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结缘书>平实书笺>

14 十三

[平实书笺]  发表时间: 2015-04-15 19:45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13
(180页~199页)
来函:《正法眼藏 页三二三 谓二乘证五蕴空,断一念无明,而怖畏生死,趣入涅槃,是为“空执”。次页:“回小向大则破空执”,后学极不同意。首先,(起信论)明说这是“法我见”;也有说为悲愿不足或种性所致。而空执则多指一分空大乘论者于空起见,拨无因果。再者,假使如先生所言,这是一种道上的随眠(八地正断故),便应以智力伏断。“引发如来妙智三昧”倒过得去,回小向大却不过是信愿成就的意乐或随顺忍,恐怕是没有破执的能耐吧!在三二五页似乎意指“空执”于七地进诣八地前才会现起,因为菩萨“证得生空具足”的缘故。窃以为我法二执皆因无明而有,岂有假智为缘的道理?私揣先生之意,可能以为菩萨断愚圆智,地地升进,像玩Video Game一样--破关进级后,便有一只宇宙超级大怪兽等著玩家。它一直隐在软体中,如种子为藏识所持,不可说无;却必须在补特伽罗我执被解破后,才收到现行的指令。这么说非为不可,只是不够传统,譬如所引(胜鬘经):“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阿罗汉、辟支佛自知得有余地”,却不说为“尚无余惑住地可言。”》
此一大段,分为四小段略答:
第一小段:《正法眼藏 页三二三 谓二乘证五蕴空,断一念无明,而怖畏生死,趣入涅槃,是为“空执”。次页:“回小向大则破空执”,后学极不同意。首先,(起信论)明说这是“法我见”;也有说为悲愿不足或种性所致。而空执则多指一分空大乘论者于空起见,拨无因果。》
略答:此一小段质疑,先论后句,后辨中前。君言“空执则指一分空大乘论者于空起见,拨无因果”,余借君言:“极不同意”。谓彼一分空大乘论者于空起见,执一切法皆缘起性空,无真体性,执缘起缘灭为佛法正理,谓无因缘果报等,假藉般若中观(误会般若中观所说如来藏空性)说法,遣之又遣,谓“一切皆空,不可执著”,自名为般若中观,实非真解般若中观;彼等实未证空,同于世俗人之无常观;以双遮双遣之法,于人言处随应取破,本质同于断灭论外道,而饰言已知已解佛法空义,皆名戏论虚妄分别,且未实证空性,云何有空可执?名之曰戏论空、断灭空、恶取空。犹未证得声闻菩提之五蕴空,何有空执可言?声闻现观五蕴空,修除寂而常知之意识对意识自己之执著而成无学,实证五蕴空,方有空可执。而彼一分空大乘论者,执著意识臆度之空,所说同于断灭空、无常空,复又执著寂而常知之意识心,此名空见论之常见有,且未证得声闻空,何处有空可执?是故空执定指声闻无学实证五蕴空,自知我生已尽、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执涅槃寂灭,不愿再受轮回,不回向大乘成佛之道,方名空执。未证空者无空可执;若有祖师作彼谬说,不应取信。
君言“起信论明说这是法我见;也有说为悲愿不足或种性所致。”余亦“极不同意”。《起信论》原文如下:“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一、此段原文未曾解释空执,唯说法我见。谓二乘钝根,不解五阴之中本有涅槃空性--如来藏,故如来但为二乘说人无我--五阴空。二乘无学以证五阴空,无利慧故,不证法我空,落于法我见中,执外法实有,起法我见。论文中未说法我见即是空执,君不可擅解空执即是法我见。二、空执者必有法我见,法我见者非必有空执,二者不可画上等号。何以故?例如二乘无学虽证五阴空,离人我见,以未证法无我故,必有法我见;以怖畏外法实有,惧于生死,执所证空--人无我,而不肯回向大乘再受生死,名为空执者必有法我见。然法我见者非必有空执,君不应言空执即是法我见。何以故?一切异生 凡夫、一切二乘有学佛子,皆未具足证五蕴空,而亦在法我见中;此诸人等既无空执--未断尽人我见故,而亦不妨在法我见之中,未分证空性如来藏之一切种智妙法故。大乘五地以下菩萨虽破法我见而未断尽,亦未具足实证人我空,尚无空执,不妨仍具法我见而无空执。是故君将空执与法我见等量齐观之语,借君一语:“后学极不同意。”
又君此句引证《起信论》文意,谓法我见乃悲愿不足或种性所致,是曲解《起信论》文意。原文云:“分别发趣道相,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信成就发心者,......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若有众生善根微小,久远以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答有三......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上录论文,与君所言“也有说为悲愿不足或种性所致者”,似有关连,然非意在解释法我见,而是解说佛子趣大乘道之三种发心,已非解释法我见;论中余句则与君所言之“悲愿、种性”无关,不必列举。而《起信论》说法我见时,未曾说为悲愿不足或种性所致,今君混为一谈,乃君一己之见,非《起信论》意也,何得引以责余?至于君言《次页:“回小向大则破空执”后学极不同意》一句,于第二小段辨正中说。
第二小段:《再者,假使如先生所言,这是一种道上的随眠(八地正断故),便应以智力伏断。“引发如来妙智三昧”倒过得去,回小向大却不过是信愿成就的意乐或随顺忍,恐怕是没有破执的能耐吧!》
略答:道之随眠有二:所知障及烦恼障。烦恼障种于初地起、七地前即已永伏,永不现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而暂现起,然不为失;八地已去毕竟不行,永断随眠;然八地以去,未成佛前,皆仍有所知障随眠或多或少,君不可谓八地以上即无随眠。然余未曾说言“空执是道之随眠”,亦不曾云“空执唯八地能断”,圣教中亦不曾云“空执是道上随眠,唯八地能断”,先生不应诬我曾作此说。证解脱果声闻人,虽有空执,非无烦恼障随眠,亦有所知障随眠;而所知障随眠非八地正断,唯佛地能断尽。君之元览博览,而不知随眠有二种障耶?想系受诸错悟祖师邪谬著作影响,先入为主之错误知见不能弃舍,崇古错悟死人,贱今真悟活人,不能自利利 人,不亦可悲?
