涅槃时蕴处界断尽之后,究竟如何能不同于灰飞烟灭之断见外道。由于未能圆成道理之故,心必存疑而不能与无余涅槃相应;疑见俱在故,乃至其中之疑念细如丝缕,仍会是明确的系缚,必不能成就断尽我见与我执的基本功德——不能断除三缚结。如此未断我见、疑见者,必定无法实证解脱果,因此否定第八识如来藏的六识论者,必定无法实证解脱。详细的论证开示,平实导师亦于《阿含正义》及《识蕴真义》中开示,篇幅有限,期请读者自行请阅之。
3.只要信受佛语、信受如来藏的存在,就已经具备了断我见、断我执的基础,此即何以阿罗汉们不知道如来藏的内涵与法义,但却能传授解脱道的原因。所以若某一道场承认有第八识如来藏,那么即使其无法开示大乘法道的内涵与法义,若能够依据《阿含正义》中的开示,如理作意的去思惟观行实践,还是可以传授解脱道的正知见;但是要能够实证解脱道的断我见及断我执,必须先排除以前否定第八识的障难罪业,例如如法忏悔改过;并且收集实证解脱道应有的次法资粮,例如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去熏习精进,再依《阿含正义》开示的内涵去观行,想要断我见才有机会。如此才是真正的能够传授解脱道的法,才是阿含解脱道中 佛所定义的“法师”。
=====================================
问三、后学于某网站上看到有人提问:“佛说万法唯心,又说非青非红,无形无相,又说觅心不可得,这是不是矛盾,究竟心有没有?”该网站回答:“此非矛盾,实则此事难以形容,故有时说有,是说本性;有时说无,恐著迹相,语皆真实。凡夫多数,泥迹迷本,若再误会此解,则易颠倒矣。万法唯心,是显本性;非青非红,是扫迹相;明乎此,有与没有,岂得漫无分限,贸然执一。”但这样的回答却让后学更加迷惑不解,真实佛法当是义学;看过此解答反到让后学觉得佛法却成了玄学,恳请贵刊慈悲为学人解惑!
答:对于这个问题,平实导师于诸论著中开示甚多,但是凡夫众生都被“有无”所系黏,对于唯识妙理中“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及“真实如来藏”的总持法要多所误会。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 开示:【譬如生盲不见日,非为无日出世间,诸有目者悉覩见,各随所务修其业;大圣光明亦如是,或有众生见不见,邪见恶害所不覩,胜智慧者乃能见。】因为此属唯证乃知的事实,若形之于文字,多为诸佛菩萨的慈悲譬喻与说明;但是此分现量的事实,却非凡夫异生及二乘圣人(愚人)能知,唯臆测尔。然而这个法要的实证与了知,却是真实证悟者方能开始于总相、别相上少分的领会与体验,地上菩萨更能于种智上多分现观了知,因为地上菩萨在十回向位满心后,证得初地法无我智开始,方能多分现观了知与体验此中真义;初地菩萨尚且有许多法无我的现观待修,及至佛地才能满分验证“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总持。如您所说的“真实佛法当是义学而非玄学”,却是需要一步一脚印,真修实证方是正途;否则终究只能依文解义而且错解了经论中的真义,无法确实利益学人。欲实知此总持之真义者,当勤求
证悟实相。也就是依 佛于经中所开示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次法福德上勤修,如是积集证悟所需福德以后,再加上善知识正确知见的加持下,待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现前,悟后方能以般若智慧为基,渐次真启唯识妙理的圆满实证。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般若,信箱,问一,学人,色身转,易问题,问题,人说,气质,长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