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成佛之道>五十二阶位>佛地(等觉妙觉)>

仰望佛陀

[佛地(等觉妙觉)]  发表时间: 2016-02-26 14:05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佛三身圆满
第二章  佛四智圆明
第三章  佛有十种功德名号
第五章  佛具七胜法
第六章  声闻、缘觉圣人和佛的差别
结语
 
前  言
学佛人经常听到“信佛”、“学佛”、“成佛”等词,那究竟什么是佛呢?这可能是每一个学佛人都想了解的问题!
简单的讲,佛就是究竟觉悟生命与宇宙真相的智者;佛在究竟觉悟生命与宇宙真相后,就以此究竟觉悟生命与宇宙真相的无上智慧救拔、教导一切有情众生也成为与佛相同的觉悟者。正如《大般涅槃经》卷18〈8 梵行品〉所说:“云何为佛?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亦如佛在《妙法莲华经》卷1〈2方便品〉中说:“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华严经》云:“诸佛境界不思议,一切众生莫能测”!佛不仅具足无上智慧,还具足无量福德、无量慈悲、无量相好庄严,佛之智慧、福德、慈悲、相好庄严绝非我等能测能度!本书微乎其微之介绍与佛的无上智慧、无量福德、无量慈悲、无量相好庄严相比,可谓“沧海一粟”也!本书介绍佛之目的,希冀能厘清学佛人对佛的一些误解,建立起对佛的基本认识,从而升起对佛之仰信,乃至精进“学佛”、渐次迈向佛地、最终和佛“无异”!
 
第一章  佛三身圆满
提到佛,有的学佛人会想到寺庙里供奉的,或木雕、或泥塑、或用金、银、铜等金属塑的佛像;有的学佛人会遥想到2500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有的学佛人会想到曾经拜佛或念佛时感应到的佛的形象…….。学佛人应知,寺庙里的佛像不是佛,制作佛像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学佛人或其他信众恭敬、供养、礼拜之用,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佛呢?要真正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白佛的三身(即应化身、报身、法身)的含义。
一、应化身
应化身包括应身和化身。
应身是应世间众生得度因缘成熟而示现在世间的佛,应身佛具有和世间众生相同之身心。一切示现于世间的佛,绝不是因为往世所造业果必须受报而出生在世间,而是因为其有大悲心,在往世曾发过救度世间众生解脱的大愿。2500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就是示现在人间的应身佛。当人间因缘成熟时,释迦牟尼佛降生到人间,方便示现八相成道,所谓八相:从兜率天宫下来,这是第一相;示现入母胎,选择一对身世清净的父母入胎,这是第二相;入胎之后,示现如同凡夫在母胎中安住,这是住胎,是第三相;然后示现出胎,意生身(注1)从右胁下出生,自行七步,指天指地,告一切人天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然后把往世的一切事情都忘掉、示同凡夫(这只有诸佛才做得到),而肉身示现跟众生一样从产门出胎,这是第四相;然后示现出家修行,是第五相;后来示现降魔和开悟,示现眼见佛性而成佛,这是第六相;接着示现为利乐众生而转法轮(注2),这是第七相;最后示现入灭,这是第八相。
化身是为度众生而在十方世界变化、示现的佛,只是影像,没有形体,或数分钟、或数小时、或数天而灭。例如,学佛人拜佛或念佛时感应到的佛就是化身佛。
二、报身
佛的报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注3)、八十种随形好(注4),每一随形好放八万四千种光,每一种光有八万四千种好,报身佛的身量非常广大,不是凡夫众生的心量可以测知,就象蚂蚁无法测知人的身量多大、我们体内的细菌无法知道人身多大一样。
现今仍在色究竟天宫(注5)说法的卢舍那佛就是报身佛,以七宝金刚为座、禅悦为食。人间如果有人已修入初地(注6)并且有意生身及轮宝的,都能随时到色究竟天宫面见卢舍那佛。
三、法身
佛的法身无色无相,不是物质,没有重量、方位、处所等,如毘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究竟何为法身呢?《佛说不增不减经》卷1说:“如来藏者即是法身。”佛之法身即无垢识。那什么是无垢识呢?无垢识是很多学佛人熟悉的《心经》中提到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如来藏(注7)在佛地的称谓。无垢识无色无相,所以佛的法身也无色无相,所以佛的法身不说法。
有的学佛人听到有人讲“真佛不说法、说法不真佛”时会抗议:“真佛不说法,那住世示现的都是假佛?那我们学佛做什么”?也有学佛人看见《金刚经》讲“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时也很困惑:“释迦牟尼佛不是在人间说法49年吗” ?其实,这类学佛人的抗议或困惑都来源于对佛的三身的误解。因为,若论实际,法身才是佛的真实身,离于一切“身、身施设、言语、文句、声音、形像、符号”,无可表示,唯一空性;无名可名,施设“佛”、“法身”以为其名。法身佛无色无相所以祂从不说法,而是经由报身为诸天说法,经由应身、化身为人间的人说法。
阅读到此,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上文提到了三尊佛,即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毗和卢遮那佛。其实,这三尊佛即是指同一尊佛,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依庄严报身卢舍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而为众生说法。
 
