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宗通与说通【共130集】>

46、受学大乘之因缘(二)、种子的意义、三种能变(一)

[宗通与说通【共130集】]  发表时间: 2015-04-11 12:5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由 正礼老师开示:受学大乘之因缘(二)、种子的意义、三种能变(一)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这一集我们要对“第四节、三乘无学都应该回向第一义谛”的修学做一个总结。
也就是说,为什么三乘的无学,不管是声闻阿罗汉或者是缘觉辟支佛,乃至大乘的通教菩萨,都应该要回向第一义谛的修学呢?那就是因为 佛陀的本怀,并不是要让二乘人入无余涅槃的。也就是 佛陀当时在宣说二乘的四圣谛还有十二因缘法,事实上目的是要让众生能够实证解脱,让众生对于 佛陀的教法能够生起信心,能够知道,“佛陀确实是真正的成佛,所以我应该接受 佛陀的所有的教法”。是因为这个目的,而建立了“声闻”跟“缘觉”。可是,虽然声闻、缘觉有能力入了无余涅槃,因为他是已经证得无学果,他可以入无余涅槃;可是入无余涅槃对于 佛陀所宣说的佛教这个成佛之道,并不是符合祂的本怀;因为 佛陀所建立的佛教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可是声闻、缘觉如果成就了无学果,入了无余涅槃,他成佛之道就中断了,就不是符合 佛陀原来宣说这些教法的本怀。
同样的,大乘的通教菩萨虽然他也是证得了无学果,他有能力入无余涅槃,可是他因为悲心的缘故而不入无余涅槃。可是如果他因为前面所说的不具足受学第一义谛的因缘,也就是他对于善知识的外相过于执着,他依人而不依法,他对于大乘菩萨的摧邪显正不能安忍,而不愿跟善知识结法缘,他也没办法迈向成佛之道。所以大乘的通教菩萨他也要思惟到这个道理:“为什么我老是只能修学到四圣谛、十二因缘?”应该要反省一下:“我对于 佛陀所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为什么我一直不能实证?我为什么一直不能实证十因缘里面‘名色缘识、识缘名色’里面的入胎识呢?我为什么修学四圣谛,我能够入无余涅槃,可是我对无余涅槃的本际是什么法,我不能了知呢?”
也就是说,三乘的无学都应该要思惟到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二乘人他所要入的无余涅槃的本际是如何呢?如果他不知道——他是一定不知道的,他应该反省到“为什么我不能知道”,而应该让自己回向于大乘。通教菩萨他应该要思惟到:“我为什么只有修学二乘法的因缘?那一定是因为我对于修学大乘法的因缘不具足,那什么是我的过失呢?”他就应该要反省到:“因为我对于大乘菩萨僧,他是不依于身相而依于证量的这个事实,没有正确地认知,所以产生了障碍,而这个障碍也会让自己永远不能成佛。”因为如果大乘的通教菩萨,他修学大乘第一义谛法的因缘永远不成熟,他就永远不能成佛;因为他永远被他错误的知见所障碍。所以通教菩萨有了悲心之后,应该要思惟如何能够具足修学大乘第一义谛法的因缘,那是他一定要重视的一个课题。只有当他把这个课题思惟清楚,有所突破的时候,能够亲近大善知识——大乘的胜义僧,他才真正能够在大乘法里面真正的迈向成佛之道。这样子他才能够在成佛的法道里面迅速地前进,否则就停滞不前,停滞不前那就违反了 佛陀教导一切众生能够成佛的本怀。所以第四节总结的意思就是如此。
接着我们来介绍“第五节、为已悟菩萨说应修一切种智”。也就是一个已经悟了第八识,乃至逐渐发起了别相智,等于说实证了第八识拥有了总相智之后,逐渐发起了别相智之后,事实上还应该要修学一切种智。所以一位宗通与说通两者具足的大善知识,他一定会为已经悟的菩萨来宣说:他应该继续修学一切种智。因为如果一个大善知识没有那个能力的话,那一定不是大善知识。可是如果一位已经实证,能够对于宗门通达,又能够对于教门通达的大善知识,当他带领了菩萨僧团,他一定能够为已悟的菩萨来指导他们:“你应该再往一切种智的方向来修学。这样的话才是对你有帮助的,这样你才能够继续的迈向成佛之道。”这个大善知识一定有这个悲心,也有这个能力来宣说一切种智的内容。
