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67期>

游于毕竟空 —兼议释印顺主张二谛永无自性

[第067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2:2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正庆居士
(连载一)
一、前言
平时,经常可以听闻到有人说:“出家是遁入空门。”此言,意即是说出家学佛乃是逃避现实,看破世间,遗弃世人,对人失望、冷漠之行为;出家人,是灰色主义者,是消极的人;入佛门的人,是失意的人。
其实,这个看法是一种严重的误解。症结在于绝大部分人都把佛法中的“空”义给错会了,尤其是“毕竟空”此一名相,在执言取义的情形之下,大家都会以为这是表示什么都是没有的,所以认为学佛就是“灰身泯智”,断灭的思想。
这种想法,论究起来,可不仅存在于一般不学佛之人,就连学佛者亦不乏其人;而且非唯今人如此,古时亦如是。可见不懂佛法的人实在太多了。
譬如,曾在当代声名显赫的释印顺,于此他可说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人;他研究佛学80年,终不免仍堕此见,如他说:
然有病浅而空病实深,故曰:“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学空多病,且其
病特深,而又终不可不学。则以解不至空,学不知宗;行不至空,不足以言解脱也。吾谓佛
法明空,类“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然虎穴险地,入虎穴危事也。1
他以为修学佛法就是“灰身泯智”之行,必须要令一切断灭无余,因为佛法说的就是空嘛!而且是毕竟空欸!所以修学佛法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就好比是把自己送进老虎洞穴里面去一样,那是会被老虎吃掉的,这种行为分明是在“找死”。他这个说法,就是断灭见,如同佛所说的善星比丘2以为佛法就是一切法空,就是一切皆空无所有。因此释印顺又语重心长地说:“现代的佛法研究者,每以历史眼光去考证研究。如没有把握正确的无常论,往往会作出极愚拙的结论。”3
这样的论调,就是释印顺对佛法的根本认识。如今,他已在2005年舍寿了,舍寿前并没有改变这样说法,所以他这样的知见,已是盖棺论定。
---------------------------------------
1释印顺著,《无诤之辩》,页112。
2《大正藏》册19,《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8,页143,上23-24。
3释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页7。
又譬如《中论》中梵志青目释说:
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著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
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
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
著,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4
这一段话是说明龙树菩萨为什么会缮造《中观论》偈颂的因缘。前半段话是在说当时修学小乘的声闻凡夫出现的过失,后半段话是在说当时修学大乘法的凡夫之过失;这两种人的过失都是一样的趣向,终究都堕在断灭见中。龙树菩萨有监于此,故而造《中观论》偈颂以破之。
因此他在偈颂中之起头,即开宗明义地标出八不中道偈云: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5
期使透过这些偈颂能令彼等人真得正确知见,不堕断灭论。
然而,龙树菩萨的偈义,到底有多少人能够从中领会?尤其中道八不之释要如实胜解,并非凡愚之人所能知。此“中道八不”一旦错解,其余偈义也就不得善知内蕴,因为它乃是贯串以下所有偈颂正义,是入佛法之关隘。但至今,真能正解者惟恐有限;从现代的学佛人观察起来,不难了解,如释印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仍然堕入千余年前龙树菩萨预破的外道见中。因此,如何是毕竟空真义?理趣何在?今时应有必要再次阐发其义,这是本文缮造的因由。其次,亦应随文略议释印顺于佛法中之错解处,以正理校正;此一目的,期使读者从中有所对照,而能于佛法的正知见加深认识,进而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
4《大正藏》册30,《中论》卷1〈观因缘品〉,页1,中29-下7。
5《大正藏》册30,《中论》卷1〈观因缘品〉,页1,中14-17。
二、涅槃如来藏义
佛言:
云何菩萨摩诃萨如理观耶?诸菩萨等云何应学?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性息灭
,若如是观,名如理观。若观诸法自性寂静,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若观诸法毕竟空寂,是
则名为如理正观。若观诸法入平等性,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若观诸法毕竟无生,是则名为
如理正观。若观诸法毕竟不生,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若观诸法毕竟不起,是则名为如理正
观。若观诸法毕竟寂灭,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亦不见有
能观之者,应如是观:所谓非观非不观故。若有菩萨作是观者,名如理观;若他观者,名
非理观。6
此中“息灭、寂静、毕竟空寂、入平等性、毕竟无生、毕竟不生、毕竟不起、毕竟寂灭、不见有能观者”等诸句,义同名异,是在表诠一切皆涅槃性,无有一法非涅槃性;涅槃者,非一切灭后始谓涅槃,而是一切本即涅槃,如《瑜伽师地论》所说:【涅槃者,谓一切依皆寂灭故。】7
龙树菩萨《中观论》偈颂复如是说:【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8
故佛作是说:“若观一切皆如是者,是则名为如理正观;若不如是者,名非理观。”
佛法明“空”,绝非是“无”;若是“无”者,是为断灭,非是佛法。于是,龙树菩萨即说:【更有佛法中(一分)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9,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10
意思是说︰倘使如同此一分方广道人主张佛法所说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之“空”义,即是一无所有,如同龟毛兔角一般;那简直就是断灭论,因为此说“涅槃”即是“常‘无’”之故,已非是佛法“空”义也。
是以,一切法毕竟空义者,非是毕竟无义,实乃“法”之毕竟空寂不生义,亦即“‘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11之非境界之境界义也。以是之故,阿罗汉身坏命终般涅槃,非是断灭空,不是一无所有;实即“真如”无住处,不空亦非不空、不二平等性界。此性界,一切有情、一切法本具,如玄奘菩萨《成唯识论》中说:【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12
此者,亦即是“法”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义,即如玄奘菩萨复说:
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
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
,其性本寂故名涅槃。13
言毕竟空,毕竟是空,名毕竟空。毕竟者,即到底、彻底之意,禅月诗云:“至竟道心方始是,空耽山色亦无端”14,此中至竟者,毕竟也,意即究实而说也。一切法,究实如何?易言之,究实而说是什么?究实而说是空,此究实是空,名毕竟空。佛言:“何谓毕竟?泥洹15为毕竟。”16是故,一切法究实涅槃,即毕竟空,即真如,此即《大宝积经》所说:“法性毕竟是空,……法性毕竟自在”17之义;法性者,即是真如之异名也。18佛亦如是说故,如《父子合集经》云:【佛言:“外道!如是法性,无变、无异,体即真如,名为如来。”】19
─────────────────────
6《大正藏》册11,《大宝积经》卷50〈般若波罗蜜多品〉,页297,下19~页298,上2。
7《大正藏》册30,《瑜伽师地论》卷83,页766,上8-9。
8《大正藏》册30,《中论》卷4〈观涅槃品〉,页36,上10-11。
9 (1)《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8〈观心品〉:“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
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大正藏》册03,页327 下6-8。
(2)《大智度论》卷22〈序品〉:“摩诃衍法中,虽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即寂灭涅槃。”《大正藏》
册25,页223,中11-12。
10《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1〈序品〉,页61,上28-中1。
11《大正藏》册02,《杂阿含经》卷5,页31,中1-2。
12《大正藏》册31,《成唯识论》卷10,页57,上15-17。
13《大正藏》册31,《成唯识论》卷10,页55,中8-12。
14《全唐书》卷837 贯休《溪寺水阁闲眺因寄宋使君》。贯休禅师,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入蜀,蜀王赐号禅月大师。
15泥洹,涅槃之异名。
16《大正藏》册01,《佛说诸法本经》卷1,页855,下16。
17《大正藏》册11,《大宝积经》卷26,页145,中8-9。
18《心赋注》卷1:“法性即真如异名。”《卍续藏》册63,页101,中18。
19《大正藏》册11,《父子合集经》卷15〈外道婆罗门授记品〉,页963, 中18-19。
云何一切法毕竟空?谓于众因缘生法,究实不曾生,所谓缘生无非幻生,犹人眼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而谓实有花故,实则未之有也,以无有是事故,是故说言毕竟空,即毕竟空寂不生。
真如,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性自尔,非佛作非余人作,权说“空”、   “涅槃”名,此是佛法深奥处,如世尊言:【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
无染、寂灭、离、如、法性、实际、涅槃。】20
龙树菩萨于此谓曰:【空,是十方诸佛深奥之藏,唯一涅槃门,更无余门能破诸邪见戏论。】21
自是,空非是无,而是法不生义、法涅槃义;涅槃义者,是名真如,亦名法性、实际、不思议界、如来藏、阿赖耶识、一切种智、法身、佛、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不变异界、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空性、界、圆成实性、心性本净,本分种……等异名,所以世尊说:“般涅槃者非毁坏法。”22
此则,龙树菩萨亦于《大智度论》卷32〈序品〉中,详明之。
《大智度论》如是说:
“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坏,不可戏论。“法性”,名为本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
,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槃性。诸佛贤圣,以智慧、方便、持戒、禅定
,教化引导,令得是涅槃法性。23
复说:
“实际”者,如先说:法性,名为“实”,入处名为“际”。24
复说:
诸法实相,常住不动。众生以无明等诸烦恼故,于实相中转异邪曲;诸佛贤圣种种方便说法
,破无明等诸烦恼,令众生还得实性,如本不异,是名为“如”。实性与无明合,故变异
则不清净;若除却无明等,得其真性,是名“法性清净”。25
─────────────────────
20《大正藏》册0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深奥品〉,页344,上3-5。
21《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37〈习相应品〉,页334,下16-18。
22《大正藏》册09,《大法鼓经》卷1,页291,中1。
23《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32〈序品〉,页298,中19-23。
24《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32〈序品〉,页298,下5-6。
25《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32〈序品〉,页298,下24-29。
复说:
如实常住,何以故?诸法性自尔。譬如一切色法皆有空分,诸法中皆有涅槃性,是名法性。
得涅槃种种方便法中皆有涅槃性。若得证时,如、法性,则是实际。复次,法性者,无量
无边,非心心数法所量,是名法性。妙极于此,是名真际。26
龙树菩萨说此“法性”,名为本分种,亦名涅槃;此者,即佛性,亦名如来藏,阿赖耶识也。如《大智度论疏》中,有一段依文解义之言亦佳,可引为旁证:
法性者,已下,第五正释法性义,明离四句等。明法,名涅槃,此据性净。一切诸法,无非
涅槃,本来清净,不可破坏也。明性净之体,绝于四句,语言道断,心行处灭;千非不能非
,万是不能是,故云是不可戏论法也。性,名本分种,已下,如黄石中有金性。黄石者,
喻一切法;金性者,喻涅槃。明一切诸法中,皆有涅槃性。涅槃性者,即是佛性27也。28
释印顺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亦同作解言:
《大智度论》说:“法性[界29 者,法名涅槃,不可坏,不可戏论。法性[界]名本分种,如
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槃性”,也是约矿藏为喻的。《
摄大乘论》立“金土藏”喻:以“地界”为矿藏,而表示金质(喻圆成实性)本有的。“界”
有矿藏义,“如来藏”是胎藏义,确有类似的意义……。30
───────────────────────
26《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32〈序品〉,页299,上16-21。
27此中佛性,成佛之体性也。
28《卍续藏》册46,《大智度论疏》卷14,页828,中3-9。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游于,毕竟,兼议,释印,主张,二谛,永无,自性,正庆,居士,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