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03期>

般若中观(连载5)----游正光老师

[第103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3:4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在目前佛教界里,能够符合释迦世尊所阐扬的大乘菩萨法道,除了正觉同修会外,再也没有其他佛教团体能够提出类似的说法。为什么?这可从正觉同修会的〈正觉发愿文〉可以一窥全貌,全文如下:
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
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
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
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
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
普入大乘第一义,受学究竟微妙理。
愿随导师学种智,通达初地法无我,
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大愿王。
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
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
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
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佛,
南无大乘胜义僧,南无究竟第一义1
注1 参见成佛之道网址:(撷取日期:2011/9/20)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0-9/book999-7.htm
此外,正觉同修会、正智出版社所出版的书籍后面都列有〈修学佛道次第表〉三阶段,可以作为学人了解修学佛菩提道次第的参考。
略释如下:
正觉同修会所修学的法是大乘菩萨法,不是二乘小法;会中同修们所遇到的法,都是大乘胜义僧所传授第一义谛明心见性乃至成佛的法,而不是二乘声闻、缘觉解脱道小法。因为有大乘胜义僧传授正确的佛法知见,所以能够很快的获得真见道—明心—证真如,发起般若的总相智慧,成为七住满心菩萨;乃至很快地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成为十住满心菩萨。
接著跟随平实导师转入宗门修学禅门的差别智,深入了解及亲证三乘“人无我”的种种差别相,因而圆满了相见道位的别相智。由于菩萨有总相智及别相智的智慧,以及不忍众生被邪师误导的悲心,深刻体验若不摧邪,难以显正 2 的事实,所以不畏惧个人生死,勇敢地站出来宣说世尊正法,来摧邪显正,救护佛弟子们走上正确的佛菩提道。
此外,会中的菩萨们不仅摧邪显正,救护众生向正道,而且还要跟随平实导师修学甚深微妙的唯识真实理:
一者、未来可以通达初地的法无我智。
二者、可以离开男女贪的欲界爱,于一刹那遍身发起初禅,依于断三缚结及明心证真如的功德,断除五下分结而成为最顶级的
三果人,性障永伏如阿罗汉。
三者、具足初地所需具备的广大福德。
四者、于前面三种资粮具足后,依《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示,在佛前勇发十无尽愿,也就是在佛前发十种尽未来际无尽的大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尽一切劫无有休息。菩萨发了十无尽愿,尽未来际受持,永远不会舍弃任何一位众生,有这个增上意乐,所以菩萨不畏隔阴之迷,继续投胎受生死苦,继续取得五蕴身来利乐众生,于未来际无有穷尽。合此前面所说四事,才能成为初地入地心的菩萨。又菩萨依照佛所说的无生法忍微妙智慧,善于修学菩萨的十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一一亲证诸地无生法忍所需的道种智而没有任何障碍,最后得以成就大菩提果——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成佛后,仍然依照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正觉同修会中的弟子四众,以至诚心发起如是大愿,祈愿释迦世尊大慈大悲,暗中冥助弟子们成就大愿。
然而这一切大心大愿之行,最后则是归依释迦牟尼佛!
归依十方一切佛!
归依 大乘胜义僧!
归依 究竟第一义!
注2《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册31,页12,下18-19。
从正觉发愿文的道次第及内容来看,已经将菩萨五十二阶位圆满铺陈,包括了修学大乘法,得以明心见性、出来摧邪显正,以圆满三贤位的人无我智。接著修除性障、发十无尽愿等,得以转入初地,随后开始次第圆满地上菩萨的法无我智,乃至究竟圆满佛地的功德。最后再依著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因此正觉的发愿文,完全符合释迦世尊所说成佛之道的次第及内容,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弟子们,应该依此次第修行:
一者、不会走上修行歧路,与佛道越走越远;
二者、未来才有可能明心见性,乃至最后成就大菩提果。
然而在佛门中,总是会有一些愚痴人提出乖离 释迦世尊成佛之道的邪说,而且是非常荒唐的说法出现,譬如有一类人主张“十住就是十地”,他们不肯承认经中说的十住有时是指三贤位中的第十住位,有时是指十地中的第十地,不肯依照前后经文来作正确的定义;这样的人,名为不懂佛法者,其心已经迂曲不直心了。为什么?一者、如果十住就是十地,菩萨五十二阶位,不就变成四十二阶位了吗?这样说法,即是明白地指责释迦世尊说法错了,是公然诃责释迦世尊不如法。像这样昧著良心的说法,在四阿含诸经都说,已成就毁谤世尊的重罪,不能不慎啊!
