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98期>

广论之平议(连载56)----正雄居士

[第098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3:31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论》之平议
第四目 奢摩他趣世间道
《广论》389~390 页说:
于相续中引发如此妙三摩地,是为引生能断烦恼毘钵舍那。若不依此,令生毘钵舍那,任如何修此三摩地,尚不能断欲界烦恼,况能尽断一切烦恼,故当更修毘钵舍那。此复有二,一.能暂伏烦恼现行,趣世间道毘钵舍那。二.能永断烦恼种子,趣出世道毘钵舍那。除此更无上进方便,如〈声闻地〉云:“已得作意诸瑜伽师,已入如是少分乐断,从此已后唯有二趣更无所余。何等为二?一者世间,二出世间。”如是已得正奢摩他,或作意者,或欲修习世间道毘钵舍那,或欲修出世道毘钵舍那,皆于先得奢摩他道应多修习。
宗喀巴依旧是言语颠倒,况且妙三摩地不能引生毘鉢舍那,毘鉢舍那也不能断烦恼。事实上:奢摩他、毘鉢舍那是能引生妙三摩地的方法,妙三摩地则是由止与观所获得的结果;所以奢摩他、毘鉢舍那是前因,而妙三摩地是后果,怎能错乱地说由果来引生因呢?宗喀巴实在是太颠倒了!在修证禅定三摩地的过程中,是透过观察而以世俗慧来压伏贪等五盖烦恼,令心得止于所观静相中,因此而获得三摩地,于奢摩他及毘鉢舍那所缘境界中使烦恼不现起。故修世间道奢摩他与毘鉢舍那,只能使烦恼暂不现起而无能断烦恼,是依于世间道的智慧来作观察而压伏欲界贪等五盖烦恼。由于五盖烦恼不现起,心得决定故而证得禅定的妙三摩地,非如宗喀巴所说用世间毘鉢舍那来伏断烦恼现行。否则 世尊说外道们证得四禅八定而自称已证涅槃时,其实仍未断解脱道所摄的烦恼,仍非证得涅槃,所以宗喀巴主张止、观能断烦恼,是愚痴不解佛法的凡夫。
阿罗汉断诸烦恼,也是以意识等七转识的配合,依出世间道的智慧来观察而断除烦恼,把烦恼障的现行断尽才能入无余涅槃;但是并非能断尽所有的无明烦恼,因为尚有无始无明所知障的上烦恼未能断除,也因为还没有证真如而没有般若慧的缘故。如果要真正断除烦恼,必须要用般若慧,开悟明心、打破无始无明,成为七住位菩萨,证得根本无分别慧,初分相应所知障上烦恼灭除,从此转依如来藏来渐修止、观,发起增上慧力故而渐断烦恼障与所知障,最后永断二障,福慧圆满而成佛,这样才是真的永断烦恼。非如宗喀巴所说,以他自己所发明的所谓“出世间毘钵舍那”来永断烦恼,因为毘鉢舍那若不依止般若慧作观行,必然无法成就毘鉢舍那所成的果,而宗喀巴正是既没有解脱更没有般若止观的凡夫,他连世间禅定初禅的实证原理及境界都还不懂。
宗喀巴又截取根本论〈声闻地〉中之片段语句,谓:“已得作意诸瑜伽师,已入如是少分乐断,从此已后唯有二趣更无所余。何等为二?一者世间,二出世间。”整部《广论》之中,大量引用《瑜伽师地论》的开示,却难得有如此段文字般一字不易者。虽然此处文句宗喀巴未恣意窜改,但依旧是一贯地断章取义恣意妄言,曲解 弥勒菩萨圣意。〈声闻地〉中此段开示在第33 章,乃是衔接前文第32 章中所开示的不净观修业。故于此说:“已得不净观相应作意的学人,如果已经有如是少分乐断欲界诸不净法,此后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者如外道修行人,修离欲行而趣入色界;另一条路就是修出世间道(包括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然而宗喀巴却妄说为:有世间毘鉢舍那道与出世间毘鉢舍那道,皆要先得奢摩他道。他真是胡说八道!况且,宗喀巴所认知的奢摩他与毘鉢舍那,都只是世间修四禅八定之法,是意识、意根之心行;菩萨证得如来藏,转依世出世间法如来藏,以般若慧来修止观,而悟后进修禅定止观,所得的三摩地还是世间的四禅八定,没有所谓的“出世间四禅八定”。纵使宗喀巴远离双身法而修世间禅定,也真的证得初禅的止观了,也仍然是意识心的境界,与般若中说的止观无关;如果像宗喀巴一样认定意识是常住心,那并不是出世间毘鉢舍那与奢摩他;只有断我见、我执这样的解脱道止观,才是出世间毘鉢舍那与奢摩他;只有亲证空性心如来藏的参禅过程,这种止观才是世出世间的毘鉢舍那、奢摩他,才是究竟真实的出世间止、观。但这二种出世间止、观,与四禅八定的修止观并不相同,因为这是智慧上的功德受用,是亲证者与未证得如来藏者之智慧与功德受用有所差别,与禅定的止观无关,宗喀巴对此依旧混在一起而分不清楚。
