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68期>

广论之平议

[第068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2:2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
正雄居士
(连载二十六)
四、名色支:十二因缘法中,识缘名色者,宗喀巴在《广论》182页说:【名色中名者,谓受想行识非色四蕴。色者若生无色,唯有色种而无实色;除此余位羯罗蓝等色,如应当知。】日常法师解释说:“名色支,前面那个色,因位识经爱取的滋润后会感果,变成果位识,那就是前面的结生相续。结生相续时,即不单单是识了,所以在母胎中有二样东西,一是色法,一是心法。那么色法是可以看得见的,有出有对;心法是看不见,也没形状,所以只能用‘名’字表达;所以称它为名、色。这里头包含了受、想、行和识,就是心、心所。如果生在色界、欲界是有色的,如生在无色界没有实在的色,只有色的色种;名色刚开始时的羯罗蓝位,实际上名色另外一点,即是我们本体。在我们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意共六根,整体来说叫它为名色,分别来说即是六根或叫六处。”(《广论》录音带第65卷)
但是《缘起经》卷一说:
识缘名色者:云何为名?谓四无色蕴,一者受蕴,二者想蕴,三者行蕴,四者识蕴。云何为色?谓诸所有色,一切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此色前“名”总略为一,合名名色,是谓名色。
可见《广论》是抄录《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所引的《缘起经》,从文字表面上来看,宗喀巴不敢加油添醋解释名色;可是经过日常法师的详加解释就走样了,露出六识论本质的邪见马脚。宗喀巴是宗本于声闻部派佛教凡夫的六识论者,日常法师以《广论》作为教材,当然堕处也是与宗喀巴一样。实际上,结生相续者是意根与阿赖耶识舍中阴身而入住母胎,成羯罗蓝位,故称结生相续;而日常法师却说:“因位识经爱取的滋润变成果位识而有色,所以结生相续不单单是识,还有色。”这里看得出日常法师对识与色的认知是模糊的,因位识经爱取变成果位识而有色,色法是怎么来的?日常法师实在不知,因为他以为这个从因位到果位的识都是意识,认为意识可以前后世相续不断,这是有种种重大过失的,前已辨正许多。
然而藏传佛教宗喀巴等人处处破绽实在不胜枚举,故拟再从其他层面说明之,以利大众远离藏传佛教的凡夫六识论邪见。一般人的意识若能前后世相续,则是同一心,应无胎昧,一切凡圣必皆已离隔阴之迷,则一切人亦应皆能忆起往世之事,但现法中绝无可能。况且说入胎住胎之识若是意识的话,那么胎儿于住胎约六个月之后,当五色根成熟时,将会有依此世五色根而出生的一个全新意识出生,此时胎儿之全新意识将会与前世意识并存,则出生后人人都将有两个意识存在;两个意识同在一个色身中,这是何等状况呢?宗喀巴及日常法师还没有想到已经出现这个问题;而且在人间也现见此乃不可能之事,所以说意识能前后世相续,这是毫无道理的。
日常法师说在母胎中有二样东西,一是色法、一是心法,又说色法是看得见的,这也不见得。依《百法明门论》说色法有十一种,六根中除意根为无色根外,其余五色根加上六尘等共十一种为色法(法尘依五尘而有,亦属于色法,名为法处所摄色),此十一种色法是由八识心王及五十一心所法所显现出来的影像。五根当中可分为扶尘根与胜义根两种,以眼根来说,眼的扶尘根乃是眼窝中之眼球及其所属的视觉神经,眼的胜义根则是大脑中掌管视觉部分的头脑局部。古时科技不发达,因此说胜义根乃是净色根,是无见有对;但是透过现代科技医学的解剖技术,以虚妄的肉眼说可以看得见扶尘根及胜义根,古时则只有五根的扶尘根才说看得见。至于五根的胜义根,虽属色法,但是,在古时候以虚妄的肉眼还是看不见的。所以日常法师说色法是看得见,是指看见五扶尘根,显然日常法师是不懂余六色法的(五胜义根及六尘)。