随举经文之开示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侍者比丘名曰罗陀。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罗陀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问罗陀言:“汝为何等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罗陀答言:“我为知苦故,于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时诸外道闻罗陀所说,心不喜,从坐起,呵骂而去。
尔时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向所说,得无毁谤世尊耶?将不令他难问、诘责、堕负处耶?不如说说、非如法说、非法次法说耶?”
佛告罗陀:“汝真实说,不毁如来,不令他人难问、诘责、堕负处也,是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所以者何?色是苦,为知彼苦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识是苦,为知彼苦故,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佛说此经已,罗陀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3
注3《杂阿含经》卷6,《大正藏》册2,页38,上28-中15。
在《杂阿含经》中的记载:在佛世,凡是出家比丘、比丘尼,不论是在外为人说法,或者与外道论法等等,待其回到精舍后,都会向佛禀白请示:“为某甲说法,或者与某乙外道论法,说法内容如何如何,这样说法到底是如法说?不如法说?有没有成就毁谤世尊之重罪?”佛就会依弟子所说的内容加以开示。如果弟子是如法说,佛会跟弟子说:“你的说法是正确的、是如法的,没有诬谤如来!”如果弟子说法不正确,佛会告诉弟子们错误在哪里,以便修正其错误处,未来不再违犯。从上面可知:在佛世的时候,出家比丘、比丘尼们在外为人说法、与人论法,尚且都会向佛禀白说法、论法内容,以免因为说法、论法内容错误,却说是世尊所说而成就毁谤世尊重罪。更何况是末法无佛住世的时代,更应该谨守世尊告诫,如法、如实宣说,而不是为了争名闻、争利养乃至争胜心,就随便捏造与世尊不同的说法而说是 世尊所说,以掩饰自己的不如法。然而末法时代,还是有愚痴无智众生,竟敢随便窜改世尊所施设的菩萨五十二阶位,而说十住就是十地,若不是极度愚痴之人,何能至此?
二者、佛弟子们都知道:五十二个位阶中的十住位属于三贤位的菩萨阶位,而十地属于圣位菩萨阶位,如果含糊笼统一概指称十住就是十地,表示十住的境界等同于十地,那就是将低阶的十住高抬到高阶的十地,或者将高阶的十地贬抑到低阶的十住,这样的说法,乃是不伦不类、非常荒唐的说法。譬如有一乞丐,逢人便说:“我就是当今的国王,你们应该礼拜我。”如果是你的话,你会相信吗?想也知道,当然不相信。既然不相信,那么这位愚痴人所说的:“十住就是十地”,你当然也不会相信了,因为那是非常荒唐的说法,不是吗?
三者、如果十住等同十地,地上菩萨的镜像、光影、谷响……等现观将摆到哪里去?如果是摆在三贤位中,任你找遍经典,永远也不可能找到这样的开示。如果有人昧著良心不承认有这些现观存在,可是在经典里明明有这些现观名相存在,不是不存在啊!又如何自圆其说呢?或者有人狡辩:“种种的现观,都是指同一件事,只是用不同名相来解释而已。”如果真的是这样,这些现观的内容应该是一样的,应该没有差别,可是在经典所说各种现观名相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本来就不是同一件事,为何硬要说是同一件事呢?这样的作法,乃是不诚实的作法,本身就不如法,那是毁谤世尊的重罪,也是佛在四阿含所诃责的愚痴人 4。由此可以证明:十住与十地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些愚痴人说:“十住就是十地”,那是不如法说,已经成就诬谤如来的重罪。
注4 在中阿含、杂阿含中,佛对于说法颠倒的弟子们,譬如乌陀夷、阿夷哆、阿梨咤、鬘童子、盘禂、阿浮毘等人,曾当面诃责汝愚痴人。
由上面分析可知,提出“十住就是十地”说法的人,表示他根本没有对菩萨五十二阶位应该有的正知见;或者被人提出质难以后,为了掩饰自己的落处不让人知道,故意扭曲世尊的说法,谎说十住就是十地;这不仅心已迂曲、不直心,而且还拿自己未来无量世的法身慧命来陪葬。这样的人,是佛在经典所诃责的愚痴人,也是无可救药的人。
第五节二主要道汇归于佛菩提道
既然佛法有二个主要道:二乘的解脱道与大乘的佛菩提道,必然有著某种程度的关联性,因此有必要加以陈述说明,让大众了知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之间的关联性,才不会对佛法茫然无知,因而走上与佛法无关的外道邪法中。本节将分二个重点来说明:第一个重点——二个主要道的关联性及差异性。第二个重点——二主要道到底应该汇归于哪里?是归于二乘的解脱道?还是归于大乘的佛菩提道?
