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45期>

明心与眼见佛性(连载六)(2)

[第045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1:48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又禅宗真正的开悟者,是以见闻觉知心,去寻找本来就离能所、本来就离觉观的第八识,待一念相应慧找到第八识所显的真实性与如如性之真如时,却不妨碍觉知心仍有能取与所取,悟境中所取为如来藏所显的真实性与如如性之真如,能取则为七转识,如此才是禅宗所谓真正的开悟者,有经典、禅师开示为证:
《深密解脱经》卷一云:
昙无竭!有人长夜乐见闻觉知乐,信乐而行;彼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量、不能信内身寂灭、离见闻觉知乐。
亦如,《景德传灯录》卷十四:
师(药山惟俨禅师)坐次(静坐的时候),有僧问:“兀兀地思量什么(不理外境犹如痴呆的坐在这里思量什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 (用见闻觉知心及处处作主的心去思量本来就不思量万法的第八识)。”(僧)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这个不思量的第八识,要如何思量祂)?”师曰:“非思量(不是用意识心思量所能了知,唯有亲证才能了知)。”
又如《古尊宿语录》卷第三十二,古时大修证者 克勤圆悟禅师的弟子之一,被尊称为三佛之一的舒州龙门佛眼和尚云:
恁么与你东举西举,便道与你说禅;才转脚时,便作世谛流布将去。你但念念在其中,便有省发底分;看来多只在眼耳见闻觉触处蹉过了也!须是不离分别心(不离六识能知觉之分别心),识取无分别心(认取无分别的第八识心);不离见闻 (不离能见能闻的六识知觉心),识取无见闻底!(认取没有见闻底第八识心!)不是长连床上闭目合眼(不是在长长一排的禅床上闭目打坐到一念不生)唤作无见(叫作离见闻觉知),须是即见处便有无见(必须是在能见之处便同时有另一个无见的心);所以道:居见闻之境,而见闻不到;居思议之地,而思议不及。久立。
这是很清楚的告诉佛门大众:第八识是与第六意识同时同处并存而可以被亲证的,当然第八识的见分佛性也是与第六意识的见分知觉之性同时同处而可以被亲证的。慧广会讲出上面这一段谬说来,都是因为吃了印顺的藏密应成派中观六识论邪见唾沫,只承认有六个识,否定了第七识意根及第八识如来藏,跳不出印顺的邪见框框,所以讲出违教又悖理的话来,只一小段文章就显出处处破绽。真正想要修学佛法的人,都应该引以为鉴。
又悟了以后,见闻觉知心了知第八识本来离能取与所取的清净性后,遂转依第八识的无生体性,发起般若智慧,因而进入禅宗参禅的第三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眼见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等与悟前无异(此指明心而言,与眼见佛性不同),此时不仅看见自己真心运作,也看见别别有情真心运作,因此仍然有能取与所取:能取是七转识,所取是第八识在蕴处界上所显的真如性。此时可以离开参禅而忽略外境的状况了,所以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只不过悟了以后,七转识转依第八识无生的体性而发起了般若智慧,对六尘境的攀缘渐渐减少,烦恼也渐渐减少,并借著般若慧的发起,勤求见道后之相见道位慧力的增上、定力的增长、福德的累积、烦恼的断除,进求眼见佛性。当眼见佛性时,是第八阿赖耶识心体透过蕴处界而显现出祂自己的见分、显现出祂的见分的总相作用,同时仍然有七转识在六尘中的能取与所取,都不妨碍七转识在六尘中的能取与所取继续运作。此时见性了──见到第八识的见分了──可以由意识来观察:能取是七转识,所取是第八识在万法中所显现的本觉性,以及祂的“不可知的了”,而且可以眼见,与明心的领受及观察不同。因此,眼见佛性的境界中仍然有能取与所取,但不是由第八识的见分来取自己的见分,更不是慧广妄说的“由第六意识的见分来取意识见分自己”,此为禅宗眼见佛性的正理。
综合上面可知,不论明心与眼见佛性之悟前、悟时与悟后,都不离相分与见分、也不离能取与所取、更不离有觉有观,但是在不离相分与见分、不离能取与所取、不离觉与观当中,有个本来就离能取与所取、本来就离觉观的第八识与第八识的本觉性、不可知之了,能为吾人所亲证,此为禅宗所谓的明心与眼见佛性具足者。
又禅宗所谓的明心与见性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明心不等同于见性,见性也不等同于明心,学人不能不分清楚,以免自己因愚痴无智,而毁谤善知识明心与见性为非法,不仅断了未来明心与见性的机会,并且造下毁佛、谤法、谤胜义僧的大恶业。兹说明如下:
一者,教证方面的证明。有关明心部分,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云:“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般若正观显现在面前,就是指在参究中,一念相应慧,找到第八识本体,并以第八识从来无生的立场来反观蕴处界虚妄,来观察第八识从来都是中道性而引发般若智慧现起,也是禅宗祖师所谓的开悟,是破初参明心。
又譬如《楞严经》卷五:“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经中已明言,若能忆佛念佛(无相念佛),当下或未来必定可见自心如来,因此正觉同修会无相念佛的动中忆佛拜佛定力功夫,于因缘成熟时必能够明心证真,乃至少数人可以进而眼见佛性。此外, 佛在其它经典,譬如《心经》、《金刚经》、《维摩诘经》……都有谈到明心的开示,只是正光必须隐覆密意而说,不敢明讲,故在此不多言。
有关眼见佛性的部分,如《大般涅槃经》卷八、卷二十七的开示。卷八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是说二乘圣人无法眼见佛性,只能相信佛语真实而认为可以眼见。卷二十七云:“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此外, 佛在其它经典,譬如《维摩诘经》、《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都有谈到眼见佛性的开示,正光为了严守 佛的教诲善护密意,不敢明说,以免成为亏损如来的重罪,故在此不多言。
在诸经的开示中明白指出,明心与眼见佛性是二个法,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明心就是见性的话, 佛在说般若系列诸经及唯识系列诸经之后,即可止而不言,又何须于涅槃之前,再说《大般涅槃经》之眼见佛性?又何须于卷八宣示“肉眼”眼见佛性?也不必再于经中分说四种凡夫及菩萨不同的随顺佛性,而指出凡夫都以六识自性作为常住的佛性了!不幸的是慧广正好落入凡夫所随顺的六识自性中,误认生灭的六识自性为常住佛性;由此,显然明心与见性是不同的。此外,经中最现成的的公案,也可以证实明心与眼见佛性截然不同,即 释迦世尊于菩提树下,以手按地时明心,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现前,已经是证悟了;却仍须要在天将明时,夜睹明星而眼见佛性,成所作智成就而成究竟佛。如果明心就是见性的话, 世尊应于以手按地明心时已成究竟佛,又何必在夜后分目睹明星而见性成佛?由此可知,明心与眼见佛性是完全不同的。
二者,知见方面的差异。明心是透过百法明门的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善十一、二十四心不相应行等九十四种法的运作,证得这些法所显现的无为法,明心所证得的真如本身是所显法,不是所生法、因此明心是没有境界、没有所得的法,纯是般若智慧现起的境界,是证得自性极微细的第八识心体,如《成唯识论》卷三所说:“此第八识自性微细,故以作用而显示之。”见性之所见,则是如来藏透过六根、六尘、触心所所显的功能差别、所显的第八识见分的总相作用,由意识觉知心来透过肉眼而在山河大地上看见。佛性是第八识如来藏中直接出生之见分,外于六尘而运作,而在六尘境界上分明显现,不是慧广所说六识的见闻知觉性;佛性并不是六识的见闻觉知,但不离六识的见闻觉知,所以是有境界法,只是不同于世间凡、圣所见的境界(异于尚未眼见佛性者所见的境界),因此透过父母所生肉眼伴随慧眼(智慧之眼)而眼见佛性,不仅能看到自己第八识的佛性,而且也看到别别有情第八识的佛性,乃至可以从无情物上看见自己的佛性,但不是所见的无情有佛性。因为眼见佛性的关系,所见佛性极为真实而无虚幻,故能眼见自己五阴身心及山河大地都极为虚幻不实,当时成就十住菩萨如幻观的般若智慧与证量,圆满十住位功德而转入初行位中。
从上面亲证的现量与智慧境界可知,明心是找到第八识而现观祂的真实性与如如性,合名为亲证真如;真如则是透过八识心王等九十四种法而由第八识显现出来,第八识自身是有作用法、能生法,由祂显示出来的真如法性则是所显法,是无作用、无境界、无所得法;真悟者也是以证得第八识而转依第八识清净自性的立场,来反观蕴处界虚妄,因此能够观察蕴处界虚妄;虽是现量的智慧,但不能于眼见山河大地及自己五阴身心之时有如幻观伴随著。眼见佛性虽然不是六尘境的法,但是祂透过六尘境上分明显现,是有境界法,却也是无所得的法,是人人都本具之佛性故,只是未见性者从无始劫以来都不曾眼见;这是以肉眼会合慧眼直接眼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纯是现量的智慧,不是比量的智慧,与明心的无境界、无所得法大异其趣,所以明心与见性是不能画上等号的。