又日常师父说名色是我们的本体,这点也大有问题,再次显示日常法师的底细与宗喀巴一样都是凡夫位的六识论者。唯有常住法才可说是诸法的本体,永无生灭,才得名为本体;名色者既是五蕴身心,属于因缘所生法,是依于本体入胎识如来藏藉种种缘才能出生的法,都是无常变易之法,终归坏灭,怎能说是本体呢?本体永远只有一个,就是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才能出生生灭的名色五阴。
日常法师又说:【在我们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意共六根,整体来说叫它为名色,分别来说即是六根或叫六处。】日常法师对名色之意涵真是混淆不清的,真是自打嘴巴,前自说名是心法,色是色法,而六根不具足名的全部,也不具足色法全部,怎能说六根就是名色呢?因为六根合起来并不是名色全部,所以不该如此说。六根中既有名所摄法,也有色所摄法,故不等于名色的全部;应该把名与色的全部内容分说清楚,学法者才能真的了解名与色。六根之中之五色根为色,意根是心法非色;意根虽为心却不能含摄名之全部,唯在受精卵位时之名─只有意根一法。名是函盖七识心的,也函盖七识心的心所法,如受、想等以及身口意行,色则是函盖五色根与六尘的;所以《缘起经》所说,名谓受、想、行、识四蕴,都是心与心所法以及心所显之行蕴,无形无色,必须以名来建立,方能显说,故立为名;加上四大所造之五色根及六尘等色法,才能合称名色,这才是正说。
再说名色之根源,也是齐阿赖耶识而还,佛在四阿含中处处隐说有阿赖耶识,如《长阿含经》卷10说:
“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
“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
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
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
老病死忧悲苦恼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识不?”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此段经中
佛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经文,其中前句“识缘名色”之识,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必须依于名色才有各种三界中的自性功能之显现;后句“名色缘识”之识,也是指阿赖耶识,名色必须有阿赖耶识的执持,名色才能出生与存在。因此,此处所说的识是阿赖耶识,与前说十二因缘法中的“行缘识,识缘名色”的识是指前六识,有所不同,因一是十因缘流转门,一是十二因缘还灭门的缘故;因缘法中说“识”的定义是不同的,当说到十因缘“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时,此“识”是指入胎识;说十二因缘时之“行缘识,识缘名色”之“识”是指六识身。因此若不能分辨因缘法,则易将名色之根源视之为识阴,以为识阴可出生名色,则名色含摄于识阴之内,此乃颠倒说!
再说名色缘六处者,《缘起经》卷1说:【云何六处?谓六内处:一、眼内处,二、耳内处,三、鼻内处,四、舌内处,五、身内处,六、意内处,是谓六处。】六处者即是十二处中之六根处,六根有能照射六尘的功能,而能让阿赖耶识根据六根所照,变现成内相分给六识去了别,名为六入。因此说眼根等色法,是属于色蕴的内处色法。前说名色缘六处者,不论卵胎湿化,六处生成必依于阿赖耶识之造色功能而有;因此六处之生起与成长,也是齐阿赖耶识而还,无过于彼。若否定了七、八识,如同宗喀巴与日常法师所说由意识入住母胎者,则造色功能应由意识觉知心来执行,色尘等六尘也将必须由意识来变生;但宗喀巴及日常法师显然做不到,一切有情的意识也都做不到;所以中观应成派不许有阿赖耶识,是有无量过失的。