根本论〈声闻地〉所说“少分乐断”,为远离作意与摄乐作意所摄,其意是修止观者有世间道与出世间道可趣入,与宗喀巴所说不同。换句话说,在观欲界诸不净中,就已经有世间道与出世间道可以趣入了,只是要看修学者自己的选择:是选择世间的四禅八定呢?还是选择出世间的解脱?或是选择大乘世出世间的大般涅槃?有智慧者一定会选择后者。但是,菩萨想要求证世出世间解脱者,必先断我见并证得真心如来藏乃至见性,再来修世间的四禅八定,则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行才有事半功倍之效,如前已说。但是,若不曾先证得未到地定的定力而求悟,纵使悟得真,性障也是无法消除的,功德受用就很小,甚至导致退转及谤法。
前已胜解下界粗相与上界静相,故知修奢摩他、毘鉢舍那,可趣入上界之乐往世间禅定之道,或修除烦恼可得解脱之乐往出世间道。又前说过,止观之修法必定是止观双运,无论任何定地都必有止修与观修,虽然二禅以上等至位是无觉无观三昧,但于等引位、等持位仍要观修,否则绝不能转入上一地的定位。故若说必定先修奢摩他者,如是之人必定是不懂止观自性才会如此说;不幸的是《广论》修学者所宗奉的宗喀巴,正是这种不懂止观自性的人。
所以根本论的〈声闻地〉说:“所有轻安心一境性,经历彼彼日夜等位转复增广。若此作意坚固相续,强盛而转,发起清净所缘胜解,于奢摩他品及毘鉢舍那品善取其相,彼于尔时,或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或乐往出世道发起加行。”1凡夫修奢摩他、毘鉢舍那,想要证得身心轻安、心一境性,修习期间必须让此作意增广坚固相续强盛,于清净所缘境界,发起殊胜了解,即是具有胜解作意。再依众生根性不同,于止观品中各自善取其相应之道,或乐往世间道,或乐往出世间道而发起加行。
注1、《大正藏》册30,《瑜伽师地论》卷33,页465,中9-14。
《广论》390 页说:“外道瑜伽师一切得如前说奢摩他者,然于无我无观察慧观择而修,彼于无我不信解故,或唯修此无分别止,或更进修粗静行相毘钵舍那,故唯能往世间之道。”宗喀巴认为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之分际,在于有无观察慧来修一念不生的奢摩他。其实所谓观察慧者,是毘鉢舍那所缘有分别影像,以世俗智慧作观察思惟分别,谓之观察慧;无我者,乃是断除我见、我执者,是彻底否定五阴自我及灭除五阴自我而得灭度,不是宗喀巴讲的双身法中一念不生时的不觉有我。今且不论宗喀巴所说的无我是何者,以宗喀巴说“外道无观察慧修无我”来看,其实一切凡夫外道也是以观察慧来修的,只是如同宗喀巴一样断不了我见,永远都是有我;都将意识误认为是常住不坏我,于我见中坚固执著,当然绝对是不能断我见,除非后来有因缘转入佛门中,而且亲遇真正的善知识。
常见外道大多与宗喀巴一样,都认为觉知心是真我,认为只要觉知心继续存在而不对自己执著,就是实证无我,这只是继续努力保有觉知心自我的存在,其实仍是我见的坚固者。等而上之,有人认为觉知心灭了就是无我,因此以为灭了觉知心而入无想定就是出三界,但是却仍然保留著色界天的天身不灭,因为害怕会成为断灭空,这也是未断我见的人,落入色阴我之中;或者以为进入无色定中,觉知心不生起了别五尘的作用,就是涅槃解脱。但这些人就算能够修至无想定或无色界定,仍然是以意识的观察慧来修的,此类人犹如外道诸仙,同是乐往世间道而自以为是乐往出世间道者,宗喀巴正是这一类常见外道中人。又宗喀巴说以观察慧而修无我,想要灭除欲界中的粗觉知心,只剩下极细微的意识,作为生死流转的主体识,或是留下恒受淫乐的抱身佛极粗糙意识境界,但这都是意识及身识等识阴境界,只是他的虚妄想,因此他是常见外道,永远离不了三界(事实上是连欲界他都离不了),所以也是他自己所说的乐往世间道。断见外道也以意识的观察慧修“无我”,断见外道观见一切法缘起性空,故说一切法空无真实我,此类断灭外道譬如假藏传佛教—密宗应成派中观的所有行者也都是属于此类。
依根本论〈声闻地〉说,乐往世间道者有四种人,如云:问:此中几种补特伽罗,即于现法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非出世道?答:略有四种补特伽罗。何等为四?一.一切外道;二.于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正行;
三.根性虽利,善根未熟;四.一切菩萨,乐当来世证大菩提,非于现法。如是四种补特伽罗,于现法中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2
注2、《大正藏》册30,《瑜伽师地论》卷33,页465,中14-20。
