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念佛法门【共82集】>

第72集 解脱正受(二) 正圜老师

[念佛法门【共82集】]  发表时间: 2015-04-10 10:20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
 
第72集 解脱正受(二) 正圜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们说到实证实相念佛的菩萨,可以获得许多的功德正受。今天我们就来接续上一集的内容,继续为大家说明其他的“解脱功德正受”。
接下来继续,第三个解脱功德正受,是说能够“消除慢心”。基本上一般人之所以会有慢心的产生,大部分都是从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来加以分别而产生。如果觉得自己在五阴诸法上面殊胜于别人,譬如说,“我比别人长得庄严”,“比别人年轻、健康”,或者“比别人有钱、有地位、有身分”等等,就会因此而产生慢心。但是菩萨在明心见性以后,则是会从真实心如来藏的立场,来看待一切的有情众生,就会观察到一切有情众生,其实也都具有本来圆满具足的真如佛性,一切有情众生的真如佛性都是平等平等。因此一切有情众生未来也都必定会成佛,所以自己就没有什么地方特别殊胜于别人!既然没什么殊胜于别人,也就没什么好起慢心的。菩萨们如果能够常常这样思维、这样观行,就能够渐渐地消除慢心作祟的习气,道业也能够因为慢心的消除而不断地往上提升。
各位菩萨,我们都知道,十方世界有无量无数的菩萨,都会听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修行可以很迅速的成就,因此也必定会有很多的菩萨风闻之后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只是因为隔阴之迷的关系,所以就暂时忘记了过去生的修证,今生如果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他又开始修行了,不需要几年的时间,很快的又可以重新悟入,乃至可以眼见佛性,甚至于可以过牢关、入初地等等。然而在这当中,也许会有一两位的菩萨,未来很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来教导我们,假使我们现在轻慢于他、看不起他,那未来我们该怎么办才好呢?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常常学习《法华经》里面的常不轻菩萨,能够常不轻慢一切的众生,对一切有情总是恭恭敬敬的,那么就一定可以迅速远离慢心的遮障,当然也就能够获得无边的法益了。
所谓“慢”,基本上都是不离五阴,不离分别心的作用,都是因为在五阴上产生种种的分别、比较,所以才会有慢心的产生。然而在真如佛性之中,却都没有分别心、也没有瞋心,没有慢心这一类的东西,所以当然也就无所谓“我比别人殊胜”,或者“我比别人厉害”可说了。明心见性以后的菩萨,他渐渐地就会知道:慢心的习气之所以会继续的存在,都是因为末那识我执的习气,在一时之间还改不过来,所以就产生了这种习惯性的作用。而如今我明心又见性了,就必须要从我执方面去下功夫,深入地去思维、去观察、去整理真如与我之间的关系,以及要如实地能够去体验真如的空性,深入地去体验“我”的虚幻。假使能够如实而且常常地去思维整理,那么这一种慢心的习气就能够渐渐地消除。慢心消除了以后,内心就可以得到宁静和祥和,因此也就可以得到解脱的功德受用。各位菩萨,以上所介绍的是解脱的第三个功德正受,意思是说可以消除慢心。
接下来我们继续要说明第四个解脱正受。第四个解脱正受是说,可以“舍弃瞋、恨、怨、恼之心”。各位菩萨,您知道什么叫做“瞋、恨、怨、恼”吗?其实我们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都在“瞋、恨、怨、恼”之中过生活,但是我们却对“瞋、恨、怨、恼”一无所知,乃至习以为常,没有办法去觉察它的过失。然而什么叫做“怨”呢?所谓怨,譬如我们如果受到别人的欺负,心里不高兴,快乐不起来,这就叫做“怨”。然后我们就会开始想办法要准备去报复。当我们设计完成,决定要去报复的时候,这就叫做“恼”。因为有“怨”和“恼”,就会生起瞋恨心来,心里总是常常这样想:“某某人,你给我记住!”因此心中总是愤恨不平。然而,这“怨、恼、瞋、恨”到底是从哪里来呢?事实上,这“怨、恼、瞋、恨”都是因为我们有“名”与“色”而来,也就是说,都是因为我们觉得五阴很真实而产生。认为有一个“我”真实的在被别人欺负,而产生了这些连续性的情绪反应,所以就有了“瞋、恨、怨、恼”的产生。