我们来看看  平实导师在这里面所说的道理,祂说:这一切种智事实上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所蕴藏的一切种子,而且了知第八识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就叫作一切种智。而成佛就是对于一切种智的内容完全了知,而这个了知是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知,这样才是真正的成佛。所以,不管是我们世间所修学的世俗法,不管是我们以前所修学的物理学、化学种种世间种种色法之法,或是心法,乃至心理学等等,祂都能够完全了知的;乃至这个世界如何创生、如何灭,所有的一切事情,佛陀都是了知的,这样才是说是了知了第八识如来藏的一切种智;如果对这些事情不能了知,那就不能称为一切种智。可是修学佛法不是从世间法里面下手,而是要从法界的根源,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的实证,从这里下手,从根源下手。从根源下手,对于枝微末节的现象界就能够逐渐地了知,这个才是真正的修学下手的次第跟下手之处。
一切种智里面所说的种子,说“第八识如来藏含藏一切种子”,那什么叫作种子呢?种子又名界,又名为功能差别。这怎么说呢?种子,譬如说一颗种子,它能够生长而最后成长为一棵大树或是一棵植物,它会有根,也会有茎,也会有树枝,也会有叶,也会有花,也会有果。一颗种子里面,原来是一小颗种子,可是为什么最后会有根、会有茎、会有花、会有果,那就是因为这个种子虽然是小小的一颗,可是在这小小的一颗里面,事实上它就有它的功能;而这个功能在发挥出来之后,就成为有根、有茎、有枝、有花、有果了。这个就是说,种子本身它就有这个界限。譬如,我们说根跟茎不同,就是因为它有界限;我们说茎跟花跟果有种种不同,所以我们可以个别来说它,就是因为它的功能不同,所以我们就区别了。因为区别就叫作界,所以根有根的界、茎有茎的界、叶子有叶的界、花有花的界、果有果的界,所以它们之间是有界限的,所以我们能够区别它。同时它也是功能差别。为什么要有根呢?就因为根有它在泥土里面吸收养分、水分的这种功能,茎有它传输养分的功能,叶有接受阳光、吐纳空气等等的功能,花它有吸引昆虫然后进行授粉等等的功能,最后果可以结成之后能够继续繁殖更多的同类的物种,所以它有种种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彼此不同,所以它就是功能差别。
以种子也叫作界,它也叫作功能差别。所以这几个名相它的意义是互相通的,我们也要从这个角度来了解,什么叫作一切种的智慧,叫作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所说的都是围绕着第八识如来藏的功能性而说的。因为蕴处界对于没有实证般若的众生来说,他认为蕴处界有功能,它有自性。可是从一个实证的菩萨的眼光来看,蕴处界它本身没什么功能,因为它的功能性都是由于如来藏提供种种的功能性,祂才令蕴处界能够继续运作;所以一切的功能差别事实上都是这第八识如来藏所蕴含的,才令一切世间的现象具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诸罗万象。
这第八识如来藏祂所含藏的一切种,祂的功能性有哪一些呢?事实上从《成唯识论》里面,事实上第八识中的一切种、一切功能、一切界,事实上粗分成三大类,这个三大类就叫作“初能变”,还有“第二能变”,还有“第三能变”。为什么要作这个分类呢?因为这个功能性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只有这样子才能够区别出来在法界里面祂运作的彼此之间相关的事情,而且这也显示出“八识论”的真正的本质。譬如说第一能变识,就是初能变,初能变说的就是第八识如来藏祂本身的一种能变性,祂的功能性;第二能变所说的就是第八识如来藏祂能够变现出意根的这种功能性;第三能变所说的就是第八识祂能够变生六识还有种种其他诸法的这种功能性。所以,一切诸法都是由如来藏的初能变、第二能变、第三能变种种互相的运作,所变现出来的过程跟结果。