三者,定力的差异。由于第八识行相微细,意识如果没有定力为基础,观察力粗略,如何分辨真心与妄心两者和合运作之差异?又如何悟得真?悟得深?因此要有定力才能将真心、妄心分清楚,这样才能找到第八识。明心尚且如是,更何况上于明心的眼见佛性境界?何以故?明心不需要很深定力的看话头,眼见佛性则须勤练看话头功夫,而且还要将话头看得很纯熟,因为眼见佛性所需的定力比明心深且广,没有定力是无法眼见佛性的;定力若没有练好,或只有静中的定力,就算你能够眼见佛性,也是看得模模糊糊,一会儿就随著定境的消失而完全看不见了,解脱功德受用少,也容易退失,故眼见佛性的定力比明心难上加难,这也是正觉同修会有三百多位明心的菩萨,但眼见佛性者至今才十几位而已,所以明心容易、见性难。
若是见性者后来没有保持动中的定力,眼见佛性的境界就会失去;纵使深知其中内容,见性的智慧也一直存在不失,仍然是看不见佛性的。必须再修复应有的动中定力,然后又可以眼见佛性分明,能继续在一切无情上看见自己的佛性,也能在他人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而明心之人纵使悟后懈怠而定力全失了,他的明心智慧仍然是完全无损的,丝毫都不会影响到明心的智慧功德。既然明心与眼见佛性所需的定力有差异,定力退失后的影响也是有明显的大差异,故明心与见性当然是两个法而不是同一个法。
四者,慧力的差异。明心所需的慧力,包括对经典内容真实了解、了知菩萨六度的前五度内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菩萨第六度所需的慧力──对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内容之观察及了知其虚妄性、了知大乘四加行的内容、了知八个识基本知见、种种禅法知见以及如何参禅、了知开悟只是找到清净无为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第八识,是无所得、无境界法,纯是般若智慧现起、了知明心所发起的智慧,非是阿罗汉所能比拟等。但见性所需要的慧力,除了明心的慧力外,还包括熏习眼见佛性的正知见── 祂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祂是如来藏直接出生的见分,外于六尘运作,而在六尘境上分明显现,是有境界相的无所得法;这种慧力,除了参究佛性名义的慧力是属于佛法的慧力以外,见性时及见性后保持领受的慧力,主要是在世间法上利乐众生中所获得的某一种慧力,由这种不许明言的慧力来配合动中定力──看话头的动中定──而在大福德具足时,才能于参出佛性名义时,得以眼见佛性;这与明心大不相同,可知见性所需要的慧力远远超过明心的慧力,所以明心当然不等于见性了。
五者,福德的差异。明心所需要的福德,包括累劫以来,在外门广修菩萨六度福德,值遇善知识修学甚深微妙了义法的福德,于胜妙正法道场出钱、出力、往生助念、担任义工、校对经书、流通摧邪显正的书籍……,乃至为人解说第一义谛法等所累积的福德。见性所需的福德,除了明心所需的福德外,还必须不断的在内门广修菩萨六度、幕后护持正法,使正法道场成长及茁壮、利益更多学佛者;或身任教职,演说甚深微妙第一义谛法,帮助有情建立正知见、远离邪见;能在选佛场中帮助学子整理明心所需建立的正知见、方向及种种善巧方便而引生自己之福德,乃至著书立说来摧邪显正、救护众生……等福德,然后才能具足见性因缘。由上可知,见性所需的福德远比明心的福德大且广,因此明心与见性当然非一了。
六者,烦恼消除的差异。明心仅断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我见及疑见、戒禁取见,成大乘通教菩萨初果人。所谓我见就是以意识心(离念灵知)为真我、以前六识或意识自性为真我。当明心的时候,发现第八识真心从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净不垢,因为这个缘故,依第八识心体无生的自性来现观第八识所生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虚妄不实,因此断了我见、身见。又找到第八识时,于经中所诠释真心的道理能够了然于胸,心得决定,不再怀疑自己是否悟错了;并以悟后所得的总相智简择古今祖师、居士们所说的三乘菩提法义之差异,能够分辨已悟、未悟、错悟祖师,心得决定而没有疑惑,因此断了疑见。又明心找到第八识,发现这个第八识从来不持戒,是意识在持戒,意识发现这个道理后,转依第八识的无生体性,以道共戒为戒,因此断了不如理作意的戒禁取见。这是断我见及发起般若智慧,但仍不能获得十住菩萨的如幻观,只是在智慧上现观一切世间法的虚妄──不能眼见之时即见山河大地及身心全都虚幻。又明心以后,不断的历缘对境消除性障,使自己的贪瞋痴渐渐淡薄,因此当眼见佛性的时候,一定能成为薄贪瞋痴的大乘通教菩萨二果人,与明心者多数只成为菩萨初果,有很大不同。从上面可知,明心时成就大乘通教菩萨初果人,断三缚结,但贪瞋痴仍重;见性时能成为大乘通教菩萨二果人,使功德受用大大提升,使贪瞋痴淡薄。所以在断除烦恼层次来说,明心与见性是不一样的,因此明心与见性不是同一个法。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明心,眼见,佛性,连载,驳慧,萧氏,眼见佛性,明心,之非,文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