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结缘书>广论三部曲>

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变成了即身成佛(2)

[广论三部曲]  发表时间: 2015-04-16 07:5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宗喀巴也不可能断除任何一分的我见,因为他一方面执取意识为常住法、为真实法,另外一方面又要以“意识无自性”来凑数支持他所热爱的应成派断灭见中观,如是断常二见同时俱足、互相颠倒违背而不自知!所以宗喀巴永远不了解何谓“无我”,永远是佛法门外的边缘人!
至于宗喀巴所误会的“法身”就更为严重了,因为声闻阿罗汉虽然断尽我见、我执,取证解脱极果,然而所证得的“无我”,根本不曾是大乘法的“法身”如来藏,宗喀巴竟然误以此为证得法身,那是错得离谱了。因为真正的“法身”是要于大乘法中来说明,“法身”第八识如来藏就是将来佛地“常乐我净”的“我”,因为佛地的第八识称为无垢识,永不变易,种子功能以及智慧永不变易,永无分段与变易生死,有五别境心所法、善十一心所法,因此称之为“我”,这“法身”的甚深义理就更不是宗喀巴所能了解于万一!
死灰复燃的我见,又断又常的宗喀巴
宗喀巴他以其自鸣得意的“应成派中观”来解说大乘的“无我”,已落入六识论的外道常见中;然而小乘的涅槃实际,又被宗喀巴扭曲成为空幻而无有自性,于是小乘初果本应破除的萨迦耶见,又因为他施设了“意识心是一切染净诸法的根本”、是“结生相续识”的常住心,因此我见又死灰复燃!
宗喀巴这样的“无我”理论是包装著“意识心是永恒”的“常见”,而且又包藏著“否定涅槃真常”的“断灭见”,具备了增益执的同时又具备了损减执;如是错乱的“应成派中观”理论,具足“又常又断”的矛盾,包藏著如假包换的“常恒的见解”和“断灭的见解”,乃是属于边执见者,堕入凡夫众生四颠倒见中,将“不是常”的颠倒认为是“常”;将“真常”的颠倒认为是“非常”,如是颠倒显现出宗喀巴等应成派中观见是外道的本质!
这样的“应成派中观”见,本来就不是 佛陀所要说的“小乘的无我”,何况是大乘法的般若波罗蜜法所说的“无我”呢!宗喀巴从他眼中所窥视的“无我”,与 佛陀要说的“无我”教理都没有关联!他只是拿佛教“无我”的名相来盗用,实质内涵与 佛陀所说的三乘无我完全不同,而且正好相反。而他所以为的“止观成就者”,却是依此颠倒见而说的《广论》自己解释的“无我”内涵;如此正见既失,如何能够成就大小乘所说的止观呢?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 佛陀所说的声闻、缘觉为二乘,菩萨为大乘,是说声闻小乘为下士道,缘觉中乘为中士道,菩萨修学佛菩提为上士道;不是宗喀巴虚妄建立的三士道,而且 佛陀开示说二乘都是 如来悲悯这些人的教化方便,最后,都是要归于大乘!大乘就是菩萨修的佛菩提乘!就是唯一佛乘!不是于佛乘之中,再来立一个密宗!真密是佛菩提中所证的法身第八识如来藏,是千圣都不明传的秘密;密宗的密只是因为见不得人而不许公开弘扬的双身法,那只是欲界人间的闺房技艺,说穿了就没有密可说了。
宗喀巴则像是一只脱缰的野马,他继承了阿底峡异想天开而创立的“三士道”,肆无忌惮地背离了 佛陀的宗旨。如是横生枝节而创立的“上士道”的“菩萨乘”所说的“波罗蜜”,竟然只是“中士道”的“声闻地”的小乘行者应该具备的“禅定”、“止观”、“无我”。因此证明真正的大乘菩萨所应当修学的“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宗喀巴只字不识;而大乘经典所阐扬的“如来藏”、“阿赖耶识”,佛菩提道的无上心髓,又付诸阙如,对于小乘的涅槃实际自性又全盘否认,像《广论》中这样的“三士道”,既进不了大乘,又不契合小乘,这样横生枝节的“三士道”,在实证三乘菩提者眼中,显示出极多纰漏,一旦被指认出来就进退失据,窘态尽出,如何能和佛法体性相应呢?
