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11期>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6)----张善思 居士

[第111期]  发表时间: 2015-04-20 12:1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八目 饮酒的过失与恶报
俗话说“酒后乱性”,许多人喝醉酒以后,就容易造作杀人、强盗、邪淫、妄语或恶口……等恶事。而喜欢喝酒的人,身边一起喝酒的朋友大都只是“酒肉朋友”,并非能互相帮助的善友。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中云:
【喜饮酒醉犯三十六失者,死堕沸屎泥犁之中;出生堕狌狌中,后还为人愚痴,生无所知。】也就是说喜欢喝醉酒的人犯三十六种过失,死后会堕入沸屎地狱中,地狱报受完会出生为猩猩,畜生道受报完回来当人时,还要再受愚痴的果报。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下中提到喝酒的三十六种过失:
复次,饮酒三十六过。其过云何?一、资财散失,二、现多疾病,三、因兴鬪诤,四、增长杀害,五、增长瞋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渐寡,八、福德不增,九、福德转减,十、显露秘密,十一、事业不成,十二、多增忧苦,十三、诸根闇昧,十四、毁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信婆罗门,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十九、亲近恶友,二十、舍离善友,二十一、弃舍饮食,二十二、形不隐密,二十三、淫欲炽盛,二十四、众人不悦,二十五、多增语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属嫌弃,二十八、受持非法,二十九、远离正法,三十、不敬贤善,三十一、违犯过非,三十二、远离圆寂,三十三、颠狂转增,三十四、身心散乱,三十五、作恶放逸,三十六、身谢命终堕大地狱受苦无穷。
总之,爱喝醉酒的人,因为常常要买酒以及头脑总是不清,当然就会家财散失,而且还会常常生病,喝醉酒时常会与人斗乱争吵,甚至不小心造了杀业,而智慧和福德也会因此减少,在喝醉酒时不小心就把不能说的秘密都说出去,事业当然不易成就,因此增加许多愁忧苦恼。喝醉酒时各种能力都变差了,喝醉酒时也不懂得尊重他人,也许毁辱父母、不尊敬修行人,善友也跟著离开他。喝醉酒的人就连父母都不喜欢他,眷属也会嫌弃他,众人也都不喜欢而远离他。喝醉酒的人可能会乱性,会说许多不正经的话,因为身心散乱而造作恶业,如果恶业太重了,死后也可能堕入大地狱中受苦无量。
另一部《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1 中也说了喝酒的许多过失。总之,喝酒的人可能会造作杀、盗、淫、妄等各种恶业,喝酒也会使人变得愚痴没有智慧,因此不饮酒也是五戒之一,虽然是遮戒,却是为了防止违犯前面四个性戒而施设的戒律。所以我们应该受持此戒,并且劝请有缘人也受持此戒。
注1、《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人于世间喜饮酒醉,得三十六失。何等三十六失?一者,人饮酒醉,使子不敬父母,臣不敬君,君臣、父子无有上下;二者,语言多乱误;三者,醉便两舌多口;四者,人有伏匿隐私之事,醉便道之;五者,醉便骂天尿社,不避忌讳;六者,便卧道中,不能复归,或亡所持什物;七者,醉便不能自正;八者,醉便低仰横行,或堕沟坑;九者,醉便躄顿,复起破伤面目;十者,所卖买谬误妄触觝;十一者,醉便失事,不忧治生;十二者,所有财物耗减;十三者,醉便不念妻子饥寒;十四者,醉便唤骂不避王法;十五者,醉便解衣脱褌袴,裸形而走;十六者,醉便妄入人家中,牵人妇女,语言干乱,其过无状;十七者,人过其傍,欲与共鬪;十八者,蹋地唤呼,惊动四隣;十九者,醉便妄杀虫豸;二十者,醉便挝捶舍中付物破碎之;二十一者,醉便家室视之如醉
囚,语言冲口而出;二十二者,朋党恶人;二十三者,踈远贤善;二十四者,醉卧觉时,身体如疾病;二十五者,醉便吐逆,如恶露出,妻子自憎其所状;二十六者,醉便意欲前荡,象狼无所避;二十七者,醉便不敬明经贤者,不敬道士,不敬沙门;二十八者,醉便婬妷,无所畏避;二十九者,醉便如狂人,人见之皆走;三十者,醉便如死人,无所复识知;三十一者,醉或得疱面,或得酒病,正萎黄熟;三十二者,天龙鬼神,皆以酒为恶;三十三者,亲厚知识日远之;三十四者,醉便蹲踞视长吏,或得鞭搒合两目;三十五者,万分之后,当入太山地狱,常销铜入口焦腹中过下去,如是求生难得、求死难得千万岁;三十六者,从地狱中来出,生为人常愚痴,无所识知。今见有愚痴、无所识知人,皆从故世宿命喜嗜酒所致。如是分明,亦可慎酒!酒有三十六失,人饮酒皆犯三十六失。”(《大
正藏》册17,页518,中24-下28)
