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佛法基础>佛法初识>

三十七道品

[佛法初识]  发表时间: 2015-10-28 14:41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佛世尊在阿含诸经当中,开示了哪些可证涅槃之道呢?佛世尊在阿含诸经当中,开示的可证涅槃之道非常的多。关于证涅槃之道的正理,佛世尊在阿含诸经当中最主要所说的,第一个是“三十七助道品”,再来广说八正道的正理。三十七道品又叫作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菩提分又分为七种,也就是说三十七菩提分又分为七类:第一个是四念处,第二个是四正勤,第三个是四神足,第四个是五根,第五个是五力,第六个是七觉支,第七个是八正道分。佛除了在三十七道助品里面讲八正道分以外,又在阿含当中广说八正道的正理,这个八正道所说的就是:第一个是正见,第二个是正志,第三个是正语,第四个是正业,第五个是正命,第六个是正方便,第七个是正念,第八个是正定。佛世尊开示三十七道品、八正道的正理是为了干什么呢?就是为了要帮助弟子们修行,帮助弟子们遵循这些法要,努力去实践,就可以渐渐趣向于涅槃解脱。所以,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就是趣向于涅槃之道。而八正道的正理在下一集当中,叶老师将会在八正道的单元当中,将会对于八正道作详细的说明;我们在这里,仅针对前面所说的三十七道品的各种法作详细的说明。
三十七道品我们说有四念处等等诸法。何谓四念处呢?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又叫作四念住。它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以及法念处四种法。这四种法又称为……
所谓的身念处就叫作身念住,身念处又叫作身念住,也就是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空相,以对治见颠倒。也就是说,透过身念处的观察来观身不净,观自身之相是不净之相;同时,透过这样子的观察,去观察我们的色身乃是非常,它不是常住的,它是因无常而苦,因苦故空,因空所以它是非我;所以透过这样子的观察,来对治对我的执着,所以透过苦、空、无常、无我这个共相,来对治对于净的颠倒。也就是说,众生都对于自身的这个色身产生贪着、爱着,由于对于身念处的一个观察,了解到说这个色身它是非净的,所以对治众生这个净颠倒。
第二个是受念处。受念处又称为受念住,就是观察众生在欣求乐受当中反生苦的原因,而且观苦、空的共相来对治乐的颠倒。因为众生都是以苦为乐,众生处在八苦里面并不知道苦;这个就是我们前面在讲八苦的时候,有众生根本不知道苦,众生处于苦境根本不知道苦。那有的人能够去观察这个人生的苦,但是这个毕竟还是属于凡夫与外道所观察的苦;但是佛法里面所要观察的苦,是必须要观这些生老病死苦这些苦,这些苦它的根源是来自于五阴炽盛苦。这个五阴炽盛,五阴的本身它是因为因缘所生法,它是缘起性空的,它是依他起性的;从这样子去观察,观察这样子的苦、空的共相,来对治我们对于这样子的苦,这样对于这个受的这样子的一个颠倒见,对于乐受的颠倒见;所以这个是对治乐颠倒,用这样子的受念处来对治乐颠倒。
那什么叫作心念处呢?心念处又称为心念住。心念处的观察方法是怎么样的一个方法?它就是透过观能求之心乃是生灭无常的,而且观其共相以对治常颠倒。也就是说,透过心念处的观察,透过心念住的思惟,去观察我们能观、能求的这一个意识心,能求的这个识蕴,这个心祂是生灭无常的,透过这样子的生灭无常来观察祂的共相。也就是说,所有的一切众生都是执着这样子的意识心,都是执着这样子的生灭的、无常的这个意识心为常,以为这个意识觉知心祂是常住不灭的;所以必须要观这个观心无常,来观察自己的这个觉知心是无常,别人、其他众生、一切众生的这个觉知心一样是无常的,观这个共相来对治这个觉知心是常的这样子的一个邪见。所以是透过心念处的一个观法来对治常颠倒。
法念处是观察什么东西呢?法念处又称为法念住,也就是说透过观一切法皆是因缘而生,这一切法没有自性,而且观这些法它的共相来对治我颠倒。也就是说观法无我,一切法它并没有自性的,这些蕴处界诸法并没有自性,观所有众生所出生的这些一切蕴处界诸法都是因为因缘而生的,这些因缘所生法它是没有自性的。所有一切法有自性的话,是只有如来藏祂才有自性;但是如来藏的这个自性,祂又不是因为因缘所生法的这个自性,所以祂又称为无自性性,所以祂并没有自性。法念处是透过蕴处界诸法的观察,观察这些法它是没有自性的,透过所有众生执着因为因缘所生法,认为它是有自性,认为它是常的,来对治这样子的一个邪见,说就是来对治对于我的颠倒,这个就是法念处观。因为对于法念处跟法念住的这样子的观察,所以得到这样子的一个智慧。
为什么修四念处观在对治这四种的颠倒呢?因为凡夫众生不明法界真实相,而以世间之无常为常,于诸苦执为乐,于无我中执为有我,于不净执为净,所以才会造成这样子的一个错误的一个知见;所以必须要透过这样子的一个观行来对治,来对治于净颠倒,来对治于常颠倒,来对治于乐颠倒,来对治于我颠倒;所得到的这样的智慧,这样子就叫作四念处观,这样子就叫作四念住。
那四念住为什么称为住呢?四念住为什么又称为住,这个道理是在什么地方?
