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46期>

般若中观(连载48)----游正光老师

[第146期]  发表时间: 2021-05-27 15:4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七节 喇嘛教自续派中观用意识心来取代佛所说的真心如来藏

  上一节谈到喇嘛教应成派中观的说法,乃是将佛所说的第八识真心否定后,再反执意识心为真实我,因而堕入佛所说断见与常见二边中。这一节将谈喇嘛教另一派:自续派中观(红白花三教皆属之)的说法。譬如红教(宁玛派)莲花生主张:

  现在为你开示本觉。要点有三: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当下心境,不修整造作。如此的觉照,实在平凡无奇,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若仅仅纯粹的观察,唯见明空之境,并无任何观者存在,当下只是纯粹的觉照而已。

  又譬如红教索甲仁波切在他的书上公开主张:

  大圆满禅修的要点,可以归纳成四点:在过去的念头已灭,未来的念头尚未生起时,中间是否有当下的意识,清新的、原始的、即使是毫发般的概念也改变不了的,一种光明而纯真的觉察?是的,那就是本觉。

  又譬如白教(噶举派)密勒日巴(或称为米勒日巴)主张:

  瑜伽行者我密勒,勤观自心生觉证,通达外显诸障碍,皆是无生之游戏;内观明朗自心时,澈见心性本无根!此乃上师加持力,传承师恩之所赐。3

  又譬如花教(萨迦派)八思巴主张:

  唯有觉知明照而无妄想,或缘如于中目而明照者,则无明遣,谓曰:法相厥明,照分寂然而住,则自远离执我我所遍计之意,即是法性。4

  他们的主张都是将明空之离念灵知心、断际灵知心等当作是真心;他们的说法到底正不正确,将是本节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

  前几节已经讨论到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一切万法的根本,祂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不于六尘起贪厌取舍等心行就是祂的清净性;今再举二部经文来证明祂不分别六尘、不忆念诸法。佛在《大宝积经》卷77曾开示:

  复次,富楼那!菩萨善知五阴、善知十二入、善知十八界、善知十二因缘。善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故,则能成就无依止智。得无依止智故,则于一切法不念、不分别。以不念、不分别为众生说法,破一切见,令拔身见。5

  富楼那!菩萨善于了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等法之所从来的根源。善于了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等法的根源就是本来自在的如来藏,便能够成就无所依止的智慧。菩萨证得无所依止的智慧后,知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都是从不忆念、不分别诸法的真心第八识如来藏出生,并且转依于这个于一切法不忆念也不分别的如来藏而住。菩萨证知真心不忆念、不分别诸法的缘故,得以生起胜妙智慧来为众生说法,破除众生的种种邪见,令众生得以拔除身见而证菩提果。从佛的开示可知:这个真心如来藏从本以来不忆念诸法,也不分别诸法,菩萨亲证此无依止心而发起般若智慧后,以此见地的智慧来破除众生种种邪见,令众生拔除我见、身见,乃至进而教导众生亲证这从本以来就无分别的如来藏。由此可知:佛所说的真心,是不忆念、不分别诸法的心,因为祂从本以来离见闻觉知、离觉观故。

  又佛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9中的开示,也如同前面《大宝积经》的开示一样,宣说真心从本以来离见闻觉知,不忆念、不分别诸法:

  慈氏!当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无染无著,离诸分别,平等清净,一相一味,不与如是差别等法而为相应。6

  慈氏菩萨!你应当知道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没有任何染污也没有任何执著的,祂恒离六尘种种分别,每一位众生的真心都是唯我独尊,平等平等,没有任何高下可言;祂不分别六尘,永远是真实而如如,所以自性清净。祂从本以来离诸分别、一相无相,自性清净、平等一味,这就是祂的一相一味,而不与种种差别法相应。从佛的开示可知:这个真心如来藏从本以来只有一味相,那就是真如相,祂恒离六尘见闻觉知,也不忆念、不分别六尘诸法,这样平等清净的体性就是真心如来藏的真实体性。