此中所谓根性羸劣者,乃是指于真正的三乘佛法中智慧迟钝,不善于思惟观察、整理者,此类钝根补特伽罗,于三乘佛法无简择力、更无慧力断除烦恼,故无能得解脱,只能于世间表相佛法中努力修集福业,落入相似像法中希求未来世得欲界人天或色、无色界天等世间福业之果报;故〈声闻地〉说应先修正行,此类人譬如现时的慈济、佛光山……等诸大山头的相似佛法团体,专门弘传“人间佛法”广建寺院或广在世间法上利乐众生者,都是乐往世间道的人。又,利根补特伽罗,虽具世俗观察慧,但于贪等烦恼不求远离,故说根性虽利而善根未熟,此如自诩为佛学学术研究者,不事真修实证的在家或出家等众,或希求名闻利养,或好乐他人恭敬赞叹,如是人等也是乐往世间道的人。又,菩萨为自利利他故,发愿生生世世出生于人间广度一切有情行菩萨道,修行波罗蜜多,故说菩萨也是乐往世间道,是乘愿而行世间道。至于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一心行于男女贪爱淫欲法而不愿弃舍,虽然打著佛教的旗帜,冒用佛教的名称,抄袭佛法的名相语句,但骨子里全都是违背佛菩萨教示的外道法,根本连表相佛法都沾不上边,就只是摄属一切外道中的一支,属于附佛外道,当然都是乐往世间道的,乃至彼等所说所行更是乐往世间下界三恶道的人。
《广论》391 页说:
又大小乘诸瑜伽师亦皆须修此三摩地,即大乘中若显密乘诸瑜伽师,一切皆须修奢摩他,故此奢摩他是一切修观行者,共所行道最要根本。又咒教所说奢摩他,唯除少分所缘差别,谓缘形像或缘三昧耶相,或种子字等,及除少分生定方便差别而外,其断懈怠等三摩地五种过失,及能对治依止正念及正知等。其次获得第九住心,从此引发妙轻安等,一切皆共。
先且不说《广论》法义内涵之邪谬,而从宗喀巴把毘鉢舍那自性说为奢摩他自性,就是完全不懂止观的错误说法;所以他在这一段文字中教导喇嘛教徒众,以观的方法来观想佛的形像、种子字……等,这些全都是毘鉢舍那的功能,他却说成是奢摩他(止)的自性。毘鉢舍那之所缘为有分别影像,譬如密咒乘所缘之佛像、双身法的三昧耶相或种子阿字、本尊身、法器等,皆为有分别影像,纯属观的所缘,并非奢摩他所缘也。而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缘“抱身佛”像之法绝不能得般若三摩地,连凡夫所证世间禅定的三摩地都不能得,前已多次举证破之,不再重复。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之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都有不同的三昧耶相,而这些三昧耶都是以双身修法为主,当然与显教的戒律不同。而其无上瑜伽所缘种子及阿字等,都是隐晦的喻指双身修法所得的不净物,及其乐空不二的男女细滑触觉感受,都是淫秽不堪的染污法,当然与清净的三乘菩提不共。而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的生定方便,是于双身修法中,男女同时达到性高潮而谓之等至,保持性高潮不舍即谓之等持;如此染污破戒之法,三乘学人是绝不会去修学的,也都与佛法的修证无关,所以喇嘛教的法当然与佛法不共。
还有懈怠、忘失教授、沉掉、不作功用、行思等五过失及其对治品正念正知,表相上虽然象是显、密共法,但在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所说的内涵却是指双身修法,故所得之果不同,其对治品内容当然也不同,宗喀巴论文中所说的行法、对治、结果,都是与佛法完全无关的。再说九住心,于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来说也是多余的,因为修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所谓的三摩地,是不必经过九种住心次第来修的,世俗男女直接交合就可以获得淫乐中的心一境性故,此亦是宗喀巴亲自说的,如《广论》392~393 页说:“故修无上瑜伽观行师,虽不必生缘所有粗静行相毘钵舍那,及彼所引正奢摩他,然必须生一正奢摩他。”宗喀巴说的“必须生一正奢摩他”,正是双身修法性高潮的等至、等持(男女双方平等到达性高潮、平等持住性高潮),故说假藏传佛教—密宗四大派不须九住心的正奢摩他,所以宗喀巴抄袭大论而说九住心就像鸟学人语,所教授的内容对喇嘛教徒众来说当然也就成为无意义了。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论之,平议,连载,----,正雄,居士,宗喀,菩提道次第论,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