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85期>

救护佛子向正道(二十一)---- 游宗明老师

[第085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3:0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论释印顺的善知识
释印顺对佛法名相的解释,有许多地方跟标准佛法的定义非常不一样,其标新立异之处,令人讶异不解,有时甚至会觉得毛发悚然!他的解释有时候看来好像正确,但其实是违背正理且互相矛盾,所说都是曝露自己的堕处却不自知,我们来看他的《佛法概论》中是怎么说的:
亲近善知识,目的在听闻佛法。但知识不一定是善的,知识的善与恶,不是容易判断的。佛法流传得那样久,不免羼杂异说,或者传闻失实,所以品德可尊的,也不能保证传授的可信。善知识应该亲近,而不足为佛法真伪的标准,这惟有“依法不依人”。1
注1、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出版社(新竹),2003.4 新版二刷,页239。
释印顺认为:
一、亲近善知识,目的在听闻佛法。
二、善知识的品德虽然是可以尊贵的,但也不能保证他的传授是可信的。
三、善知识虽应该亲近,但却不足为佛法真伪的标准。
四、要依法不依人。
释印顺主张亲近善知识是要听闻佛法,却又说不能保证善知识的传授是可信的,那他这里所说的善知识,根本就不是善知识;既然不是真善知识,那根本就不该亲近。看到释印顺这样对善知识的解释,心中著实令人大为震惊!天底下竟然会有这种善知识?这种人也可以称为善知识吗?释印顺自己也知道,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为能听闻佛法,如果善知识所说违背佛陀开示的正理,那就不是善知识了。
现见释印顺及其六识论的随学者,都是“依人不依法”的人,慑于大师的崇拜,没人敢说大师的错;敢说大师不对而且举证分明的人才是“依法不依人”的人,因为佛陀所说明明
是八识论,不是六识论。释印顺所说的“善知识”其实是假善知识,不是真正的善知识。这种假善知识,如释印顺自己所说,你很难分辨出他是假善知识,因为他的品德是可尊的,外相你难挑剔,表面上看来也有持戒律、也具威仪。但若是讨论他的品德就很容易变成是在作人身攻击,所以只有法义的对错是可以公开评论的目标。
我们参考《佛光大辞典》对“善知识”的解释:
名相:善知识
释文: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据《大品般若经》卷27〈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
又《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师地论》,举出善知识具有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功德。另据《四分律》卷41载,善亲友须具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等七个条件,即所谓“善友七事”。
经论中胪举善知识之各种类别,据智顗之《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善知识有如下三种:(一)外护,指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二)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三)教授,指善巧说法。2
注2、释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第五册,佛光文化事业(台北),1999.9 初版九刷,页4884。
诸经论中胪列出善知识之各种类别及功德等,实在非常的多,主要是因为善知识太重要、太尊贵了,想要被称为善知识是极为困难的,譬如《华严经》中说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善知识:
1、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
2、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
3、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
4、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
5、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
6、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
7、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识。