第二章  佛四智圆明
一、四智之内涵
佛有四智,即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什么是妙观察智呢?妙观察智以证知如来藏为因,生起观察法界实相心(即如来藏)的微妙般若智慧。妙观察智生起后,便能观察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以如来藏为本,而且能够现见如来藏的运作。因为不是未证知如来藏的凡夫和二乘学人所能观察的,所以称为“妙”观察!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2 报恩品〉中说:“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众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
什么是平等性智呢?所有证知如来藏的人,因为看见一切众生的本源(即如来藏)同是一种体性,无有高下差别,所以生平等性智。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2 报恩品〉中说:“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佗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名为平等性智。”
什么是成所作智呢?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2 报恩品〉中说:“转五种识得此智慧,能现一切种种化身,令诸众生成熟善业,以是因缘,名为成所作智。”佛地的“前五识”各自能够生起作用,与所有有缘众生感应而作诸利益众生的事情。
什么是大圆镜智呢?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2 报恩品〉中说:“转异熟识(编者按:八地以上菩萨、阿罗汉、辟支佛的如来藏名为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此智名为大圆镜智。”
二、四智之成就
此四智之成就被称作“转识成智”,但是“转识成智”不是将“识”转化、消除而变成“智慧”,而是消除识心对三界诸法的执藏及错误分别,成就真实智慧。识转化清净而生智慧,识是智慧的本体,智慧是清净识的作用,“作用”不能离开“识体”,所以佛在《大宝积经》卷120中说:“识智不相离,和合我常说”,上述四智不离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识、第八识),其中,妙观察智由意识成就,平等性智由第七识(即意根、末那识)成就,成所作智由佛地的前五识成就,大圆镜智由佛地的第八识(即无垢识)成就。
意识转生妙观察智、第七识转生平等性智有下品、中品、上品之分别,初次明心开悟而“转识成智”,是下品转;七地入八地时是中品转;修行直至三大祇劫满已,成最后身菩萨,坐菩提树下,在夜后分,以手按地而得明心时,意识和第七识才得转生上品妙观察智及上品平等性智,第八识顿现大圆镜智(改名无垢识或真如),旭日出前、目睹东方明星而眼见佛性时,前五识顿生成所作智,而名成佛。也就是说,成佛之前,前五识及第八识都未转生智慧,成佛时同时顿得成所作智及大圆镜智。因此,《八识规矩颂》云:“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有一个重要的知见必须建立,即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则要依证得法界体性智方能现起。如果不能证得法界体性智,就不能发起妙观察智,如果不能发起妙观察智,则不能发起平等性智,如果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的修证未圆满,则大圆镜智、成所作智也无法圆满。
什么是法界体性智呢?法是指三界中的一切法,界就是功能差别,所以法界的意思就是“一切法的功能差别与界限”。虽然一切法界都各自有其差别与界限,但都是从如来藏中出生,再依附于如来藏自体性的运作才能不生不灭,所以法界的体性就是如来藏的体性。当你证得如来藏,就知道一切法界的体性都是以如来藏为体。当你有了这个智慧,就是亲证法界体性智。证得如来藏以后,便能现观一切法界的根源在哪里,因为现观的缘故,所以出生妙观察智,由于这种妙观察智的现观,所以能亲见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而且一切众生的如来藏都具有同一平等体性,只是因悟与未悟而有差别,所以生平等性智。因为有妙观察与平等性二种智慧,才能渐修至究竟佛地而得顿生大圆镜智与成所作智。从此,四智圆满,就成为无上正等正觉。
 