三十七道品里面的四念处,四念处又叫作四念住,也就是所谓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还有法念处,也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还有法念住。我们透过四念处的修行,来对治我们四个颠倒:第一个就是透过我们身念处,就是身念住,来对治净颠倒;透过受念处,也就是受念住,来对治乐颠倒;透过心念处,又称为心念住,来对治常颠倒;透过法念处,又称为法念住,来对治我颠倒。我们修这四念处观,就是在对治上面的这四种颠倒。因为凡夫众生不明法界真实相,而以为世间的无常为常,对诸苦执为乐,对无我这个当中执为有我,于不净执为净,所以必须要修习这个四念处观来对治这四种颠倒。
四念处为何又称为四念住呢?为何四念处又称为“住”?这个“住”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四念处乃是以慧为体,也就是说,我们透过身念处等等这个四种法,从身念处的这四种法去观察;身等四法是所观境,而慧是能观的心,由慧令念住境,也就是说,让我们的这个能观的心的这个慧,能够住于身念处、受念处乃至于这个法念处,令祂能够住于这个境界,住于这个境界仔细的去思惟、去观察。也就是说,透过这样子的慧力,让我们的念心所在这个慧所观境能够铭记不忘,就是透过我们念心所在慧所观的境界能够忆持住而不忘掉,这个就是由慧令念住境。透过这样子的一个观行,透过这样子的一个思惟,所以,因为在慧立念住,也就是说以慧心所、以慧为体来立这个念住,所以又叫作念住。
那什么叫作四正勤呢?我们讲完四念处以后,再来探讨什么叫作四正勤。那四正勤又叫作四正断,另外一个名字就叫作四意端。那四正勤,很多的人都经常在念这样子的句子,但是不知道这个就是四正勤,不知道这个就是四正断,也更不知道这个就是四意端。为什么四正勤称为四正勤?为什么四正勤又称为四正断?为什么又会称为四意端?我们后面再作一个详细的说明。
我们现在先来说明一下:四正勤它的内容是怎么样的一个法呢?四正勤就是说: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精勤修习,也就是说,于已生恶令断除,精勤修习;另外一个就是,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故,精勤修习,也就是说对于还没有生起的这个恶法,要想办法遏止让它不生起,精勤修习,让这个恶法不会生起,令它能够断除,令它不生起;第三个是,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精勤修习,也就是说,对于还没有生起的善法必须要让它、令它生起,为了令它这个善法能够生起,必须要精勤的修习;第四个是,对于已生善法,为令增长故,精勤修习,也就是说对于已出生的善法,要让它增长广大,为了让这个已出生的善法增长广大,必须要精勤的修习。所以简单的说,四正勤就是我们经常在说的,“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生”,这个就是四正勤。令恶法断除,或是说令恶法不生,或是说让善法生起,或是说让善法增长,在这个四个法上面精勤修习,这个就叫作四正勤。
然后为什么这个法又称为四正断跟四意端呢?那它为什么又叫作正勤呢?因为我们必须要一心正意勤修,所以又叫作正勤;也就是说,必须要端正心意精勤修学这四个法,所以它又叫作四正勤。因为透过这精勤的修习,透过这样精勤的修学,能够除掉懈怠,能够断除众生懈怠的心,所以这个四正勤又叫作四正断。为什么又叫作四意端呢?因为四正勤的修习必须要发于意处,所以又叫作意端。也就是说,四正勤的修习你要得到真正的成果,四正勤的修行你要得到真正的成就的话,必须是发于意处,也就是说,必须从意根跟意识的这个法去对治它;也就是说要对治我们的意行,而不是只是表面上去断恶、表面上去止恶、表面上去生善、表面上去增长你的善法,而是必须要真正的从意处去依教奉行。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心诚,而且必须要正意,能够真正的接受这样子的法,而去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去增长自己的善法;这样子的行为是发于意处的,所以这个就叫作四意端,因为这样的修学是来自于意处的这个根源,所以它又叫作四意端。
