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佛法基础>佛学探源>文献学>

绪论--《阿含经》十四难有记无记之再议一(2)

[文献学]  发表时间: 2015-07-02 10:28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台湾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佛陀建立实践解脱的知识体系,并不须要对弟子阐述「十四无记」的问题:
从探究苦之生起到苦之止息的解脱实践立场而言,可以了解佛陀为何认为无须对弟子们阐述「十四无记」的问题,因为只要修学缘起法则所建立的四圣谛,就可以达到解脱的目的。12
从上述不同学者的不同意见,十四难到底是有记、无记?是曾经深入讨论、还是一向存而不论?有记与无记的意涵如何?佛教讨论的许多命题,为何特别举出十四难?十四难在佛教义理探讨上的意义为何?目前学术界似乎尚未有定论,而且对十四难已经有许多学者表达其看法,显然佛学学术界并不是不研究此议题;甚至本文认为学者可以自行选择研究题目是学术自由的重要意义之一,不应以「世尊对『有自性的存有』是存而不论」等等未有定论的主张,错误地当作学术界的共识而作为审查论文的标准,或者以任何理由限制学者的选题自由。由此可见中华佛研所主张「佛学界对于十四难是有共识」,已经明显违反历史文献上所记录的事实。
中华佛研所偏爱于文献学的对读方法固然也是学术研究的自由,但是对于文献的考察与采用,却明显地有所偏颇;对于学术界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许多重要文献中的意见完全漠视,似乎只采纳某一家的观点,违反文献证据等效的原则。这是采用文献来评审论文,却严重违反文献证据等效原则的错误示范。本文检视现今学术界对于十四难的意见仍然是分歧的事实,而中华佛研所却错误地主张学术界对于十四难「有自性的存有是存而不论」,误认为是有定论以及具有共识的,因此引起作者研究的动机。
本文以《阿含经》作为研究范围,这是因为赞同与尊重学术界普遍认知到南、北传的文本在诠释学方面的一致性,不应旷日废时而浪费篇幅于无谓的对读方法上。但是,对于偏爱文献学对读方法的学者,可以依据本文所引用经文所标示相对应的南传经典,循线进行查阅而完成对读,必然可以获得与本文相同的结论。
1 请参考本期学报,页139-144,〈作者回应书〉之举例与说明。
2 初期佛教在学术上有不同的定义,本文中初期佛教指称佛陀住世前后三转法轮的所有教法,因为佛陀及嫡传圣弟子亲自教导的缘故,没有任何的邪见可以渗入佛教,故以初期佛教指称之。
3 见本学报,页145-168,〈作者回应书(二)〉第12项所引用之中华佛学研究所的审查意见。
4《大正藏》25册,页75,上13-21。
5 《大正藏》册29,页103,上21-下19。
6 十四难不属无记根所含摄,并非本文所探讨。
7 四种记别有不同的名称,但意义相通。《大正藏》册1,《长阿含经》卷8,页51,上29-下2。「复有四法,谓:四记论、决定记论、分别记论、诘问记论、止住记论。」《大正藏》册1,《大集法门经》卷1,页230,下4-5。「复次四记,是佛所说,谓:一向记、分别记、返问记、默然记。」
8 高楠顺次郎著,包世中译,《佛教哲学精义》,世桦印刷出版(台北),页45。
9 平川彰著,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商周出版(台北),2004年12月,页412。
10 关于二律背反中「有限与无限」的迷失,请参考本学报〈《阿含经》对存有之定义〉,蔡礼政,页23-48。
11 释昭慧,《佛教伦理学》,法界出版(台北),2004年9月,页44。
12《佛教图书馆馆讯》第三十一期,2002年9月。
本文标签:正觉同修会(49)无记(2)有记(1) 本文关键字:有记,无记,正觉同修会,事实,真相,为了,探求,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