《成唯识论》云:“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于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伏尽。......八地以上六识俱者不复现行,无漏观心及果相续能违彼故。第七俱者犹可现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
空执虽与所知障有关,因所知障所障,执取烦恼障断所证空,而非即是所知障随眠,不可随于俗人常执二边--若非此,即是彼。不可因此物非金,便言必是银,当知亦可能是铜铁铝......等。空执亦然,虽在所知障函盖之内,而非所知障种,唯是不明声闻无学菩提所证空之非究竟尔;唯是不明自身本具涅槃空性,不入涅槃亦可住于涅槃(成佛后可住于无住处涅槃),故于声闻空起执,欲取无余涅槃尔。是故空执非即是所知障随眠种子。而所知障随眠实非种子,乃似种非种,故谓“所知障是现非种”。
亲证如来藏空性之人,若未至通达位,尚未探讨七住见道为何不同初地见道者,及尚未探讨初地见道为何不同最后身菩萨见道,未触及“同是见道,因何有七住、初地、成佛之差别?”则所知障中随眠之尘沙数上烦恼犹不现行,得名随眠。而此随眠非如烦恼障有诸种子功能差别势力,唯是昧于佛地功德,于佛境界所知不足,以致成障,非于异熟识中有诸所知障种子功能力用;故所知障唯有现行而无种子。然所知障之随眠,非二乘无学能破,唯除已明心之回心二乘无学。而此明心之二乘无学,于破所知障前,必须从诸已悟菩萨或诸大乘了义经典修学,否则无有能破所知障者。
然空执之摧破,非如君所言必须断惑;空执非惑故。惑有三种:见惑、思惑、尘沙惑。见思二惑于二乘无学已断,故起空执。尘沙惑于大乘见道起分破,至佛地方尽。未得大乘见道--明心--则不能破尘沙惑。若依君所言“回小向大却不过是信愿成就的意乐或随顺忍,恐怕是没有破执的能耐吧!”主张二乘无学之空执若得“引发 如来妙智三昧”唯可破,否则即不得破。然实非如此,空执非见思惑、非执,唯是所知障故畏惧生死尔,既非种子随眠,云何不能伏断?犹如六住前之佛子勤作观行,而亦能伏三界惑,例如未见道佛子及外道修行者亦有修得四禅八定者,见思二惑已伏,虽未能断,此生毕竟不现;何况二乘无学见思烦恼障断,唯余所知障微细上烦恼,而不能除“非惑之空执”?但闻自心本具无住处涅槃,成佛必得,心向往之,欲求佛道而不畏生死,空执即破,何须再断什么惑?证什么智?
若必须再断惑证智方能舍空执而回小向大者其过有二:一、审如此者,则必须先见大乘道--证如来藏--而后才可能回小向大。则一切未明心之二乘无学皆无回小向大、弃舍空执之可能;悟如来藏者非一切二乘无学之所能得,唯少数利根慧强者得故。二、若必须以智力伏断,方能弃舍空执而回小向大者,请君另再发明弃舍空执所应证之智力吧!因为佛不曾说弃舍空执回小向大者须另发起什么智,而只是为彼等说明所知障能障成佛、烦恼障能障解脱,说其差异;并说所知障不明第一义谛,唯有第一义谛方是究竟佛法,而使彼等二乘无学欣乐大乘,弃舍空执不取涅槃,修菩萨道;如此而已,何尝须要证什么智、得什么力?才能回小向大?若必须以“智力伏断”,则闻说第一义如来藏妙法,但起观行智力即足,非必以证得如来藏为足。例如凡夫异生,闻三乘佛法之修学可出生死轮回,即回凡夫异生心,向于佛道,一劫乃至十劫修学信心而入初住,成信不退,何尝证什么道 ?得什么智力?而能回凡夫心向于佛道。烦恼障具足之异生凡夫,未证智断惑,尚能回向大乘佛道,修学禅宗之禅,终能开悟而断惑;何况烦恼障尽、执著轻微之二乘非定性无学,而不能于闻受第一义妙法时弃舍非惑之空执、回小向大?而君言必须另以智力方能伏断?宁有斯理?