我们现在说明完了四意端之后,要再说明什么叫作四如意足。那何谓四如意足呢?四如意足又叫作四神足,四神足包含了欲如意足,还有精进如意足,还有心如意足,另外一个叫作思惟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又叫作勤如意足,也就是四正勤的勤,精进如意足又叫作勤如意足,而心如意足又叫作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又叫作观如意足。
这四者为什么叫作如意呢?这四者为何称为如意?因为在前面的四念处当中如实修习、观行的智慧,又在四正勤当中精勤修持,由于精进的缘故,所以定力、慧力皆得增长,而且心得决定,所以使得定慧均等,所愿皆能成办,所以这样子的缘故,就称为如意足。也就是说,这个四如意足是因为我们在前面的四念处当中,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身念处还有法念处等等这样的法里面,这个四念处当中,如实的去修习观行的智慧,去对治前面所说的四种颠倒;进而又在四正勤当中精进的修持,也就是说在“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除,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的四正勤、四正断、四意端当中,努力的去修学,精进的修持;因为在四念处、四正勤当中,精进修持的缘故,由于这样精进的缘故,所以定力跟慧力都能够同时的增长,因为这样定力跟慧力同时增长,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心得决定,这个定力其实不是禅定的定,这个定力其实最主要指的是心得决定的定;也就是说,透过懂得精进的缘故,让定力慧力皆得增长,所以心得决定性,心得决定,所以使得我们的定慧都能够均等,因为定慧均等的修行的缘故,所愿皆能成办;那也就是因为所愿皆能成办的缘故,立这个名,所以它就叫作如意足。也就是说所愿皆能够满足,皆能够如意成办,能够如意满足,这个就是四如意足它因何而立名的道理。
也就是,这个四如意足是因为欲(希求)力的缘故引发定起,就是因为欲如意足,欲(希求)力、欲如意足的缘故,所以引发了定起,所以称之为欲神足,所以欲如意足又称为欲神足。再加上因为勤(精进)力的缘故,因为勤(精进)力的缘故,所以引发了定起,引发定起以后,这个就称为勤如意足。再接着因为念(心)力的缘故,因为念(心)力的增长,所以引发了定起,那因为引发定起以后,这样子就称为念如意足。第四个是因为观(思惟)力的缘故,因为观力也就是说这个思惟力的增长,所以引发定起,因为这样子所以称为观如意足。也就是说,四如意足为什么会称为如意足?为什么会称为神足?就是因为欲(希求)力的缘故,引发定起,因为欲、勤、念、观这四种力的缘故,也就是说,因为希求、精进,还有心念,还有思惟力的缘故,因为这四种力引发了定起;因为这四种力引发定起以后,就引发了欲神足,还有引发了勤如意足,引发了念如意足,引发了观如意足。
这样子的如意足为什么又称为神足呢?神足是不是我们一般所称的神通呢?这个神通其实并不是像我们所说的五神通那种神通,但是这个神通妙用,神虽然是指的是神通,妙用难测,所以才称这个就是神足,所以才称欲如意足叫作神足。但是,是因为我们如身依足而立,也就是说,这个如意足是要引发欲神足或引发勤神足,要引发这四种神足,必须就像我们的身体是依脚而立,必须依脚而立,这四种如意足必须要透过欲、勤、念、观这样子的四种力的修行,所以这四种力就是我们所依止要完成的神足,完成如意足的最主要依止的地方。所以必须要依这样殊胜的定力,也就是说透过欲、勤、念、观,这样子引发殊胜的定力。这个殊胜的定力,就是我们对于这个智慧,对于慧心所,对于解脱道的智慧,乃至于佛菩提道的智慧,引发殊胜的决定性的定力,这个才是真正的殊胜的定力。所以,这个定力指的并不是所谓禅定的定力,这个是因为慧所发起的,所以是因为这个欲、勤、念、观所引发,而发起这样子的定力,满足了欲如意足,还有勤如意足,还有念如意足,还有观如意足。所以,就是因为这样子殊胜的定力能够引发神通,所以就称为神足;也就是说,因为能够这样子引发欲、勤、念、观这样子的一个神通。
本文标签:八正道(57)五根(34)五力(21)四正勤(4)四念处(14)三十七道品(12)七觉支(7)四神足(3) 本文关键字:三十七道品,四念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四正勤,四神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