首先谈第一个重点——二个主要道的关连性及差异性。
如前面第二节到第四节所说,在解脱道中,具足次法以后断了三缚结,就是初果须陀洹;与佛菩提道的六住位将近圆满时,必须作四加行,得以双印能取空与所取空,因而断了三缚结,也从道理上面信受能取心及所取境都是自心空性之所变现,成为菩萨须陀洹;乃至菩萨于七住明心不退者,成为证真如的真见道位菩萨,其解脱果中的解脱受用相当。在解脱道中,行者能够薄贪瞋痴,成为二果斯陀含,与佛菩提道十住位菩萨眼见佛性,成为菩萨二果斯陀含,其解脱受用相当。在解脱道中,行者断了五下分结,成为三果阿那含,相当于佛菩提道十回向位快要满心前,发起初禅而同时成为菩萨三果阿那含。在解脱道中,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阿罗汉,相当于佛菩提道十回向满心位,且有发起圆满初禅的四果慧解脱菩萨阿罗汉。又解脱道中俱解脱的大阿罗汉,与佛菩提道三地满心菩萨具有的四禅八定等相当。然而初地菩萨开始断除习气种子随眠,是为阿罗汉所不能断的烦恼,当然不是阿罗汉所能思议的,所以菩萨于十回向满心时,成就慧解脱阿罗汉证量,可以取证无余涅槃;可是菩萨为了修学无生法忍的道种智,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继续取得未来世新的五蕴身来修行,如是经过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到了六地、七地,可以具足证得四禅八定、灭尽定,乃至念念入灭尽定,虽然与阿罗汉同样断除分段生死,可是六地、七地菩萨不仅有无生法忍道种智、有广大福德,而且七地还断尽三界爱烦恼习气种子随眠,以及部分无始无明,是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所无法思议的境界。由此可知:三乘有其相关性,那就是三乘圣者同断三界爱烦恼现行,所以有初果断三缚结,乃至四果断五上分结之不同果证。其差异者,菩萨除了明心打破无始无明以外,还有福德、禅定及所断的烦恼习气种子随眠与所知障等,都与二乘人大不相同。这就是三乘法教的相关联(共道)与差异(不共道)的主要分野,至于三乘菩提之共道与不共道详细内容,将于第二章中再分章节加以说明,在此从略。
或许有人会怀疑:二乘有四果之分,菩萨真的也有四果之分吗?有什么根据说菩萨有四果之分?
基于此,笔者引经据典来加以说明:
善男子!须陀洹者亦名菩萨,何以故?菩萨者即是尽智及无生智,须陀洹人亦复求索如是二智,
是故当知须陀洹人得名菩萨;须陀洹人亦得名觉,何以故?正觉见道,断烦恼故,正觉因果故,
正觉共道及不共道故;斯陀含乃至阿罗汉亦复如是。5
注5《大般涅槃经》卷36〈迦叶菩萨品第 12〉,《大正藏》册12,页577,下25-页578,上2。
《大般涅槃经》卷36 开示:
菩萨求尽智 6 及无生智 7,当然也有四果之分,所以不论是二乘或者是大乘,两者共同的地方,都是依所断除的烦恼程度不同而有初果到四果区分。但是菩萨不共二乘最基本的地方,那就是二乘人没有明心、见性;虽然三乘都有见道之称,但是二乘与大乘见道的定义很不一样。二乘的见道是观察蕴处界虚妄后,将三缚结断除名为见道,大乘的见道是指菩萨明心证真如同时也断三缚结,名为真见道;也就是说,二乘人观察蕴处界虚妄,包括一切粗细意识我在内,也都是虚妄,不再认定意识我为真实我,名为见道;大乘的见道是指菩萨先断三缚结得初果以后,又进而参禅,于因缘成熟时,以一念相应慧找到真心如来藏,发起了般若智慧,然后依真心的实际理地,以及所发起的般若智慧,重新来观察蕴处界虚妄,包括意识我也是虚妄,所以确定真心才是真实我,意识我不是真实我,名为大乘见道。由此可知:二乘与大乘的见道,真的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是在蕴处界上用心,后者是在真心如来藏上用心。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般若,中观,连载,----,正光,老师,目前,佛教界,能够,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