君言“回小向大却不过是信愿成就的意乐或随顺忍,恐怕是没有破执的能耐吧!”则彼诸异生凡夫云何能破原有贪著,而单依信愿成就的意乐或随顺忍而伏三界惑?而生非想非非想天?彼等十智力未得,见思惑未断,而现见彼等已能回凡夫心等,向于解脱道;虽未断惑证智,且能回向;云何二乘无学断三界惑之轻细空执而不能回小向大?是故唯有一分定性声闻不能回小向大,非一切二乘无学皆不能回小向大,但以闻第一义法之信愿成就意乐及随顺忍,即能舍离空执;以欣乐大乘、欲求成佛,便能回小向大,非必以另证他智、另断他惑方能回心也。是故劝君勿以臆度思惟,想当然尔,便另立异说;聪明太过,反致障道,无益自他。
第三小段:《正法眼藏 在三二五页似乎意指“空执”于七地进诣八地前才会现起,因为菩萨“证得生空具足”的缘故。窃以为我法二执皆因无明而有,岂有假智为缘的道理?》
略答:无明有二:一者烦恼障一念无明--四住烦恼--见思惑也;二者所知障无始无明--过恒河沙数修道上烦恼--尘沙惑也。然欲答君此小段质语之前,当先摘录拙著正法眼藏 三二五页之文对照之,消除君于余文之断章取义:
《菩萨七住明心、十住见性,都未断尽一念无明,犹有我执习气,生空未具足得,尚无空执可言。菩萨阿罗汉或七地菩萨断尽一念无明,证得生空具足,方落空执。世尊恐七地菩萨取涅槃而落于空执,乃予加持,授予“引发如来妙智三昧”,七地菩萨因此进入第八地,而不取涅槃。但仍有法执,至佛地断尽无始无明,法执才究竟破尽。》余意:菩萨之现起空执者有二:一为七地满足者;二为三贤位见道菩萨之已断尽一念无明四住地起烦恼者。非单指“七地进诣八地前才会现起空执”,君于余文断章取义,谓余主张唯有七地满足方有空执,然余意非唯七地有空执,三贤位菩萨之已断尽一念无明而退失大乘者亦起空执;合并叙明。
君言:《窃以为我法二执皆因无明而有,岂有假智为缘的道理?》
答云:如前所言无明有二。彼一念无明者,一切异生凡夫,于无始劫来念念相应,乃至梦中亦不离一念无明。以不断故轮回生死,难可出离;有学佛子以分断故,渐渐出离生死,名为有学圣人;断尽一念无明则出三界生死,名为无学圣人。而此诸无学圣人,或入别教初地以上,名为别教圣人;或不入别教初地,犹在三贤位,名为别教中之外圣内凡之贤人。登圣与否,端在一切种智是否分证体验而发起道种智,以此差别。然修学一切种智而发起道种智者,属于无始无明范畴,须先证如来藏,而后方能起诸无始无明尘沙上烦恼,方与无始无明相应。
拙著《正法眼藏--护法集》三一○页云:“......因为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曾与无始无明相应;无始无明(即是法我见、法我执中之尘沙惑)是众生不明白真如实相,不明白阿赖耶识、异熟识、真如等演变过程及其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这种无始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而仍然还没有断尽,要到佛地方才断尽,所以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须待悟后方知犹未是佛,起心探求因地顿悟与佛地顿悟之不同时,方现起无始无明尘沙上烦恼,方与无始无明相应。无始无明未断尽者,皆不离法执,然非必有空执;譬如二乘无学有空执而亦有法执,大乘别教六地以下菩萨无空执而有法执,七地满足菩萨及菩萨阿罗汉有空执亦有法执,八地以去有法执而无空执,佛地二执皆无;不应一概而论,误认空执即是法执。观君此段函意,认为法执即是空执,隐含“空执法执因无明有,不应因生空智为缘而生”之意,是误解余意;余云空执假生空智为缘而起,未曾云“我执法执假智为缘而起”,而君将我执法执等同空执,遂质难云:“我法二执皆因无明而有,岂有假智为缘的道理?”即成诬难,不成正理。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十三,180页,199页,来函,正法眼藏,二三,二乘,五蕴,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