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结缘书>眼见佛性>

08 眼见佛性之 二、辨正篇 5(3)

[眼见佛性]  发表时间: 2015-04-16 07:50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具足了上述三个资粮,并于平时伏除、断除性障,于因缘成熟时,在 世尊的冥助之下,一念慧相应而眼见佛性;本会同修则多是由 平实居士观察因缘成熟时,三言两语之下便得眼见佛性。云何于 世尊的冥助之下,得以一念慧相应而眼见佛性?这必须从吾人开始修学佛法前到十地菩萨等不同阶位解释之。近如吾人开始修学佛法前,若无往昔种诸善根及佛的安排,云何能够接触佛法、乃至修学佛法?又于修学大乘菩萨法中,能发一丝欢喜心,乃至暂时流下一滴眼泪,都是 佛威神之力所摄受故,何以故?正如 佛在《大乘方广总持经》所说:【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渧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又菩萨修学大乘法,乃至能登座宣说三乘诸法,都是 佛威神之力摄受故,能令菩萨作如是说法,何以故?正如 佛在《大乘方广总持经》所说:【若声闻说法,若菩萨说法,当知皆是如来威神护念力故,令诸菩萨等作如是说。】
中如戒慧直往将满心的初地菩萨,若不得十方诸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三眛,复于三眛中由 佛加持而证得差别三昧者(镜相观,即现观六尘影像为自心所现内相分,如镜中映像一般),不能发起百意生身,不能到百佛世界、不能动百佛世界,不能成就戒定直往初地满心菩萨功德。又戒慧直往菩萨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住地心菩萨,若不得佛加持,云何证得光影观(现观七识妄心于镜像的内相分而追逐,犹如光影一般)、谷响观(现观所说一切法,皆依八识心王藉缘而立,所说皆无实义,犹如山谷回响一般)、水月观(现观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境界,是以定心为缘,阿赖耶识现此诸境,犹如一一水中,皆有一一月一般)、变化所成观(现观四圣谛十六心及世世舍身受生、变现化身等皆是阿赖耶识变化所成)、非有似有观(现观十二因缘一一有支及变化意生身或化身之一切相、一切行,皆是自心所现)等观行而入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满地心菩萨位?又戒慧直往七地菩萨念念入灭尽定,心寂静极寂静故,因此将舍心而入无余涅槃。若无佛的加持,现前传授七地菩萨“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此三昧胜过七地菩萨以前所修种种三昧,因此缘故,七地菩萨不入无余涅槃,成就八地菩萨于相、于土自在,发受生愿,继续利乐有情无尽期。远如将圆满十地满心菩萨,若无十方诸佛发动十地以下菩萨及其眷属至彼处,并遥灌其顶,如何成就十地满心而入等觉菩萨位。由此可知,近如接触佛法、修学大乘法发一丝欢喜心,乃至登座说三乘诸法,中如初地到七地观行圆满,远至十地菩萨为十方诸佛遥灌其顶,都是佛的神力冥助而得成就,更遑论在两者之间能够明心七住菩萨、眼见佛性十住菩萨,必得 佛冥助而得成就也。
因此学人应广蒐集三种资粮,于因缘成熟时,得以眼见佛性清楚分明。若此三种福德之中,有一资粮未能具足,则必眼见佛性模糊,乃至无法眼见佛性,如同南泉普愿禅师手指一株花说:“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就是见得不分明的人,导致功德受用不大,学人不得不慎。
又娑婆世界众生眼根猛利,故 佛开示以眼见为凭。因此吾人眼见佛性清楚时,有二种情况应当了知:一者,不仅眼见自己佛性,而且也见其他有情佛性。何以故?眼见佛性是自己一念慧相应而亲证的境界(现量境)、亲自触证而引发的智慧(自相智慧)故。眼见其他有情佛性者,是以自己现量境及自相智慧为基础,比类推之其他有情亦如是见,比量境、他相智慧故。二者,眼见佛性时,皆可于一切无情物上眼见自己佛性清楚分明显现,乃至于眼见臭秽大便时,自己佛性还是无丝毫污染而分明显现,所以者何?无情无觉无知,非是有情,无法像有情能有如此功能差别,但眼见佛性之菩萨却能从无情物上眼见自己之佛性;但究其实,自己之佛性却不是在无情物上。故知,眼见无情时,非是无情有佛性,而是自己佛性分明显现尔。