因此,宗喀巴在“上士道”所说的“止观”,表面上好像是符合《瑜伽师地论》说的声闻地,实际上,经由宗喀巴的细说解释,不但归到“一切法皆空、皆断、皆灭”的断灭见的“无法无我无一切”,而且还回归到常见外道的意识心中,认定意识常住不坏而具足常见外道见;最后还走入印度教外道谭崔瑜伽的男女合体双运的“止观”。宗喀巴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正是为了这样骇人听闻的密宗道“男女合体双运止观”作铺路的准备!最终目的就是要推广无上瑜伽的性交理论。
藏传佛教的“无我”和小乘法的“无我”
宗喀巴在“上士道”的“止观”中,大谈“无我”,长篇大论;其中特别强调在修学时,应当安住于这样的“无我”正见之上,当作是所缘,努力忆持,耳提面命,如此名之为“善修习”【以下为小注→ 宗喀巴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若未得无我了义正见,其身一切修行,皆未趣无我,故须先得无我正见。又此非唯了知便足,于正修时当忆其见而复观察,于所观义应善修习。又于无我义须二种修,谓不观察住与观慧思择,非以一分便为满足。”(福智之声,民94.3,页541)←本小注到此结束】。没有成就“奢摩他”(止)之前,纵然以观察智慧来观察“无我”的义理,所观将如风中残烛,“无我”的影像并不明显;又说,如果不安住于“无我”之上,只有“不分别”,这样并不是“修空”【以下为小注→ 宗喀巴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次当安住彼见之上,双修止住及修观察。若仅获得如斯见解,正修之时不住于见,唯不分别亦非修空。”(福智之声,民94.3,页548)←本小注到此结束】。
宗喀巴如是尽情在“毘钵舍那”慧观的不散动的意识心,以及“无分别”的“奢摩他”的意识心“止”上面作文章,以为只要有“无我”的正见来凑合这两者,然后便能“通达实义”【以下为小注→ 宗喀巴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故‘毘钵舍那’不散动心,是从无分别奢摩他生,通达实义非从止生。譬如灯能照色,是从前念灯火而生,非从遮风帐幔等起,灯固不动,则从幔生。若心无掉沉不平等相,住奢摩他定,次以慧观能证真实。”(福智之声,民94.3,页342)←本小注到此结束】。然而这都是在意识的所知所缘的境界上去维系一个“不动心分别”的相貌,不曾真的“观行”意识我、五蕴我的生灭虚妄无常,不曾在这上面作过种种的精进加行、审谛观察;宗喀巴不清楚真正证入声闻初果的止观,断不了我见,却只是以自己异想天开的方式来建立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虚幻止观”,如此偏离了止观的正轨,只会继续认定“意识心我”是有自性而常住不灭的,因此他嘴巴上所说的“无我”只是一个架在空中的虚幻楼阁,一方面用来安慰他自己,另外一方面用来鼓励他的门徒继续乐空双运,最后则是用来笼罩《广论》学人!
佛陀所说声闻地的正理则是:小乘人只要断除了我见、身见,已经得到无我的正理正见,便得证初果须陀洹!这是由于“观”五蕴我、意识我无常所致,然后确认无误、心得决定而安“止”于这个所观,这才是小乘解脱道初果人所实修的止与观。这是在声闻初果阶段就已观察到很清楚而不会混淆的,因为不会有任何一位声闻证道者到了要修学大乘的“止观”时,再来虚妄探究如宗喀巴所说的:“无我”的“影像”是清楚、还是不清楚的状况。会有如此“影像”的遐想者,是因为宗喀巴完全不清楚佛教的真谛差别:当小乘行者在“无我”的正见产生之际,已然证得小乘初果,却还是不懂也不了解大乘止观所证的般若,因为大乘止观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作观行的基础,这更不是宗喀巴所能够了解的课题!