  从《大宝积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的开示可知:这个真心第八识离六尘见闻觉知,不忆念也不分别诸法,所以说真心离能所、离觉观。因此,过三恶道菩萨在《大方等大集经》卷11开示:亲证这个离六尘见闻觉知、离觉观而本性清净的真心,名为如法住。7接下来就以此标准来简择前述四位喇嘛教自续派中观行者的说法是否正确。

  一、莲花生说:

  现在为你开示本觉。要点有三: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当下心境,不修整造作。如此的觉照,实在平凡无奇,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若仅仅纯粹的观察,唯见明空之境,并无任何观者存在,当下只是纯粹的觉照而已。

  简单语译说明如下:【现在为你开示如何证悟本觉。有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过去的念已经过去了,应当清除它而不要留下一点点思念;第二个要点,未来的念头还没有生起,要以开放的心来接受,以免受到其他境界所染污;第三个要点,应该安住于现前这一念,不要作任何修整及造作。能够这样保持著对当下一念的觉照,实在很平凡也没什么奇特,像这样没有思也没有念地观照著自己,如果只是很单纯的观照,就可以看见明空之境,这时并没有任何观察者存在,当下只是很单纯的觉照而已(这样的觉照境界就是本觉)。】

  一者、从莲花生的说法可知他认为:过去的念已经过去,未来的念还没有出现,就安住在当下这一念,如是保持对当下这一念的觉照,不生起其他的妄念,这样的境界就是本觉。但这不就是笔者在第五章第九节中所说的离念灵知心及断际灵知心吗?因为过去的念也曾是“当下”却早已过去,现在“当下”这一念也终究会过去,“未来”的念终将变成“现在”一念,而这一念也会过去,如是念念不断生灭变异,怎么会是从本以来无生、无念、没有变异的本觉心之境界呢?二者、莲花生所谓的“本觉”境界不离觉观、不离能所,是有境界的法。为什么?因为能观的心是意识等六识心,所观的境界是“明空之境”,如是已有能所、有觉观,怎么会是离能所、离觉观的本觉呢?三者、明空之境是有境界法,因为观察者可以知道现前的境界很光明而没有任何幽暗(明),无形无相而没有真实性(空);然而本觉心第八识却是离能所与觉观的真实无相之法,没有任何境界可言,当然不会有明与空之境界相可见,所以明空之境当然不是本觉心的无境界。四者、当莲花生自认“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时,请问他到底有没有思?有没有念?当然有嘛!他决定要“观照自我”就是思心所,而他要“清除过去之念”就表示他忆起了过去,那就是念心所;而且此时分明有能观的自己存在,否则他怎么知道自己是“没有思、没有念地观照自我”呢?莲花生自己已生起思心所与念心所,堕入觉与观的境界中,却说自己没有堕入思、念以及觉观的境界中,这岂不是前后话语颠倒、自打嘴巴而不知?由上面四点分析可知:莲花生所谓的“本觉”境界,仍堕有觉有观的意识境界中,他却认为自己没有堕入意识境界,将安住此境界宣称是已证得“本觉”境界,殊不知那是不如实的虚妄想,根本经不起检验。

  或许有人会质疑,仅凭这一点就判断他不正确,未免太武断了。为了让读者知道笔者是有根有据,说他仍堕于有觉有观的意识境界中,而不是证得于六尘无觉无观的本觉境界,今再举他的二篇文章中有关“本觉”的说法,来证明笔者说法是正确的。他曾说:

  既然你已聆受三世如一的秘密教诲,便应尽抛过去的知见及一切,断除未来的冀望及筹划。眼前这一刻,纵有念头生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既然,由究竟观之,根本无法可修,故无需修持。既然,那儿本不散乱,你只需心不散乱地安住此境,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你的觉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灿烂。8

