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00期>

般若中观(连载2)----游正光老师(2)

[第100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3:3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注8:《中阿含经》卷 1〈七法品昼度树经第 2〉,《大正藏》册 1,页 422,中 25-26。】
【注9“诸行皆无常、诸法悉无我、寂静即涅槃,是名三法印。”《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 9,《大正藏》册 23,页 670,下 2-3。】
第三节 缘觉菩提
所谓缘觉菩提,是指缘觉行者专精思惟十因缘、十二因缘,了知自他有情的蕴处界虚妄,将自己的见惑、思惑断尽,于舍寿时如同声闻一样,愿意自我消失,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中显现身意。由于缘觉觉悟十因缘、十二因缘,证得蕴处界虚妄而入无余涅槃的菩提法,名为缘觉菩提;虽然名为缘觉,但仍出生于有佛世界,依佛所说 法教(十因缘、十二因缘)详细观察,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须陀洹,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本质仍然是声闻人——闻佛音声开示有涅槃本际而悟入缘觉菩提。此外,还有独觉出现于无佛世界,示现自己由十因缘观推知有本识,再由十二因缘观察蕴处界虚妄而悟道,成就辟支佛果,于舍寿后与声闻、缘觉一样,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名为独觉菩提,但仍是由于往世曾闻诸佛菩萨演说缘觉菩提的种子流注,才能在无佛之世自行悟得辟支佛果。至于独觉菩提的详细内容,将于第二章第五节中说明。
既然缘觉是觉悟十因缘、十二因缘而成就缘觉菩提,故有必要将十因缘、十二因缘加以说明。然而这一节仅先针对十因缘加以说明,用以证明缘觉如同声闻人一样,相信佛语开示,自己观察而推知识阴之外有另一个识存在,祂就是无余涅槃本际(有情之蕴处界及一切诸法都是从祂而来),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至于十二因缘,以及十二因缘与十因缘之间的关系,则留待第四章第二节中再详细说明。关于十因缘经文如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注10】
说明如下:尔时释迦世尊告诉诸位比丘:“我回忆过去未成佛之前,独自在一个安静、没有吵闹的地方,专心一意、没有旁骛地深入思惟法义:‘什么法有的缘故,使得老死跟著出现了?又是因为什么法的缘故,使得老死出生了?’就在当时正确思惟‘生’这个法的时候,有了如实、不间断的正见出现:‘因为“生”的关系,使得老死的现象出生了,因为“生”的缘故,老死就出现了。’接下来再一一详细观察与思惟:‘生’的原由是‘有’,‘有’的原由是‘取’,‘取’的原由是‘爱’,‘爱’的原由是‘受’,‘受’的原由是‘触’,‘触’的原由是‘六入处’,‘六入处’的原由是‘名色’。接著再思惟:‘什么法有的缘故,使得名与色出现了?又是因为什么法的缘故,使得名与色出生了?’正确而且不间断思惟的结果出现了:‘是因为有一个“识”【注11】存在,所以名与色就出现了;因为有这个“识”存在的缘故,才会有名与色出生及存在。’因为这样思惟的结果,到了这个‘识’就必须退回来,不能再往前推溯超过这个‘识’了。因为缘于这个‘识’,才会有‘名色’出现。缘于‘名色’,才会有‘六入处’出现。缘于‘六入处’,才会有识阴六识对六尘的‘触’。缘于六尘的‘触’,才会有三受或者五受的‘受’。缘于三受或五受的‘受’,才会有十八界的贪‘爱’。缘于十八界的贪‘爱’,才会有‘取’的出现。缘于‘取’,才会有后有的种子的‘有’。缘于后有的种子的‘有’,才会有未来世出生的‘生’。缘于出生的‘生’,才会有‘老病死’种种苦出现。就是这样子啊!纯粹的大苦就聚集起来了。”从 佛的开示可知:从十因缘的生与老、病、死的关联一一往前推溯,推究到这个“识”为止,便无法再往前追溯到任何一法的存在。是因为有这个“识”的缘故,才会有后来的名色出现,有了名色才有后来的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出现,所以缘觉不论是从还灭门往上推究,或者是从流转门往下推究,必须知道有一个“识”存在,才会有名色等法出现,因为有这个“识”存在,出生了名色等一切法,所以这个“识”是一切法的根本,名色等法才能出生;过此即无任何一法存在,所以 佛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注10《杂阿含经》卷 12,《大正藏》册 2,页 80,中 25-下 6。】
【注11这个识就是《阿含经》所说的入胎识、本际、如、我等法,祂是一切名色等法的根本,也是一切有情的真心,详细的内容,将于第四章说明。】
由于缘觉观察十因缘后,知道有一个出生名色等法的“识”:一者、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另一个自己所不知道的“识”存在,也就是无余涅槃本际,所以于舍寿时,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愿意自我消失、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仅剩下这个“识”存在,独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二者、缘觉的智慧比声闻来得深且广,因为缘觉自己观察蕴处界虚妄之外,还能推知有另一个“识”存在,知道这个“识”出生名色等法,所以祂是一切名色等法所依止处。声闻根本不需推知有这个“识”存在,更不知道这个“识”能出生名色等诸法,只是相信佛语开示,相信有这个能生名色的识存在,也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所以于舍寿时,于内、于外都无恐惧而入无余涅槃。但无佛之世自己悟得缘觉菩提的独觉,是自己可以推知实有此识的,佛世阿罗汉进修因缘法而成功的缘觉,闻法以后也有智慧从理上推知必须有此识,由此可知,缘觉和独觉的智慧比声闻来得深且广,这也是缘觉被称为中乘,声闻被称为小乘的原因之一。