所以要了知第八识如来藏的一切种的功能,就是要从这三种能变来加以了知、加以认识。如果没有实证,他就直接来阅读《成唯识论》,他一定不能正确了解什么是初能变、什么是第二能变、什么是第三能变。因为初能变所说的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心体的本身所独特具有的这种功能性。可是一切没有实证第八识,也就是他对于第二转法轮般若经的内容他不能了知的话,他就不能了知初能变性这个初能变的功能,到底所指为何;因为 佛陀在说初能变的时候,也是要说现象界里面的某些现象来说,这个是属于初能变识祂的功能。可是,也就是因为这样子,所以有一些没有实证第八识的一些声闻人或是佛门外道,就错以为“那 佛陀所说的第八识这个初能变,因为我没有证得,所以说那个部分可能是假施设,可能是后来的大乘菩萨自己所写的。”因为他认为那是部派佛教之后,乃至有的是站在“六识论的中观”的这种立场来否定,“这个初能变所说的阿赖耶识,祂的阿赖耶性也是会灭,既然阿赖耶识也会有灭的时候,那这个也是虚妄的。”他就误会了,唯识里面的第八识或是整个唯识所说的内容,统统叫作虚妄唯识。
可是事实上第八识阿赖耶识,祂的阿赖耶识灭,只是把阿赖耶识这个心体的某一个功能性——阿赖耶性把它灭除,可是这个心体并没有灭除。因为当第八识如来藏祂的阿赖耶性灭除,灭除完之后祂就转成叫作异熟识——改称异熟识,可是祂的心体依然不变。就像一个小孩子,当他还年纪很小,跑跑跳跳,可是粗重的没办法做,智力还没办法发展,那个时候我们说他叫作小孩;可是当他逐渐长成,成长为大人的时候,我们就不再称他小孩,我们说他是大人;可是这个小孩跟这大人,他是同一个体、同一个体性,是同一个人,我们不能说“他是小孩子,小孩子已经灭了,所以这个灭了就是没有了”。那这个灭了之后,后面的这个大人如何能够存在呢?所以,主张唯识的八识认为它是虚妄唯识,显然他是没有对唯识有正确的认识。
因为唯识所说,事实上它有所谓的“真实有”的部分,也就是说第八识如来藏祂的真实存在,依于祂的能变性变现出种种的三界万法,可是三界万法跟如来藏本身是不同的。因为如来藏祂有种种的功能性,能够变现出一切法,能够变现出众生的五根身还有器世界;可是众生的五根身跟器世间与如来藏本体它是不同的。所以众生的五根身跟器世间它是生灭不已,可是第八识的心体祂跟山河大地、跟众生的五根身,祂是和合运作的;所以祂并不归属于蕴处界,也不归属于器世间,也不归属于五根身,祂是另外独存的。所以声闻、缘觉他所入的无余涅槃,就依这个第八识、依于阿赖耶识的心体;也就是声闻缘觉他断我执之后,转成异熟识之后,他所入的无余涅槃,事实上就是异熟识;也就是阿赖耶识的心体,这个部分是永远不灭的,祂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唯识不是只有虚妄的部分,事实上它有“真实唯识门”的,不是只有“虚妄唯识门”。所以对于唯识、对于如来藏一切种的功能,要能够以这样的观点来观察,才能够符合实际。
这里就有说到初能变,这初能变说的就是阿赖耶识祂自身所含藏的“异熟果”的种子。异熟果就是我们众生在三界流转种种五阴的因果,所显现出来的五根身、器世间种种的内容,就叫作异熟果。而这异熟果是因为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里面,祂有有漏的法种跟无漏的法种。
那什么叫作有漏的法种,什么是无漏的法种呢?有漏,漏的意思是说,有一个器皿,如果它破掉了,那它不能把水装满;即使它不断的装东西进去,可是它都会漏失掉。譬如说福德、功德,如果他有烦恼,这个功德、福德就不断的漏失;就好比一个容器它破掉了,它里面所装的东西就一直不断地漏失。所以漏的意思就是烦恼,就是无明。所以因为有漏,这个漏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我们可以来观察:什么是有漏呢?有漏指的就是一些烦恼,譬如说贪的烦恼,所以有漏法种就是说如来藏有含藏着让众生产生贪的这种功能性,所以这个部分就叫有漏法种。另外还有一个部分是无漏的法种,也就是众生除了有贪爱一切法这种贪的功能性之外,事实上也有不贪的。譬如说世间人有贪于财物的人,那是因为如来藏有这个功能性,所以有这个有漏的法种;可是在众生中,也有不贪财的众生,有些人非常耿直,分文不取,这个就是祂的功能性。为什么祂能够有这个功能性,就是因为如来藏含藏有这样子的功能性,让他能够不贪。所以不贪就是所谓的无漏,因为他不会漏失他的法财,不会漏失他的福德,所以那就是无漏的部分。
那对于有漏跟无漏的法种部分,因为时间已到,所以我们就先介绍到这边。下一集我们再继续介绍后面的内容。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种子(23) 本文关键字:受学大乘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