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76期>

见性与看话头(连载二)--黄正幸(2)

[第076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2:4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3.、明心后的智慧不会因为定力退失而失去,依旧了知所悟到的如来藏在何处,依旧可以清楚观察如来藏的体性与运作,因此明心后不会因为定力退失而找不到如来藏。明心者所谓的退转,是因为慧力不够及福德不足,或者因为性障、慢心而不肯接受善知识的摄受,心生怀疑而无法承担所悟得的心确实是如来藏;或者希求意识神异境界而不能安忍于无境界的如来藏心,就开始疑心生暗鬼,怀疑所悟的心不是真的如来藏心,就会因此而自我否定,产生退转的现象。有许多人在退转之后,转而退回到离念灵知之中,如是退转却往往自以为是道业增上,智慧开始下降了却自以为智慧上升呢!但这些人虽然退转了,却还是知道以前善知识帮他开悟的如来藏妙心在什么处,都还能清楚的观察出来,由此证明他的退转其实与定力的是否退失并无直接关联。只要有一天,他依照经中世尊开示的法义思惟清楚了,把经中的法义与所找到的如来藏一一比对之后,愿意重新承担起来,认定以前善知识帮他找到的就是如来藏心,他的般若智慧就会渐渐回复,并且越来越深妙,如是现象却是与动中修来的定力是否退失无关。但眼见佛性的人,若是没有继续保持动中修来的定力,见性后都不再礼佛修无相念佛的功夫,当他有一天失去动中定,就看不见佛性了,不论他怎么瞠起眼睛也看不见。这时他还是知道佛性的内涵,却是看不见的,与明心后退转者完全不同;而他并没有怀疑以前参出来的佛性的内涵,也没有怀疑那是不是佛性。这时如果想要重新看见佛性,只要重新再每天礼佛作无相念佛的功夫,当他把见性所需的动中定重新修回来时,才能重新再看见佛性。这就可以证实眼见佛性时所见的佛性,会因为定力的退失而看不见;但明心者在定力退失后,并不会看不见自己或他人的如来藏,由此证实明心与见性是不同的。
4.明心需要很大的福德庄严,见性所需福德则十百倍于明心所需的福德庄严。不论是开悟明心或者眼见佛性,都属于菩萨所修的佛菩提道;凡是佛菩提道的见道,都需要很大的福德作为见道的资粮。因为这样的缘故,有的人辛苦参禅一生,终究无法悟入,抱憾而终;有的人则因为过去世及今生都没有与真善知识结过善缘,或者今生虽与善知识相逢,却因为过去世曾与善知识结过恶缘,使善知识一见之下就流注出恶劣感觉的种子出来,因此就无法获得善知识的指导;或者善知识虽然愿意指导,却是以很平淡、很难悟入的机锋来指导,如此一来就不可能有开悟的因缘了。这种明心所需要的福德,需要很努力修集才能获得,若是往世以来所修集的福德不够多,资粮有所欠缺时,这一世在护持正法上面如果能够努力用心去做,也可以弥补过去生福德不足之缺憾,而使见道因缘早日成熟。
如果和眼见佛性所需要的福德来比较的话,明心所需的福德相对就少多了。因为眼见佛性的位阶是三贤位中的第十住,而明心不退的人在三贤位中只是第七住位,虽然只相差三个位阶而已,却需要再修行一大阿僧只劫的十分之一呢!对一般菩萨而言,那是要明心以后再继续修行很多劫才能达到的证量,由此可以证明二者所需要的福德是差很多的。再从平实导师度众的经验来看,也证明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有很多人很努力修行,定力、慧力都非常好,这一世也很努力修集福德,可是在参究佛性这一关被引导出来而知道佛性的内涵以后,却仍然看不见佛性;从定力与慧力都很好的事实上,来推究他们看不见的原因,当然就只剩下一种原因了,就是福德仍然不足。也就是说,这一世虽然很努力,但是因为往世学佛以来的时间还不够久,修集的福德还不够多,所以这一世还没有眼见佛性的因缘。由此也可以证实明心与见性是不一样的。
5. 明心者不能在无情上面看见自己的如来藏,也不能在他人身上看见自己的如来藏;但眼见佛性的人,却可以在无情上面看见自己的佛性,也能在其他有情的身上看见有情的佛性,也可以从其他有情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这是非常明显的差异性。
又譬如有情睡著以后,他的知觉性消失了,而他的如来藏仍然继续存在而不中断,没有一丝一毫的遮隐;所有开悟明心的人都可以看见眠熟者的如来藏存在,不曾离去,却无法从眠熟者身上看见自己的如来藏;但是眼见佛性的人,仍然可以从眠熟者身上看见眠熟者佛性继续存在,也能从眠熟者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这也很清楚证实明心与见性的差异处。不可以说见性者所看见眠熟者身上的佛性是知觉性,因为眠熟者的知觉性已经不存在了,才能称为眠熟;而六识的自性并非佛性,因为六识的识性─见闻知觉性─仍然是在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佛性所含摄的范围中,不能外于佛性;但也不等于佛性全部,所以某人眠熟后,他的六识对六尘的分别功能不存在时,十住菩萨仍然可以分明看见那个眠熟者的佛性继续分明现前;显然可见那个人的佛性并没有随著六识知觉心的中断而消失,已中断的只是六识心对六尘的分别功能;因为六识心离念灵知已经断灭了,而佛性仍然继续存在著。