宗喀巴不知道真正“无我”正见之人到底是如何,因此总是幻想有一个“无我”的影像而堕入其中!这只是意识心中的想象所得的见解,不符合小乘解脱道的止观,正是标准的我见未断凡夫。宗喀巴完全不知道初果人已然确立“诸法本自无我”,现前观察(观)而心得决定(止);初果人不会再来忆想:“我已经断除了身见”、“我是须陀洹”,他不会重复检验“我是不是还有我见”,否则他就不是初果人;他不会如宗喀巴在修学不伦不类的“止观双运”时,还需要不断重复提醒自己,一直来返照“无我”,保持“无我”的影像清楚!这是标准的我见未断的凡夫,想要保持离念灵知心常住不散乱,以为在男女淫乐中,而能不执取淫乐就是无分别,随顺遍满全身的乐触就是无上瑜伽灌顶大乐,以受用如是意识心的缘取专一的境界法当作是修行,以为日日时时在这样的境界安住,就是保任“无分别”的无上圣果,以为如是之法即是实证佛地无我,然而这些种种的见解却堕于常见之数!而且所有假借佛法修行的淫乐必将于后世付出惨痛的代价!
何况即使是小乘圣者真正“通达小乘无我”时,佛陀还是在大乘法会之中,予以谴责说小乘行者是愚人,所以如何能够从这里的“小乘无我之法”而来推论说有宗喀巴的“上士道”的“菩萨道”中所要的佛菩提法呢?而且,这宗喀巴的“上士道”的“止观”所描述的,都还只是解脱道最基本的初果前的观行而已,并且错误甚多,不符合声闻初果人所修的止与观,小乘止观尚且是误会一场,更何况必须依止于宗喀巴所痛恨的第八识来作为基础的大乘止观呢!
宗喀巴所认为的“无我”和“空性”的义理是很狭隘的,因为这样偏颇的“无我”义理,使得他于“止观”的说明上,陷入了一个严重法见上的义理错误的窘境,这造成了他在“止观”上永远背离 佛陀所说!
因此,他最后于《菩提道次第广论》所申论的“止观”就变成了“诸不像”:不是世间的禅定、也不是小乘的止观,更非是大乘的止观;而他心目中的“心无散乱”的“止”以及“缘取空性”之“观”,在无有“正见”陪伴的情况下,就成为藏传佛教独树一帜的“虚幻止观”!
因为藏传佛教的止观乃是为了密宗道的双身法而准备,根本不是佛法三乘菩提的止观,连世间禅定的初禅都无法证得,更别说是三乘菩提之一的止与观。从他一开始认定菩萨的定力不如声闻,就已经注定走上了错误的不归路,再加上执取意识心在境界法上的“不动心”,完全漠视他所引用最多的 弥勒菩萨于《瑜伽师地论》的谆谆教诲:如何精进于小乘声闻的止观,如何于四加行安住;这样清楚明白的教诲,从来没有在宗喀巴的心上留下过痕迹!
当宗喀巴远离大乘止观,撇开小乘止观,执意以个人“土法炼钢”的创举,来开立淫乐的“无上瑜伽灌顶”的“虚幻止观”,这关心的议题永远是如《密宗道次第广论》在“男女二根和合”的“止观双运”之中,得到更多的淫乐大乐!即使是这诸不像的“止观”,没有迈向密宗道的“淫乐双运止观”,只有停留在虚幻想,或是藏传佛教所诡辩的“只有观想(性爱)传承”,或是只有极力专一念想“无我”,这样仍然都是种种错误的止观,都必然造成这《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内容极度荒腔走板!注定无法脱离外道的本质,而使得这“三士道”沦为支离破碎!
因此,宗喀巴在“三士道”提出了如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创见:要在修行“上士道”菩萨道的观行中,一直去观察“中士道”的“基本”的“无我”的正见,以避免忘失;难道这不应该是他在界定的“中士道”解脱道的时候,就必须和声闻人说清楚的正理吗?千不该、万不该,留到“上士道”中才姗姗来迟地说明!而且,经过上述的讲解,大家应该对于宗喀巴是否如实理解大小乘止观了然于胸:宗喀巴在小乘声闻对于“无我”的“止观”的观行上,有严重的法见错误,行门更是严重偏离,即使不说是否要进行“男女双身淫乐止观”,宗喀巴也对于基本的观行方法都不清楚,在这一个“声闻止观”上,不管内涵与次第都错得离谱,再把已经弄错的声闻法套在大乘止观中来说,因此才会在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到处脱序,成为牛头逗马嘴!
本文标签:成佛(58)阿僧祇劫(10)即身成佛(10) 本文关键字:成佛,即身成佛,阿僧祇劫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