但是菩萨由于大乘见道的缘故,不仅明白了而且也亲眼看见了五阴的虚妄不实,所以就会开始渐渐转变原来执著和贪爱的习气,会慢慢地朝向“无瞋有悲”、“无爱有慈”的境界逐步迈进。譬如说,如果我们受到别人瞋恨辱骂等种种不合理的待遇的时候,心里面虽然还会生起一点小烦恼,但是却一定不会有要报复的这种念头出现----即使有的话,也会在一两分钟以后,最多不过一二十分钟以后,还是会打消那个要报复的念头。当然这种情况是指刚见道不久的菩萨,他们所会出现的状况。但是对于已经悟后起修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菩萨来说,那么就绝对不会有一丝一毫想要报复的念头出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功德出现呢?那是因为有道共戒和禅悦的缘故,所以才会有这种解脱的功德出现。已经证悟的菩萨心里总是这样想:“反正这一切都和真实心如来藏完全没有关系,这一些纷纷扰扰的事情也不过都是人生大梦中的小事一桩罢了,我又何必为这些小事而生气呢?有情众生因为不知道生命的实相,所以会有这些不好的贪瞋痴行为出现,这完全是正常的现象,众生本来就是这样啊!我又何必生气呢?”当菩萨能够这样如理作意、思维、观察以后,自然就能不再生气了,性障当然也能因此而渐渐消除。
各位菩萨,有许多人会把开悟这件事看得很玄,以为开悟以后就永远都不会生气了,其实不是这样子!明心开悟以后,三缚结才刚刚断除,但是无始劫累积下来的习气还是很深重,还得要靠悟后一步一步努力地去思维观行,这样才能渐渐地使这种深重的习气渐渐的可以断除。菩萨即使修到了二果,也仍然还有淡薄的贪瞋痴习气呢。即使成为阿罗汉了,也仍然还有瞋恚的习气还没有办法完全断尽。因此并不是说开悟了就能马上断尽瞋恚的习气,只是这一位菩萨很可能在发了脾气以后,一转身就没事,又照样可以嘻嘻哈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如果从真如的立场来看,人生不过就是在演一场戏而已,一切无非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只有这个真实心如来藏,祂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真实。所以开悟以后不但可以生气,而且还可以比别人气得更厉害,但是各位菩萨,请您一定要记得喔:一转身就要马上把它丢掉。
您听到这里千万不要误会,这意思并不是要叫大家常常生气,而是说“偶尔”。意思是说假使我们必须用生气才能解决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就用生气来解决问题吧。这样的生气是例外,大家可不要误会,以为我们是在鼓励菩萨要常常生气呢。请您一定要记得,常常生气的人相貌会变得丑陋,自己的身心也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乃至导致百病丛生呢,众生更是不敢也不愿意亲近爱生气的菩萨。所以实际上,爱生气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不管是对自己或者对他人都没有利益。相信有智慧的您,一定可以了解这其中的道理。
基本上,我们说瞋心应该要尽量的断除掉。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犯瞋是很大的忌讳。菩萨犯了瞋恚,就会断了跟众生的法缘。而菩萨发愿生生世世常住世间,自利利他永无穷尽。如果常常起瞋恨怨恼之心,就会和菩萨“慈悲喜舍”的精神互相违背,当然也就没有办法来摄受众生,也就没有办法迅速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了。然而这种瞋恨怨恼的情形,会在菩萨漫长的悟后起修过程当中渐渐地消除,乃至可以完全舍离瞋恨怨恼之心,而得到身心明净的解脱功德受用。各位菩萨,以上所介绍的是第四个解脱功德正受。
第五个解脱功德正受是说,少数人会有“贪瞋转盛”的现象出现。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说有些人刚见道的时候,他会说:“贪欲是道,瞋恚也是道啊,所以在贪欲之中既然都是道,那不贪白不贪、不乐白不乐了。”因此有好吃的就吃,有好看的就看,男女欲也是一样,完全是随性而为。各位菩萨,您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想要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呢?他是不是悟错了呢?”那倒不是。那是因为在这些事情当中,这位已经证道的菩萨,他在贪瞋之中也同时看到了真如佛性的运用自如,而且不受贪瞋所染污,所以才会说“贪欲也是道、瞋恚也是道”。在他认为,反正在贪爱六尘的境界的时候,也不会影响真如佛性的运作啊。所以在刚见道的初期,可能会有这种贪瞋转盛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在少数人身上曾经发生过,在经典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但是这种贪瞋转盛的现象跟一般贪瞋转为淡薄不一样,这都是因为彼此知见不同所导致,但是都没有错。譬如有人明心又见性以后,他就可以随意地发脾气、随意地喜乐、随意地赞叹,一切都是任性而为,但是都不会触犯道共戒。譬如,有的时候他的想法很奇怪,比如说有人打死了一只蟑螂,或者打死了一只蚂蚁,他却说:“你认为有人打死它,我却认为它根本没有被打死啊。”然而,他这样说有没有错呢?实际上他这样说也没有错。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一般人看到的是蟑螂、蚂蚁的五阴有生有死,而他则是站在真如佛性的立场,来看那只蟑螂和蚂蚁。他观察到那只蟑螂和蚂蚁的真如并没有死啊,这个五阴虽然死了,但是换了一个新的五阴,还是继续照样的在世间生活,哪里有死呢?所以有的时候,他的观念和想法对一般人而言的确是有些奇怪。但是如果你跟他说:“那你去打死那只蟑螂和蚂蚁好了。”他说:“我又何必呢?我打死它,它也没有死,我又何必去打死它呢?”