8、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
9、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
10、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
这里面都没有提到善知识要品德良好,为甚么?因为品德良好乃是世间作人之基本要件,何况身为善知识!像藏传佛教的喇嘛上师主张要双身修法才能成佛,因此与信徒乱搞双修却说他品德很好、证量很高;然而已犯邪淫重戒怎能说他品德好、证量高呢?善知识需是能够为人分别解说一切法,能令深入一切佛智等,这样的善知识绝对不会如释印顺说的品德可尊,传授却不一定可信,不足为佛法的真伪的标准。凡夫众生的我们因为对佛法的真伪不清楚,所以才需要善知识为我们解释清楚,能够为我们讲解清楚,所说也与佛经吻合的才是善知识。当你必须依法不依人的时候,而他所说的却与佛法不合,你就真的需要离开此人,另寻觅真善知识,这个人已经不能称为善知识了。
品德可尊,却不能保证他所传授的佛法是可以信受的,这种人只有人天乘的品德而没有佛法上的修证,方便称为人天乘的善知识,但不是佛法所说的大善知识。《法华文句》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谓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你成佛之道,若所教的是人天善法,或是二乘之法,虽然也称善知识,却非大善知识。然而就算是人天轨范师,也能以善语而诲示他人,他的传授依然是可信的。并不是释印顺所说的“虽有品德,而传授不可信。”如此怎么可以称为善知识?若说他的传授不一定可信,那么他就确定不是善知识,其判断就这么简单而明确。
至于说到善知识之涵义,那可真是无量无边广大;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3〈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中对善知识就有非常多的开示与细述,选几则来看就知道善知识是极稀有、极难能可贵与不可思议的:
善知识者,如胜神通,能现种种诸自在故。善知识者,如金刚剑,能截烦恼及随眠故。善知识者,如亲教师,能为忏除五犯罪故。善知识者,如胜静虑,能灭一切随烦恼故。……善知识者,犹如桥梁,能令超度诸有流故。善知识者,能断疑网,业异熟中善决断故。……善知识者,能为觉悟,令于诸法觉本性故。……善知识者,犹如大船,超过生死至彼岸故。……善知识者,能为救护,于诸恶道救众生故。……善知识者,犹如日月,能为照明甚深法故。……善知识者,为能觉悟,令悟诸法如梦幻故。……善知识者,犹如大路,行佛智行所行处故。善知识者,是佛境界,非诸二乘境界地故。善知识者,如正智教,非是三乘所知境故……。3
注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3(《大正藏》册10,页812,上1-2)。
在《佛说华手经》中讲:【若有四法,当知是为善知识也,何等为四?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常能随顺教化。】4 佛说善知识能令人住于正法中,所谓正法,即是大乘,即是摩诃衍(大乘),能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5。所以若有自称善知识却否认大乘法,甚至大胆倡说“大乘非佛说”者,则此人一定是假名善知识,应名恶知识,其理至明。
注4、《佛说华手经》(《大正藏》册16,页204,下19)。
注5、见《胜鬘经》一乘章第五。
释印顺所说的:“善知识应该亲近,而不足为佛法真伪的标准。”这种“善知识”其实非善知识,应该远离,不应该亲近。连佛法的真伪都分不清楚的人,释印顺竟然尊他为佛法中的“善知识”,这种善知识,除了释印顺及信受释印顺的人会相信之外,谁会相信?本来非常珍贵的善知识,到了释印顺手里竟然变成这么不入流?释印顺如此混淆不清,真伪不分,把善知识的内涵与水平都扭曲弄拧了,可是我们却不能跟著他糊涂下去。
真正的大善知识是诸佛,诸地等觉妙觉菩萨摩诃萨亦是大善知识,声闻人则不能称作大善知识,因为不能教导人成佛。善知识虽有大小之分,然最重要的是真假之辨别;末法时代自称善知识的人满天飞,多如过江之鲫,学佛人若不具足基本的正知见,则很难去分辨真假善知识。只要善知识有正知见,不论大小都可称为善知识,辨别的方法并不困难,除了最基础的佛法常识之外,最重要的看他是否已断我见,并能教人断我见。在正觉同修会学佛的人都知道这个秘诀,以此来判断真假善知识百无一失;不论何方大圣,如果他连断我见都还没有作到,而说他是善知识,而说他证量有多高,那他一定是假的善知识,就这么简单。如果他自称为开悟禅师,那就问他能否救得了猫?如果他问哪一只猫?你就告诉他,当然是南泉斩的那只猫。正当南泉口道“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之际,你当时若在场,能否令南泉大师丢下刀子,为猫乞命?