由于缘觉观察十因缘所显示的自他有情的蕴处界虚妄而入无余涅槃,更知道有另一个能生名色等法的“识”存在,所以如同声闻一样,断了三缚结,成为初果须陀洹,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内无恐惧(知道无余涅槃还有一个“识”存在,所以不是断灭空),于外无恐惧(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于舍寿后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于三界中出现。虽然缘觉观察十因缘,知道无余涅槃中还有第八“识”在,可是祂在哪里?缘觉与声闻一样不知道。可以证明:缘觉与声闻人一样,都没有“实”证涅槃,也没有彻见涅槃寂静,不如菩萨们。至于缘觉为何如同声闻人一样没有“实”证涅槃、“实”见涅槃的详细原因,留待第三章第一节再详细加以说明。
第四节 佛菩提
所谓佛菩提,就是菩萨要成就佛道,必须经历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行过程,从十信位开始,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依序进修,最后才圆满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也就是菩萨从初发菩提心开始,一一经历菩萨五十阶位,成为十地满心法王子后,转入等觉位。于等觉位,道种智上已经没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学,成佛仅欠缺福德而已(也就是所应摄受的佛土尚未具足圆满),所以在整整一百劫中,必须专门修集福德,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于此百劫中,无一时非舍命时、无一处非舍身处,只要众生有所需求,内财外财统统布施出去。譬如众生需要眼睛,就将眼睛布施出去;众生需要手、足、性命、财宝、眷属等,就将手、足、性命、财宝、眷属等统统布施出去,一一满足众生所需。就这样整整一百劫修集福德圆满后,上升兜率陀天,成为妙觉菩萨。于因缘快成熟时,事先安排菩萨们下生人间,为众生建立与佛法有关的知见,并于众生因缘成熟时下生人间,于菩提树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观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具足,大圆镜智现前;于夜后分,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由此具足一切种智而得成佛;然后依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注12】,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像这样的菩萨,一一经历五十二阶位而成佛的菩提法,名为佛菩提。声闻、缘觉菩提都不修这样的法,不能使人成佛,不名佛菩提。但修行这样的佛菩提所经历的时间,需要三大无量数劫,不畏生死诸苦,精勤修学才能成就,不像二乘利根的人一世精进修行就可以入无余涅槃,这也是菩萨不可思议的地方。
然而,菩萨道的五十二阶位及其内容应该加以说明,以免学人不知佛菩提道修行次第与内涵,因而走上修行歧路,就会与佛道越走越远。首先谈十信位,所谓十信位,就是十种入佛法教以信为先的阶位,也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6所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注13】的阶位。从初信位的信心住开始,对佛开示有一个真心如来藏存在,相信祂是常住不坏的法所产生的信心,一直到十信位的愿心住,愿意摄心于大乘戒法中,不再依止二乘经、戒,愿意在十方国土往生,求证佛菩提为止。在十信位当中,有些众生相信造善、造恶会受种种可爱、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因而发起十善,厌恶生死轮回苦,求无上菩提,值遇诸佛亲承供养而修行,诸佛菩萨教令发菩提心,得以信心成就;或者不忍心看见众生受生死轮回苦,以大悲心的缘故发菩提心,欲救度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苦;或者因为正法将灭,以护法的缘故发菩提心,救护众生向正道等等。像这样想要满足十信位之信种性【注14】的学人,少者需要经历一个大劫,多者一万大劫【注15】, 才能圆满十信位而转入十住位的习种性【注16】中。由此可知:一者、欲成就十信位的菩萨真的不容易,要花很久的时间,少者一个大劫,多者一万个大劫,才能从十信位转入十住位的初住位中。二者、可以证明:要成为十信位满心菩萨很困难,在修行人中犹如金字塔中端一样,只有少数人才能成就;而凡夫众生,犹如金字塔底部一样,所以世俗众生终究是多数人,不是少数人,而且连二乘种姓都及不上,这也正是禅门证悟祖师所说:菩萨种性太尊贵生 17的道理。(待续)
【注12菩萨于十回向快满心前,所发十种大愿,名为十无尽愿。这十无尽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其详细内容,请恭阅《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34〈十地品第 26〉,即可了知。】
【注1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6〈贤首菩萨品第 8〉,《大正藏》册 9,页 433,上 26。】
【注14 属于十信位的菩萨,这个阶位以培植对佛开示产生信心为最主要的目标。】
【注15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当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习善根力故深信业果,行十善道,厌生死苦,求无上觉;值遇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修行诸行经十千劫,信乃成就。从是已后,或以诸佛菩萨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将欲坏灭以护法故而能发心;既发心已,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住佛种性胜因相应……”《大乘起信论》卷 2,《大正藏》册 32,页 588,下 29-页 589,上 7。】
【注16 习种性的内涵有二:一者、表示菩萨还有许多法要熏习、要亲证。二者、表示菩萨的习气仍然很重,有时也会随著众生在世间法起种种贪瞋痴行。】
【注17、《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17,《大正藏》册47,页793,中16。】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般若,中观,连载,----,正光,老师,苦集,圣谛,乃是,诸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