各位菩萨,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很奇怪呢?显然这样的想法和我们一般世俗观念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他从明心见性的立场,而产生了这样的见地,因此才能不被世俗的观念所系缚,而得到解脱的功德受用。虽然是这样子,但是在悟后的保任和修道过程当中,他会一步一步去思维、去观察:要实证涅槃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呢?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趣向涅槃解脱呢?他渐渐就会知道,必须要不断地增强定力,才能迈向实证究竟涅槃的境界。他也会发现假使我们要增强定力,就必须要把烦恼除掉才行。而贪欲、瞋恚和愚痴都是非常深重的烦恼,如果我们烦恼不除,定力又怎么能够增上呢?因此只要把烦恼消除了,定力自然就会渐渐地增上。
各位菩萨,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两种不同的菩萨,到最后都必定会将贪瞋痴转为淡薄,但是在贪瞋痴转为淡薄之前的那一段修行过程里面,虽然会有彼此起伏差别的不同,但是不管怎么样,到最后贪瞋痴一定都会很淡薄,而得到解脱的功德正受。
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第六个解脱功德正受。第六个解脱正受是说,他“能够如实了知自己的解脱境界”。当菩萨在亲见自性弥陀以后,他就能够渐渐地深入教门,并且从经典所说的各种层面去深入地了解,同时也会用自己所亲证的现量来加以印证。就会知道如果自己要往生净土的话,一定可以上品上生。也可以知道自己现在的解脱境界究竟是在哪一个层次。更进一步他也会知道,自己只要依照世尊所开示的法道,按部就班地循序进修,将来必定可以得到究竟解脱的果报。因此就能够安心而自在的在世间,和有情众生同事、利行,能够不离生死而自度度他,直到究竟成佛。以上所介绍的是第六个解脱功德正受。
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第七个解脱功德正受,是说这位菩萨他“确实可以了解功德与福德的分际和差别”。我们在佛教道场当中常常会听到有很多人会说:“某某师兄,某某师姊,您真是功德无量啊!”用这样的话来赞叹别人的发心。譬如,有人捐了一大笔钱财来盖寺庙、或者来救济贫困,我们就会说:“某某师兄、某某师姊,您真发心啊!真是功德无量啊!”然后这位捐款的人,他就会在心里面沾沾自喜地说:“哇!我捐了一大笔钱,有大功德啊!真是欢喜!”他心里面虽然这样想,但是嘴巴却客气地说:“哪里哪里,这是小意思啦!不算什么啦!”心里面其实非常的高兴,因为布施了这一大笔钱,未来生一定有大福报,有大功德了。各位菩萨,我们应该要知道,像这样大笔钱财的布施所得的果报就叫做“福德”,而不是叫做“功德”。
为什么我们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功德”不是虚幻的东西,而是自己能够获得真实的受用,才能叫做“功德”。那什么叫做“功德”呢?譬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各种解脱正受,叫做“功德”。因此,断三缚结叫做“功德”;薄贪瞋痴叫做“功德”;断五下分结、断五上分结叫做“功德”。譬如说,我们的心能够安定,能够自在叫做“功德”。当逆境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心不会被烦恼所系缚,心能够解脱自在,可以离开一般人因为贪瞋痴而产生的痛苦,能够继续平静安详地过生活,这都叫做“功德”。因此功德是我们可以亲自获得受用的,不是虚幻而期待于来生的。
各位菩萨,在我们说过“功德”的意涵以后,那什么叫做“福德”呢?所谓“福德”则是指五阴所受的依报或正报,叫做“福德”。譬如,乐于布施行善的人,来生可以生到欲界天,享欲界天的天福,这叫做“福德”。布施的人来生可以获得布施的果报。譬如说富有资财、眷属和乐、烦恼转轻等等,都叫做“福德”。
所以简单的说,“功德”是指可以出离三界,也就是解脱方面的受用。而“福德”则是我们五阴身所受的正报或依报。
各位菩萨,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只能说到这里。下一次再继续为大家说明其他的“解脱功德正受”以及第九章“后续的修行”。谢谢您!
阿弥陀佛!
 

 

本文标签:解脱正受(1) 本文关键字:解脱正受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