  莲花生说:纵使有任何念头生起,只要不去执著、不去贪取分别,“只是觉照一切”,那就是“本觉”境界。然而佛在经典中都说:有情无始的这个本觉心从本以来离能所二取与六尘觉观,根本不会起任何一念!既然连一念都不起,还会有不执取、不分别念头等事发生吗?显然不会嘛!能够起念再对念头生起不执取、不分别的心行,那是意识心所行的境界,不离能所与觉观,不是从本以来无念无觉观的本觉境界。又,当莲花生自己认为不执取、不分别而“安住此境”时,是不是已经对“此境”执取与分别完成?当然是嘛!否则他怎么知道自己“安住此境”?这样怎么是对境不执取、不分别呢?又譬如在熟睡时,这个离念灵知心还能清楚知道自己在睡觉吗?显然不能嘛!因为眠熟时意识已暂断而不现行,意识自己都不存在了,又如何离念而清楚分明的“觉照一切”呢?所以说,莲花生正是落入离念灵知意识心、落入断际灵知意识心的自性中,却误认为自己对境不执取、不分别,其实是已经对境执取分别完成而不知。

  又,莲花生在另一本书曾如是说:

  修持空与明的法性,以此为根本禅定,并一直离群索居。……保持专注且住于当下,并尽力从事修持,以此为根本知识。……一心不乱地禅定于明性与空性的三摩地中,恒常不离,以此为根本伴侣。……将你的心安住于空性与明性其不造作的本具状态中,以此为根本佛法修持。……一切行动毫无爱恶并离于执著,以此为根本行止。9

  这一段内容完全落在意识的空明境界中,而且还以定为禅,教人要专注于当下这一境,误认为这就是空性,殊不知已经落于有觉有观的离念灵知心、落入专注一境的意识心中,完全违背了经中空性真心无觉无观的开示。

  二、又譬如红教索甲仁波切对“本觉”的看法,他曾说:

  大圆满禅修的要点,可以归纳成四点:在过去的念头已灭,未来的念头尚未生起时,中间是否有当下的意识,清新的、原始的、即使是毫发般的概念也改变不了的,一种光明而纯真的觉察?是的,那就是本觉。

  他所谓的“本觉”,如同莲花生一样落入断际灵知心、离念灵知心中,都是堕于意识所行境界,正是马鸣菩萨所说的“不觉”。他在书上还曾谈到体验“心性”的二个真实故事,却都是以一念不生之离念灵知心为真心,由这二个例子就可以证明他是落于意识境界而不知。第一个例子是他在九岁的时候与他的师父谈到“本觉”的内涵:

  那时候,我大约九岁,我们正在朝礼西藏南部地区的途中,在洞穴中歇脚。我的上师把我找来,叫我坐在他面前,洞中只有我们师徒俩人。他说:“现在我要将重要的‘心性’传示给你。”拿起铃和小手鼓,他就唱起上师启请文,从本初佛一直到他自己的上师。然后,他做了心性的传示。突然瞪著我,抛过来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心是什么?”我整个人顿时被慑住了,我的心瓦解了,没有言语,没有名称,没有思想----事实上,连心都没有。在那个惊人的瞬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过去的思想已经死了,未来的思想还没有生起,我的思想之流被截断了。在那一个纯然惊吓之中,打开了一片空白,空白之中,只有当下的觉醒存在,那是一种毫无执著的觉醒,一种单纯、赤裸裸而基本的觉醒。即使是那么赤裸裸,那么了无一物,却散发出无限慈悲的温暖。10

  索甲仁波切叙述他在九岁时,由于被他的师父逼问而体验到“觉醒”的境界,但那其实就是断际灵知心的境界,也就是过去的念头已经过去了,而未来的念头还没有生起,在过去、未来这二个念头之间,短暂的“一片空白”(一念不生)时,保持著清楚明白、不昏昧的“觉醒”,他自认为那就是证得从本以来不执著、不分别的本觉,其实却是已经完成对境的分别及执著,仍是落在意识境界而不知,像这样自以为是的“本觉”境界,其实就是凡夫不觉的境界,与证悟没有丝毫关系。