六、触支:《广论》182页说:【触者,谓由根境识三和合,取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说六处缘者,亦表境识。】日常法师解释说:“触是什么?根境,就是说六根,也就是六处;六根缘境,六识生起来;或六识托著那个六根,会缘境。譬如说身体就是我们的身根,只要依这个根,一定会对这个境;而且那时候,总有它所缘的境;三个东西,和合就生起触;这个有三种:欢喜、不欢喜或说不上来的。所以由于六处的因缘,然后自然而然而有触,实际上六处缘是表境识,对境界的认识作用。”(《广论》录音带第65卷)
日常法师说法含含糊糊,一位大师级的师父对佛学知见竟如此浅薄,真是佛教界之悲哀。《广论》此处虽抄袭菩萨的论著而说,但是有关“根触尘而生识、三和合”的道理,宗喀巴想必也不了解;因为他已否定七、八识故,不知有内、外相分故,不知扶尘根与胜义根内、外六处故,不知内、外六处必然会产生内、外六入故,不知意根心行故,不知意识在睡眠等五位会断灭故;号称为“至尊”的宗喀巴已是如此,日常法师更不用谈了。根、尘(境)、识三者,是学佛人最基本的知见;如果学人不具此知见,无论你戒行多高,福德多足,定力多好,都仍是佛法门外汉。有关根、尘、识三和合,本书已曾不厌其烦的一再重复叙述,目的也是为了让学人能证得初果,进而在大乘法中开悟破参,般若慧因而开展,但因篇幅关系,不再重复叙述。
十二有支之触,并非如《广论》说,胎儿出胎后才正式有触觉;而且十二有支中的触,是指触心所,不是触觉的触;由于这个触心所的出现,才会有接下来的三种苦乐舍受。《大宝积经》卷55说:
二十七七日,处母胎时,复感业风,名为曲药。由此风力,令其身相渐得成就。……阿难!如是之身,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脇而坐,两手掩面向脊而住;若是女者,蹲居左脇,两手掩面背脊而住。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内热煎煮,五处系缚如在革囊。其母多食或复少食、甘食澁食、乾食腻食、辛醎苦醋冷热之食,或复婬欲,急行跳踯,久卧久坐,皆受苦恼。是故当知,处母胎时,有如是等众苦逼迫,我今略说。人中尚尔,何况地狱,难可为喻;谁有智者,于生死海,当乐此身?
胎儿约六个多月时,身相渐得成就,由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内相分触尘及法尘,再由身根触触尘,意根触法尘,而生身识与意识,此时胎儿才开始觉知蹲在母胎中之众苦逼迫。
经中又说:【三十七七日,处母胎时,便起五种不颠倒想。何者为五?一不净想,二臭秽想,三囹圄想,四黑闇想,五厌恶想。其子处胎,生如是等厌离之心。】胎儿在母胎中第三十七周,此时意识思惟已略微成熟了,才有五种厌离母胎之想。到了第三十八周,阿赖耶识会调整胎儿色身,准备出胎,《大宝积经》卷55说:【三十八七日,处母胎时,复感业风,名曰拘缘。由此风力,即便回转;复有一风,名为趣下,能令其身头向于下,长伸两臂,渐欲出生。】在胎儿住胎后期,胎中六根之胜义根及所生六识所触的境界,并不是母胎中的五尘,而是由阿赖耶识藉母胎中的六尘所变现的内相分六尘;出胎后直到老死,也是一样,从未接触外境;众生不知此理,都以为所见所闻所尝所嗅所触真实,误以为所触都是外六尘,这叫愚痴颠倒。
由前说可知,六根六尘等十二处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并不是意识所能变现的。所谓六处缘触者,也是依阿赖耶识而有,离阿赖耶识则根触尘生识的六入法,即不能成立,因此触支也是齐阿赖耶识而还,不能过彼。(待续)
[1]大种性自性乃第八识如来藏的“七种性自性”之一,详细内涵请参考 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正智出版社。
[2] 即六入处。包括意入,也就是意根的涉入。意根为心法,又名末那识或第七识。
[3] 若意识觉知心可以持命根,则所有凡夫都将不会死亡,因为凡夫的意识执著生命,不论如何年老都不愿意舍弃命根而想
要继续生存。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论之,平议,宗喀,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正雄,居士,连载,二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