又眼根与眼识眼见佛性当下,立刻会知道如何用眼根眼识来眼见佛性,同理可证,其他五根亦如是见,也符合证悟祖师所说:“一根通,六根互通”、“一根见,六根具见”正理,亦即意根与意识心可以配合前五识,透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亲见佛性。非是会外善知识所说:“悟了就有六种神通或者身根能作眼根用,眼根作鼻根用”等谬见,亦非如慧广法师所说:“六根之中何厚‘眼’而薄其他五根呢”之歪理。此中道理,唯有古今极少数见性祖师及同修会眼见佛性的极少数弟子所能了知,非是解悟及意识思维如慧广法师等辈所能了知。又眼见佛性之菩萨,在山河大地上可以见到自己之佛性分明现前;但也能只见山河大地而不见自己的佛性,或者同时眼见山河大地与自己的佛性——自己的佛性与山河大地都可以在山河大地上被自己同时看见——都可由自己随意起心动念而见其一或同时见到二者具足,或只见山河大地而不见自己的佛性,是故随心所欲而可不见佛性,亦可欲见自己的佛性即同时得见。但是明心而未眼见佛性之人,将会因为此语而误以为是:“想见如来藏的体性就可见,不想见如来藏的体性就可以不见。”其实与眼见佛性相去甚远;凡夫则会误以为:“想见到见闻知觉性就可以见到,不想见到见闻知觉性就可不见,这就是想不想见到佛性都由自己作主。”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眼见佛性。所以,见性的事情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所以经中才会有“凡夫随顺佛性”的境界相安立,作为和贤位菩萨、圣位菩萨、究竟佛地随顺佛性的差异安立,所以见性的实证境界很难为未见者详细说明,说明了也无法理解,比明心境界的唯证乃知更加唯证乃知。 平实居士曾经说过:从明心而又见性的善知识之弘法经验来说,明心之正确与否,极容易勘验;但是眼见佛性的实证,则是极难勘验之事,因为无法藉被勘验者之肉眼来观察其是否眼见故,只能从对方所说见性境界的叙述中来作判断故;而且善知识对眼见佛性境界的描述,很容易被明心者误将亲见如来藏性之境界套用解释而混淆为同一境界故,所以眼见佛性的境界,确实是比明心的境界更加唯证乃知。
又明心之人,了知阿赖耶识寂静、极寂静的空性道理,心性偏空故;眼见佛性而未明心之人,眼见佛性之有性的道理,心性偏有故;唯有明心又见性之人,了知阿赖耶识之空性,又亲见佛性不外于有性,也了知空有不二的正理,既不偏空也不偏有,因而能空有俱照,不偏一边,则容易增益其差别智与般若智慧,乃至可以因此而迅速的地地增上,迅速成就究竟佛。所以见性一关的实证,对佛道的成就可以产生极力的前推进的功德,绝非无用之法。至于空有之诤,绝不会存在于明心而又见性之人中,唯有既未明心又未见性之人如慧广法师一类人,才会有空有之诤。
至于慧广法师所说:“禅宗古来祖师从不用‘眼见佛性’来表达见性,而直接以‘见性’来表达,以免众生误会曲解。”显示慧广法师其实是不懂佛性两种义涵的愚痴无智者。因为禅宗祖师百人之中有九十九人是以眼见如来藏具有成佛之性,而说为见性;因为他们认为明心之时即是见性——看见如来藏具有成佛之性——这完全是明心之人所看见的智慧境界,但绝不是《大般涅槃经》中所说的眼见佛性。因为佛性虽然不离如来藏,但却不是如来藏所本具的成佛之性;但是眼见佛性的菩萨说出见性境界时,明心之人都可以用他明心所得到的见地套上去,也不会有矛盾冲突之处,可以自圆其说;但是其实与眼见佛性者的实证境界,相去不止十万八千里,永远都会误会眼见佛性的人所说的见性正理。
但是凡夫对眼见佛性的境界,则又是另外一种误会;那就是把见闻知觉性当作佛性,当他们看见众生与自己一样都有见闻知觉性的时候,就误认为自己已经眼见佛性了,那就是经中所说的“凡夫众生随顺佛性”,和真正明心者对见性的误会——以亲见如来藏的成佛性之性当作见性——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是真正明心而亲见如来藏恒离六尘中的见闻知觉性,也已经眼见佛性——亲见如来藏自己在六尘外的本觉性——就一定不会落入凡夫随顺佛性的凡夫境界中,也不会落入明心而未见性者所落入的“误以为亲见如来藏成佛之性就是眼见佛性境界”的误会境界中,绝对不会产生空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绝对不会凡夫们产生空有之争;因为空有之争产生的原因,都是缘于误会般若为一切法空,又再误会一切种智的唯识学所说是万法实有的人,才会产生的邪见与争执,所以,空有之争,在已明心者之间,绝对不会出现,只会在尚未明心者之间才会出现。