  第二个例子是索甲仁波切叙述另二位仁波切讨论大圆满心法的内容,如下:

  纽舒龙德(Nyoshul Lungtok)是近代最伟大的大圆满传承上师之一,曾经亲近他的老师贝珠仁波切达十八年之久。那段期间,他们两人几乎形影不离。纽舒龙德研究和修行极为努力,业障净除,功德累积,功夫成就;他已经准备认证心性了,却还没有得到最后的法。有一个特别的晚上,贝珠仁波切终于传法给他。当时他们住在大圆满寺(佐钦寺)上方高山的闭关房。夜色很美,蔚蓝色的天空万里无云,繁星点点交相辉映。万籁俱寂,偶尔从山脚下的佛寺传来狗吠声,划破天际。

  贝珠仁波切仰卧在地上正在修一种特殊的大圆满法。他把纽舒龙德叫来:“你说过你不懂心要吗?”

  纽舒龙德从声音中猜测这是一个特别的时刻,期望的点点头。

  “实际上没有什么好知道的,”贝珠仁波切淡淡地说,又加了一句:“我的孩子,过来躺在这里。”纽舒龙德挨著他躺了下来。

  于是,贝珠仁波切问他:“你看到天上的星星吗?”

  “看到。”

  “你听到佐钦寺的狗叫声吗?”

  “听到。”

  “你听到我正在对你讲什么吗?”

  “听到。”

  “好极了,大圆满就是这样,如此而已。”11

  然而,眼见天上星星清楚分明,是眼识、意识相应的境界;听到佐钦寺的狗叫声非常分明,是耳识、意识相应的境界;乃至纽舒龙德听到贝珠仁波切所讲的内容,非常清楚,也是因为耳识、意识与之相应;像这样与眼识、耳识、意识等六识相应的六尘境界,是为识阴所行境界,不是真心第八识无觉观的境界,怎么会是马鸣菩萨所说的本觉呢?所以说,这师徒两人同堕识阴运行的境界当中,就与莲花生、索甲仁波切同堕于一念不生的离念灵知境界中一样。像这样的说法很多,例如中台山惟觉法师的说法也是一模一样、没有差别,那就是堕于六识的自性中:【“大乘心”,就是每个人的觉性,师父说法、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这念心能听、能知、能觉、能见闻觉知,这是人人都有的。】12然而这些有觉有观的境界,都是识阴(特别是意识)所行境界,不是马鸣菩萨所说的本觉。

  由以上说明可知:红教的莲花生、索甲仁波切一直主张要保持觉照当下、要住于明与空之离念灵知意识心的境界,自以为证得了佛所说的真心,却正是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卷上所说的不觉:

  如凡夫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13

  马鸣菩萨开示:对于凡夫来说,如果前念不觉而起了语言文字的烦恼妄想,于后发现了,再用一念不生而能觉照的后念来制伏前念,使得随后的妄念不再现起,像这样妄念不起的境界,虽然也名为觉悟,却不是真正的觉悟。从马鸣菩萨的开示来看,莲花生所谓的“觉悟”境界,正是用后念来压抑烦恼令妄想不起,使得后来的妄念不再现起,这仍然是“不觉”----没有觉悟,不离意识所行境界故。由此可知:将自己的妄念压伏住不让它现起,乃至得以专注一心而不乱,甚至有所谓明与空的境界现前,都仍然是有觉有观的境界,仍然是把意识抱得紧紧地而不肯舍离;既然未将意识心真正死却,当然仍是不觉。既然没有觉悟解脱道,又如何能发起声闻初果须陀洹断三缚结的功德呢?何况能觉悟佛菩提道----证得马鸣菩萨所说的本觉境界呢?所以说,将一念不生的离念灵知境界当作是觉悟境界、当作是本觉,真是误会大矣!