平实导师说:【若人能于当时,应对之际不唯显示南泉败阙,亦同时道出说不得底真如心体,方是善知识也!若知此中讹淆者,便知南泉话语败阙,当时道得一句,管保南泉不得不丢下刀子、为猫乞命。】6
这种大善知识跟识字、不识字无关,也跟剃头出家或现在家相无关,因此平实导师云:
禅宗之禅,尚且离文字相、语言相,更何况在家出家之表相?何必在身相上著眼?岂不闻六祖云:“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极乐世界)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娑婆此土)人修善。”君不见维摩诘大士之家眷成群耶?而不妨碍其为等觉大士也!达摩大士亦云:“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7
注6平实导师著,《入不二门》,佛教正觉同修会,2006.5,页69。
注7、平实导师著,《入不二门》,佛教正觉同修会,2006.5,页110。
能断我见的人,他的前提一定是八识论者;如果是六识论的人,他一定认为意识是永恒不灭的,因此而不愿断除意识常住的我见,却又会自称已断我见,那他就非善知识。非善知识的出家人看见在家的善知识破邪显正以救众生的时候,会曲意维护自己的表相僧宝身分而诬指辨正法义护持正法的善知识为诽谤僧宝,这种人名为乡愿,是愚痴无智之人,更说不上是善知识了。善知识凡有所说而开示于人时不可离于第一义谛根本之实相心而说,实相心即是第八识如来藏,所以六识论者没有一个是善知识。善知识才可以称为上师,因此六识论的藏传佛教中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上师,因为藏传佛教是密宗喇嘛教不是佛教,也都是破坏佛戒的恶人,并且也都是凡夫;既不是佛教,又是破坏佛教正法及破坏佛戒的人,当然就没有佛教所说的上师身分。想学佛法就要去找佛教的上师善知识,而不是跑到外道法中去求佛法,问道于盲的结果将找不到佛法。
释印顺在《成佛之道》中说:
从前,西藏有一喇嘛,修习成佛的密法,结果却证了声闻果。有人以此事问善知识,善知识说:修密法而证小果,总算还好,还有修习密法而成天魔外道呢!所以,不要偏执什么法门,是大是妙,还是检点自己的发心要紧。8
注8、释印顺著,《成佛之道》,正闻出版社(新竹),1999.6 修订版一刷,页48~49。
释印顺在这里所说的善知识,其实不是善知识;真正善知识一定知道西藏喇嘛教不能证声闻果,因为全都努力追求五阴里的乐受,我见非常坚固,连声闻果都没有办法证,更何况大乘佛菩提果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喇嘛教只信受六识论,不承认有八识。六识论的喇嘛会把意识或意识细分当作不生不灭,永恒常住的真如,因此而不认为意识是虚妄的,否则他们的双身法就没有存在的依据了;不承认意识是虚妄的人,就不会断我见;不断我见就不能断三缚结,不断三缚结就不能证初果;所以西藏喇嘛口说修习成佛的密法却证不了声闻初果,更别说是大乘法的开悟见道了。因此,释印顺说“西藏有一喇嘛,修习成佛的密法,结果却证了声闻果。”是错误的说法;喇嘛若不回归佛教正法,大多成为天魔外道,不可能证声闻果,更不用讲能证佛菩提果。
修学佛法的最终目的是为成就佛道,所以若只教人求声闻法,还不是菩萨道所说的善知识。《大宝积经》云: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何谓为四?求声闻者,但欲自利。求缘觉者,喜乐少事。读外经典路伽耶毘,文辞严饰。所亲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迦叶!是为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9
注9、《大宝积经》卷112(《大正藏》册11,页632,中24)。
菩萨在自利利他的学程中,有四种非善知识、非善伴侣:
一、求声闻者,但欲自利:但求自己了生脱死而自利,不想利益众生而成就佛道者。
《大宝积经》卷112(《大正藏》册11,页632,中24)。
二、求缘觉者,喜乐少事:这亦是小果的一类。修因缘观而得觉者,也叫独觉,其心性乃是薄悲、薄尘,因此喜乐少事;其性又是祈望无师、无敌,因此成就慢行类的种性,由于这样的因缘,他的深心是希望祈愿自己于无佛之世能够无师、无敌而证缘觉菩提。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救护,正道,二十一,----,游宗,老师,论释,印顺,知识,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