第三章  佛有十种功德名号
《佛说十号经》卷1说,佛有十种功德名号,即“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果我们了解佛的十种功德名号的由来,就能大略了知佛的境界相了,就知道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辟支佛都无法测度佛,何况我等众生?因此对佛的殷重恭敬心就会油然升起。
一、佛为什么被称为无上尊(同“无上士”)呢?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3〈16 息恶品〉中说:“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至解脱地,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是故如来名无上尊”。也就是说,由于佛在因地时(即成佛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从最基本的不净观往上进修种种法门到最后成佛;从庄严地(即庄严佛菩提的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通达位、十地位)一直到究竟解脱的如来地(即成佛),在在处处所修诸法,都胜过声闻乘阿罗汉、缘觉乘辟支佛,所以佛就被称为无上尊。所以,阿罗汉和辟支佛都不能被称为佛,不能被称为无上尊。本书在后面会对阿罗汉、辟支佛为什么不能被称为佛的缘由进行具体阐述。
二、佛为什么被称为如来呢?
《优婆塞戒经》卷3〈16 息恶品〉云:“如来正觉发言无二,故名如来。如往先佛从庄严地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如来。”因为佛的解脱智慧和佛菩提智慧都是究竟而无人能加以质疑的,因此如来正觉开示时永远都不会自相冲突,因此佛被称为如来;又因为犹如过去诸佛都从庄严地出生,具足了庄严才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注八),所以佛被称为如来。
三、佛为什么被称为阿罗呵(也称阿罗汉,同“应供”)呢?
《优婆塞戒经》卷3〈16 息恶品〉云:“具足获得微妙正法,名阿罗呵。能受一切人天供养,名阿罗呵”。阿罗呵的意思就是应供:一切人、一切天都应当供养他们。二乘圣人成为阿罗呵而被称为人天应供,是因为他们能出三界生死(而凡人与诸天都未能出离三界生死)。佛具足获得微妙正法,远远超过诸阿罗呵的解脱证境,当然更应受一切人、一切天的供养,所以诸佛也被称为阿罗呵。
四、佛为什么叫作三藐三佛陀(同“正等觉”)呢?
《优婆塞戒经》卷3〈16 息恶品〉云:“觉了二谛:世谛、真谛,名三藐三佛陀。”也就是说,因为佛具足觉了世俗谛和真谛,所以称为三藐三佛陀(即无上正等正觉)。
世俗谛即世俗法的真谛。现观五阴的一一阴(即色阴、识阴、受阴、想阴、行阴)、十二处的一一处(即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一一界都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是世俗法中的究竟正理,所以称之为谛。这样现观而断我见(注九),乃至进而断我执(注十),都叫作世俗谛的亲证,这样修行才叫做修学世俗谛,这样亲证才叫做世俗谛的亲证。诸佛如实觉察、现观、究竟了知世俗谛,所以能教导阿罗汉们出三界生死。
真谛的意思是说:有一个法是正真无二的,正真无二的法就是一切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一定是常住而不可坏的。诸法的实相讲的就是如来藏,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还有其他种种名称)。如来藏是一切诸法的根本,是一切法的真相,是一切法的真际、实际、本际。触证到如来藏(指开悟、明心)时就是亲证真谛而入门了。诸佛对如来藏究竟了知,对如来藏中的一切种子已经具足现观、具足亲证,所以称之为具足真谛。佛具足了这二谛,所以称为三藐三佛陀。
本文标签:成佛之道(192)真相(9)觉悟(7)四智圆明(5) 本文关键字:觉悟,真相,四智圆明,成佛之道,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