  三、接下来谈喇嘛教自续派中观白教(噶举派)密勒日巴的说法。据说他曾对魔众唱了一首歌,其部分内容如下:

  瑜伽行者我密勒,勤观自心生觉证,通达外显诸障碍,皆是无生之游戏;内观明朗自心时,澈见心性本无根!此乃上师加持力,传承师恩之所赐。

  简单语译说明如下:【我密勒日巴是位瑜伽行者,精勤地观察自心而生起了觉悟与体证(已经证得本觉),对于外在所显的种种障碍能够通达,因而了知它们都是无生之本觉所出生的游戏;向内观察光明朗曜的本觉自心时,清澈地看见本觉之心性本来无根无源!这都是上师的加持力,我就是传承自恩师所赐予的道法才能亲证本觉。】密勒日巴自己认为已证得明朗自心之“本觉”,乃是三世诸佛不传的密意,而其实他所谓的“明朗自心”与莲花生所“证”的“明空之境”一样,都是有境界相之法,都清楚可见很光明而没有任何幽暗之明相,以及无形无相而没有实体之空相,这些明空之境的“觉证”都不离能所与觉观,正是意识境界,不是从本以来离六尘、离见闻觉知的本觉境界,所以密勒日巴与莲花生所觉悟的“本觉”境界,显然不是马鸣菩萨所说的本觉,而是名为不觉。

  再举密勒日巴另外的说法,来证明他确实弄错了。例如他曾唱了一首歌,其部分内容如下:

  无奈我今为汝歌,试唱法性实相曲:……汝应一心勤观察,超离分别之正见,安住无整无散境,行住坐卧一切时,荡荡无执无滞碍,如是行持必得果,远离言诠与希惧。14

  密勒日巴说:你应该要专注一心地勤加观察,要有超越及离开分别心的正确知见,安住于不需要整理也没有散漫的境界中,于行住坐卧等一切时之中,都要让心住于荡荡而没有执著也没有滞碍的境界,能够这样修行及持守,则未来必定可以证得大菩提果,亲证远离种种言语解释、希望及恐惧的境界。从密勒日巴的说法可知:他所谓的“法性实相”就是要保持一念不生之灵知境界,并主张于一切行住坐卧当中,都保持这样的境界持久不退,就是证得佛所说的大菩提果。但是这样的境界,正是马鸣菩萨所说的不觉,非是本觉,仍然有能所、仍然有觉观故,否则他怎么会知道自己处于没有散漫、荡荡而无滞无碍的境界中呢?所以说,他自己落入离念灵知心中而不知,竟妄称已证得“本觉”;而这样的“本觉”显然与马鸣菩萨所说的本觉没有关系,是名“不觉”,正是禅宗证悟祖师所说“活了未曾死”15的活死人。

  四、接下来谈花教(萨迦派),就以最有名的八思巴(有人译为发思巴)为例,他在《大乘要道密集》主张如下:

  上来已标瓶灌相道,今当具明习见之仪……。二、空寂本性者,良由任运有相,本性计意金刚目等照分,厥亦隐灭,或似妄念而现寂知。尅此寂知心存明照而止住时,则无明隐,即是法相,其离分别自他之妄,唯现寂寥,乃是法性。谓此二法,直就一法而了相性,兹者,乃是惯习空寂本性见也,约遮表铨建立号仪如前例知。16