第四节 受持佛戒之功德
第一目 外道戒与佛戒之不同
有的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归依三宝呢?世间的外道也有戒啊?”关于这个问题 佛陀在经典中也有开示,
《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 第22〉:
智者当观戒有二种:一者、世戒,二、第一义戒。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之……
佛陀说有智慧的人应当观察戒有两种:一种是世间法的戒,另一种是第一义法的戒。如果不是依三宝而受戒,那种戒叫作世间戒。例如藏密的三昧耶戒,要在双身法中享受淫乐;又譬如外道的泡水戒,认为泡水可以生天。佛陀说这样的戒不坚固,就像只有加水的颜料一样没有胶质,水分干了就会散失不能久住。所以 佛陀说,有智慧的人应当要先归依三宝,然后于三宝边受戒;可受终生的戒,如受持菩萨优婆塞五戒;或者受持一日一夜的戒,如八关斋戒。因为世间法的戒,无法破坏过往所造的种种恶业,但受持三归依后加上持守五戒或八关斋戒,就能毁坏过往所造的恶业。
《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 第22〉:
世戒亦有不杀不盗,义戒亦有不杀不盗至不饮酒,亦复如是。如是世戒,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果报不净,故不得名第一义戒,唯名世戒。是故我当受于义戒。
佛陀说外道的世间戒也有施设不杀、不盗;但外道们施设的世间戒有许多的不净: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果报不净,所以只能说是世间戒,不能说是第一义戒。
也就是说,外道受戒的根本目的是不清净的,是从自我今生或后世的世间利益来著眼,只是为了未来世的果报。因为根本不净所以也导致庄严不净,也就是说虽然表相上受持不杀戒,但内心却仍然想犯戒杀众生来吃,或是看到仇人时也想杀掉对方,无法生起慈悲心而真正舍弃瞋恨心与对众生的杀心,因此觉观不净,乃至念心不净;不像佛弟子有清净智慧,能把瞋恨给舍掉,心心念念在断我见、我执,都在修证解脱或佛菩提上用心。因此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七辑第31-32 页中说:
“果报不净”:外道受持的不杀人戒属于世间戒,他们的果报就是生到欲界天,因为他们受持不杀戒时仇恨心还在、瞋恨心还在,所以无办法修证禅定;只能因为身行不杀而生到欲界天去,但是贪著五欲的心还在,瞋恨心也仍在,所以果报只是欲界天的不清净境界。但佛弟子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结果就是断除我与我所的执著,乃至大乘菩提中证得法界的实相,没有我与我所而又不妨害我与我所同时存在,从心中彻底灭除了不净的心念,获得出世间的解脱及实相境界,不受染污,叫作果报清净。所以外道们的不杀戒乃至不邪淫戒,是根本就已经不净了,接著受已不净……乃至果报不净,所以他们不能称为第一义戒,只能称为世间戒,当然所得到的果报也就只有世间法上的可爱异熟果报而已,不能得到出世间法的果报,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应当要受第一义戒。
第二目 受三归依发成佛之大愿胜过阿罗汉
发菩提心功德无量!《优婆塞戒经》卷1〈解脱品第4〉中说:
【善男子!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为无上福田。如是菩萨出胜一切世间之事及诸众生。】
《瑜伽师地论》卷35 中云:
【若诸菩萨成就种姓,尚过一切声闻、独觉,何况其余一切有情,当知种姓无上最胜。】
其中还提到最初发菩提心的人,胜过一切声闻、独觉。2“最初发心”的定义,指的是无量世来第一次发成佛的大愿。这样第一次发此大愿,就胜过一切不敢发菩提心的大阿罗汉与辟支佛了。
注2《瑜伽师地论》卷35〈发心品 第2〉:“最初发心坚固菩萨,由初发心求菩提故所摄善法,比余一切所摄善法,有二种胜:一者、因胜,二者、果胜。谓诸菩萨所摄善法,皆是无上正等菩提能证因故;所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此果故。比余一切声闻、独觉所摄善法尚为殊胜,何况比余一切有情所摄善法!是故菩萨所摄善法,比余一切所摄善法,因果俱胜。最初发心坚固菩萨,略有二种发心胜利:一者、初发菩提心已,即是众生尊重福田,一切众生皆应供养,亦作一切众生父母。二者、初发菩提心已,即能摄受无恼害福。由此菩萨成就如是无恼害福,得倍轮王护所守护;由得如是护所护故,若寝、若寤、若迷、闷等,一切魍魉、药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娆害。”(《大正藏》册30,页482,上25-中10)
而 佛在经典上也说明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