又眼见佛性时,观察到佛性不是见闻觉知心,但也不离见闻觉知心,何以故?《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已明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非色,不离于色;非受想行识,乃至不离于识。】翻成白话文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然佛性不是色法,但是不离色法;祂不是受、想、行、识,但也不离受、想、行、识,更不离于阿赖耶识而有佛性。解释如下:受想行识之识蕴是指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眼见色尘,耳闻声尘,乃至意识分别法尘,都不离见闻觉知。然而妄心在运作时,真心亦同时、同处配合运作,佛性在此等运作之中完全显露,但却不是见闻觉知心,也不是见闻觉知心的体性,因此佛性不是见闻觉知心,但也不离见闻觉知心。又眼见佛性时,六识亦完成分别,佛性的存在运行与六识心的见闻知觉性同时运行,所以佛性与六识心见闻知觉性虽然类似,但却不是相同。但因为见性的觉受极为强烈,前所未见的佛性如今忽然肉眼得见,这种境界当然很新鲜,觉受很强烈,故有觉明现前之现象。然觉受之强弱,完全依定力强弱、烦恼习气深浅,和福德大小有关(已知佛性答案而后眼见佛性者,则其觉受极为淡薄乃至完全没有觉受)。一般而言,定力强、烦恼习气浅者,一旦见性时,觉受非常强烈;定力弱、烦恼习气强,觉受淡薄,乃至眼见佛性不久后退失,而无觉受出现。
二者,《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卷三十五亦宣示佛性不是见闻觉知,但不离见闻觉知。譬如卷三十二:【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阿赖耶识)】、卷三十五:【众生佛性非内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非外六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是故如来宣说佛性即是中道。】因此佛性是阿赖耶识透过六根、六尘、触三和合而显现,虽然佛性在一切境显现,但不是见闻觉知,不离见闻觉知。
综合上述所说,得下列二种结论:一者,佛性于一切境显现,因此若不会看话头,往往就以六根的感觉、知觉性作为佛性,只能体会(解悟)而无法眼见。因无法眼见,就会落入妄知妄觉中,就会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成就大妄语业,成一阐提断善根人;或者因为不信佛性可以眼见,就大胆诽谤眼见佛性的极胜妙法,成就地狱业。二者,佛性于一切境显现,因此佛性以阿赖耶识为体,藉著种种缘而起诸作用,因此佛性不应离阿赖耶识、不应离一切境而有。
又眼见佛性层次如经中所说有四种,为凡夫随顺佛性、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诸佛随顺佛性。前一乃是凡夫臆想及感觉佛性,必堕妄知妄觉中,误以为六识心的见闻知觉性即是佛性,后三乃是外圣内凡及圣人之见性宗通。
所谓凡夫随顺佛性有下列数种,指异生外道未闻佛性名义,随逐于妄知妄觉中,虽日日受用自身佛性,而不知不觉佛性之存在,亦不闻自身有佛性;或者虽闻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中信受或不信受;或者遇善知识传授,因定力、慧力、福德资粮不足而不能眼见佛性,只能以意识思惟而感觉体会;或者虽有定力,自己不肯参究,到处刺探佛性名义,或遍阅经典寻觅答案而不能眼见佛性。或者未明心而先参得佛性之名义,如果福德因缘不具足,大多误以为六七识之心性即是佛性,不能远离我见及边见,亦不能通达三乘菩提、不晓得佛道的次第,更不能发起道种智;或者遇善知识传授定力、慧力及修集福德资粮具足时,一念慧相应而眼见佛性,然虽见而不了了。
所谓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是指菩萨已明心并闻善知识开示,证知佛性之圆满知觉而得眼见,即是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正当眼见佛性之时,即时获得眼见色身觉知心悉皆如幻,山河大地亦皆如幻的眼观境界。
所谓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是指菩萨明心已,亲随具有道种智之善知识学一切种智,如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而入初地,复因缘成熟及修学动中功夫而得增益见性之功德;或者已明心见性菩萨随具有道种智之善知识学一切种智,并于初回向位摧邪显正,救护一切众生远离邪见趣向正道,如是法随法行而入初地入地心,并于初地广作布施,于初地满心时,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而发起天界初地菩萨所拥有之意生身,因此进入二地初心位;或者二乘俱解脱无学之回小向大者,随善知识修学而明心见性,复于善知识处修学道种智而入初地,入初地已,一一验证法无我及行布施,并得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发起意生身…等。
本文标签:眼见佛性(40) 本文关键字:慧广法师,眼见佛性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