  花教行者八思巴主张要在双身法中“入定”,使意识心保持在明照的状态,也就是让觉知心保持觉照而清楚明白,他说能够这样就是证得法性了。然而这样的说法分明违背世尊的开示,为什么?一者、要证得法性当参究本心,以究明事物之理体为主要,并不是在定境当中保持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为证得法性;这表示八思巴已落入以定为禅的邪见中,这也是密教四大派共有的问题,正如有一学者所说:【入定是密法修持的最高法门和最高境界。密宗一切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入定。】17二者、法性空寂的真心体性离见闻觉知,不会有八思巴所说的有觉照而清楚明白的现象,而这分明显示八思巴是落入意识心而不知;他无法现观意识心的刹那生灭不已,错把一念不生的意识心当作是常住的空寂法性,“心存明照而止住”便言已证法性,真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啊!像八思巴所谓的证境,正是马鸣菩萨所说的不觉,仍然有能所、仍然有觉观故,否则他怎么会知道自己处于觉照分明的状态中?由此可以证明:花教有名的八思巴亦落入世尊所破斥的常见外道中,更不用说其徒子徒孙(包括现今的萨迦法王)当然也都是落入常见外道之中。

  综合上面分析可知:喇嘛教的自续派传承,不论是红白花三教中的哪一派,虽然皆不否定有第八识如来藏存在,却都是将意识境界当作是第八识的本觉境界,是以意识心来取代佛所说的第八识如来藏,成为佛所说的常见外道。有智慧的佛弟子们应该认清喇嘛教自续派中观的常见本质,以免与他们同样堕于意识境界而无法出离生死苦,乃至因为被人邪教导,不能忍于真善知识评破喇嘛教不是佛教,故而毁谤真善知识所说的法是邪魔外道说、法义有毒等;若未如法忏悔,则要再回头,那已经是百千劫以后的事了。(待续)

  -------------------

  1莲花生著,刘巧玲译,《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页6-7。参见网址:http://ftp2.budaedu.org/newGhosa/C025/T036D/ref/T036D_01.pdf

  2索甲仁波切著,郑振煌译,《西藏生死书》,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1997年10月初版193刷,页210。

  3密勒弟子众共集,张澄基译注,《密勒日巴大师全集-歌集》〈第二篇善河降魔记〉,慧炬出版社(台北市),1992年1月八版,页35。

  4(元)发思巴著,《大乘要道密集》上册,自由出版社(台北市),2008年12月初版,页23。

  5《大宝积经》卷77〈不退品第3〉,《大正藏》册11,页440,上11-15。

  6《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9〈般若波罗蜜多品第10〉,《大正藏》册8,页909,下8-11。

  7“一切诸法无作、无变、无觉、无观,无觉观者名为心性。若见众生心性本净,名如法住。”《大方等大集经》卷11,《大正藏》册13,页71,上18-20。

  8莲花生著,《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页13。

  9伊喜·措嘉记录撰写,娘·让·尼玛·沃瑟取藏,郭淑清中译,杨书婷、宋伯瑜校阅,《莲师传:莲花生大士的生平故事》,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2012年9月初版八刷,页178-180。

  10索甲仁波切著,郑振煌译,《西藏生死书》,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1997/10初版193刷,页67。

  11索甲仁波切著,郑振煌译,《西藏生死书》,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1997年10月初版193刷,页205-206。

  12释惟觉,〈善开方便门〉,《中台山月刊》第110期,2008年2月初版,页26。或参考http://www.ctworld.org.tw/monthly/110/a05-1.htm

  13《大乘起信论》卷上,《大正藏》册32,页585,上14-16。

  14密勒弟子众共集,张澄基译注,《密勒日巴大师全集-歌集》〈第四篇崖魔女的挑衅〉,慧炬出版社(台北市),1992年1月八版,页71-72。

  15“汝病最癖,世医拱手。何也?别人死了活不得,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乐田地,须是死一回始得。”《续传灯录》卷32,《大正藏》册51,页686,上29-中2。

  16(元)发思巴著,慧忠译,《大乘要道密集》上册,自由出版社(台北市),2008年12月初版,页24。

  17邱陵编撰,《密宗秘法》,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北京市),1992年1月初版四刷,页13。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