《优婆塞戒经》卷1〈集会品 第1〉:
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遶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腻咤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第81-82 页中,平实导师开示提到:
佛又开示说:“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的福德。”“外道断欲”就是证得初禅的外道,他所得的福德胜过一切欲界众生的福德。证得初禅时,虽然他只是外道,但一切众生在欲界所修的全部福德合起来都不及他,因为他已经超过一切欲界众生了。
“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须陀洹人就是已证得声闻初果,胜过所有一切外道异见。为什么叫作异见?因为外道们的解脱道见解不同于声闻初果人嘛!但是一个声闻初果人所得福德,胜过所有外道得初禅乃至四禅八定具足的人;即使所有外道都证得四禅八定了,但他们的福德合起来仍然及不上一个初果人。所有的初果人合起来的福德不及一个二果人,所有二果人的福德合起来不及一个三果人,所有三果人的福德合起来也不及一个阿罗汉,所有阿罗汉的福德又不及一位辟支佛,所以辟支佛的福德最大。可是 佛陀话锋一转又说:如果有一个在家人发起菩提心,也就是发起四宏誓愿,并且确实去做而成为真正的菩萨了,这个在家人发起成佛度众之心,福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胜过一切的辟支佛果。
经中不是有个典故吗?徒弟背著行囊在阿罗汉后面走,他想著、想著就突然发起大心:“我要行菩萨道,我要救度一切众生!”这阿罗汉正好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他想:“我这徒弟竟然敢发大心,我这个师父却做不到,这个徒弟真的是菩萨。”就赶快把行囊拿过来自己背,不敢让菩萨徒弟背。可是这徒弟跟著大阿罗汉走著、走著,脚累了,心想:“走路就这么辛苦了,还要行菩萨道?那真的太苦了!我看还是修声闻解脱道就好了。”大阿罗汉马上就知道了,随即又把行囊还给徒弟背了。从这里就知道:发菩提心真的不容易啊!发菩提心的人,心中要有准备:有朝一日得要把所有的时间全部奉献给众生,不能为自己求一分一毫的世间利益。
所以若是您三归依后,而且真实发了菩提心要广度众生行菩萨道,那真是恭喜您了!尽管您还没证悟,但您发心的功德就已经胜过一切辟支佛、阿罗汉了。
第三目 持五戒未来可得解脱果
努力受持五戒不仅未来世可以保有人身,甚至未来也可以证得解脱果。
《优婆塞戒经》卷3〈受戒品 第14〉中提到:
【善男子!优婆塞戒不可思议,何以故?受是戒已,虽受五欲,而不能障须陀洹果至阿那含果。】
《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 第22〉中也说:
【如是五戒有五种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余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脱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当知是人得是五果。】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七辑第53-54 页中这样为我们解释:
五戒有五种果报︰第一是无作果;前面讲过无作戒,未来世没有受戒也照样可以不犯性罪,不堕恶道,这就是无作果。第二、报果,报果就是正报;持五戒者未来世一定可以保住人身,这就是报果;不持五戒而杀盗淫妄,一天到晚醉醺醺的,舍寿后就会堕落三恶道;但是受持五戒不犯,一定可以保住人身。第三是余果,余果是说,持五戒的人保住人身,未来世在人间不会有横逆之灾,这就是余报;日子可以过得很平安,心安理得。第四、作果,作果是说,持五戒以后,大家知道他是持五戒的人,不会害人;因为戒的行为,使身口意的清净造作,导致作果的成就。所以大众都会相信他,知道他不会骗人,因为他已经持五戒了,这就是作果,是由身口意行造作出来的果报。第五、未来世乃至这一世得解脱果;五戒若能好好的受持,就表示对于自我得失根本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众生有没有因为我持五戒而得到利益?这样无我无私的人,怎么可能不得到解脱果呢?因为我与我所都不存在了,心心念念想的都是众生,因为持五戒而施予众生无畏,因此有这五果。如果有人能具足受持五戒不犯,我们就知道他一定会快速的得到这五果。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张,善思,居士,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