而且明心者可以看见眠熟者如来藏继续存在,但看不见眠熟者的佛性;眼见佛性的人却可以看见眠熟者的如来藏,也同样看得见眠熟者的佛性,是同时看见眠熟者的如来藏与佛性两种;并且还可以从眠熟者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如同在山河大地及无情上面看见自己的佛性一样,是明心者看不到的,从这里也证实明心与见性是不同的。
6. 明心者没有世界如幻观,见性者在眼见佛性当下成就世界如幻观。明心者的如幻观,是凭智慧思惟比对,由如来藏心无法被毁坏的金刚性,了知如来藏的常住不坏性,然后比对出世界终究会毁坏的事实,心中了知世界是不实如幻的,纯粹是由明心开悟实相的智慧来比对出来的。但是眼见佛性者却是从佛性的真实与具体可见,而在眼见佛性的眼见之下就看见世界的虚幻不实;这是因为佛性的真实而当下就看见世界虚幻,全都是犹如幻化出来的一般。这种世界如幻的现观,不是经由智慧上的思惟比对才产生,而是在见性的当下不必经由智慧来观察,就伴随著所见的佛性而同时存在的。由此证实明心与见性是完全不同的。
7. 明心者是找到第八识及现观第八识的功能,但看不见第八识的本觉,只知道其本觉确实存在,而在六尘中离见闻觉知;这是由如来藏的功能来推论出如来藏必定有本觉之性,因为如来藏确实会配合七转识而运作,既能配合,表示如来藏确实有了知七识心意愿的了知性,可是却无法以眼睛看见如来藏的这种本觉之性,更不可能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如来藏的本觉之性。但是见性者不但了知明心者所了知的,还可以在无情上面看见自己第八识的本觉之性,也可以从他人身上看见自己如来藏的本觉之性,并且还可以从他人身上看见他人如来藏的本觉之性。细心观察以后,也看见第八识的本觉性都不离见闻觉知,除非眠熟时六识心的见闻觉知消失了;这证明见闻觉知是与佛性同时同处而存在,是可以被眼见的;但是明心者却只能知道而无法眼见,证实明心与见性是不同的。
8. 明心者悟后只有实相般若智慧,是无境界、无所得法;眼见佛性者却可以在山河大地及有情身上看见佛性,虽然也是无所得法,却是有佛性的境界可以看见。因此刚见性者会觉得佛性很稀奇,才会在所见的一切事物上都加以观察,包括声尘、香尘乃至法尘中,都会特别加以观察,证实佛性是无处不在的,是遍于十八界的;然而明心者对于如来藏遍十八界的观察,有一些却是从智慧的推论来证实的;因为十八界全都是从如来藏中出生的,又不能离开如来藏存在,当然是与如来藏互缘而不分离的,当然如来藏遍十八界;但这个推论的结果,眼见佛性的人却可以从亲眼所见当中,证实十八界的每一界都同时有佛性存在,可以藉眼睛看得出来。由这个能从眼睛看得见,以及明心者只凭智慧推断而不能藉眼睛看得见,也能证实明心与眼见佛性的不同。
9. 明心者不知道佛性即是第八识如来藏的见分,眼见佛性分明的人深入观察思惟以后,能知佛性是第八识的见分。明心者自己无法观察出佛性是如来藏的见分,因为他还不知道佛性的内涵是什么;而眼见佛性的人在见性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然后加以思惟整理以后,可以了知佛性其实就是如来藏的见分,因为佛性就是如来藏的本觉之性,能了知众生的心行;而众生的见闻觉知等六识自性,其实全都是由如来藏的佛性运作的缘故,才能出生及存在。这是很深妙的法性,见性者也不一定能知道。但平实导师在《楞严经讲记》中,已经把 世尊开示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加以详细的阐述,眼见佛性的人因此就能更深入了知,佛性就是如来藏的见分。由此也证实开悟明心与眼见佛性的差异很大。
10. 第十住位的菩萨虽然眼见佛性了,但是还没有能力与众生心直接感应,这就是未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但已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可以开始多分或少分与众生心感应。由能否与众生心互相感应的事,也证实明心与见性是不同的。
以上所说的道理,散见于 平实导师的诸多著作中。
譬如平实导师在《钝鸟与灵龟》中,就有如下之开示:
复次,明心与见性二关,迥然大异;明心者,找到如来藏真实心,现观如来藏之常住性、无生性、涅槃性、真如性、中道性、离言性、离觉观性,此名明心。然而明心之人,不能于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如来藏,不能于他人身上看见自己的如来藏;眼见佛性者,则悉能于山河大地上眼见自己之佛性。又观我会中十余人,亦能在平实教导之下,如平实一般,在山河大地上、在有情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并非明心亲证如来藏者所能眼见,因为并不是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如来藏;是故,明心不同于眼见佛性,是故方有我会中学员于明心时撰写见道报告后,再于后来眼见佛性之时,又复写作眼见佛性之报告以呈。由当代明心之后又复眼见佛性之事实,证明眼见佛性之异于明心者,二关之差异极大矣!
复次,明心者,悟后不论是否信受所悟之如来藏,乃至退失信心而否定所悟之如来藏以后,名之为退失者,然而彼所亲证之如来藏都不会消失不见;但眼见佛性者即不然,不论其信或不信,乃至完全具足信心者,当他的定力退失时,其所眼见的佛性,即无法眼见分明而渐渐消失不见。但若再度补修定力之后,则于定力回复之时,其眼见佛性之境界及受用,随即又回复如初。换句话说:明心后所证之如来藏证境永远不会消失,与定力之退失与否无关;但眼见佛性之亲证者,一旦定力退失时,则一定会失去眼见佛性的境界,仅余者为仍然了知佛性之名义尔。由此可以证实明心与见性,是截然不同的二种证境,不可混为一谭。
复次,若人强言明心即是眼见佛性者,则有过失,与事实不符:眼见佛性者,能于他人亲见他人之佛性,但也能于他人身上亲见自己之佛性。明心者则唯能于他人身上亲见他人之如来藏,不能于他人身上亲见自己之如来藏;若明心即是见性者,则明心之人应都能于他人身上亲见自己之如来藏;然而事实不然,是故明心不即是见性,大异于眼见佛性。至于其他更深细之差别,牵涉到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异于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之密意,事涉种智,不宜于书中明言,暂且略之。是故,明心与见性二关是截然不同的,而未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与已入地菩萨的随顺佛性,也是截然不同的;眼见佛性为何又异于明心而能够在山河大地上亲见之?亲见佛性遍满山河大地、虚空之中,却又为何不在山河大地、虚空之中?这其中的道理,都不是天童宏智未见之人所能得知者,更不是今时连明心证境都不懂的凡夫与阿罗汉、辟支佛所能知之。所以未入地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境界,大异于七住菩萨的明心,更异于凡夫所随顺的六识见闻知觉性;此一境界已非真正明心之人所能知之,更非凡夫与二乘愚痴圣人所能知之。2
注2、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钝鸟与灵龟》,正智出版社(台北市),初版首刷2007 年10 月。
11、 见道的人都有见地,与听闻、熏习及思惟所得的知见不同;明心者的见地智慧不会退失,只有自我否定而使智慧开始产生偏差,所以名为退失;但否定之后所知之如来藏心仍然存在不失,仍旧知道如来藏的所在,不因自我否定而不知其所在或不知其如何运作。但见性则不然,纯依定力之退与不退,令其见性境界随之退或不退。从明心与眼见佛性所需要的功夫不同,也可以证实明心与眼见佛性不同。比如有人专门修练静中相应的定力,当他的觉知心够细腻而且知见正确及具足时,就可以明心开悟了;可是眼见佛性者需要事先锻链的定力,则必须是动中修来的功夫,否则是看不见佛性的。也就是说,求证眼见佛性境界的学人,如果没有特定的动中定力(看话头的动中定力),就算他很聪明伶俐,能参出佛性的密意内涵,也不能眼见;即使他有很深厚的未到地定功夫,在法座上参究出来时,还勉强可以看得见佛性;但才刚下座不久,由于他的定力不是动中修得的定力,下座以后开始不与定力相应了,佛性就模模糊糊乃至看不见了。但是静中修得定力的人,明心以后的见地智慧却是完全不受影响的。由明心与眼见佛性所需要的定力不同,也可以证实明心与眼见佛性之不同。这种眼见佛性所需要的定力,就是看话头的功夫,属于楞严定中的一种,可以由无相念佛的功夫作为方便入手而锻链成功;若没有这种看话头的功夫,纵然参出佛性的内涵时,也只能以六根体会感觉佛性,仍然是无法眼见的。
(待续)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见性,话头,连载,黄正幸,第二,求见,性者,应先,寻觅,真善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