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局版书摘录>

01、《公案拈提系列》摘录(一)(6)

[局版书摘录]  发表时间: 2015-04-16 09:2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慧明法师知见邪谬、违远涅槃实相妙心者,其故无他,乃因所悟非正所致。若欲证悟,当依禅宗公案最迅速:
南泉普愿禅师一日问黄檗希运禅师:“黄金为世界,白银为壁落,此是什么人居处?”
此乃十方佛国皆有之实报庄严净土--五不还天之顶--色究竟天境界,唯有已证道种智、已得初地无生法忍以上之菩萨才得生彼,是故黄檗答云:“是圣人居处。”证得第八识真如之后,熏修种智、证得法眼,方入初地,寿尽舍报而后生彼;二乘无学尚不能至,不证实相及种智故。
然而菩萨生彼净土,其觉知心踊跃欢喜之际,别有第八识真如仍依本际安住,此非未悟之人所知也;南泉欲勘黄檗,乃问云:“更有一人居何国土?”黄檗闻言,叉手而立;似则似,是则不是;只是依样画葫芦而已,何尝亲睹葫芦?南泉知他学人作略,尚非真悟,不知此中机关,遂云:“你既然说不得,何不问我王老师?”也是一勘,恰好说与黄檗;黄蘖乃又举问:“更有一人居何国土?”正是明暗双双底时节,于此一问之下,自己不妨有个出身处,无奈黄蘖当时一股脑儿寻他南泉语脉,丢却自家宝藏不见,犹待南泉指引。
众家看倌大德!或有能于平实此一段话中触著筑著者,重问一遍之际便知出身处,语毕正好鼓平实一掌,伸手对余讨杯无生茶喝;可惜当时黄蘖懵无所觉,南泉只得点他一句:“可惜了一些。”只如黄蘖重举之际,出身处何在?诸方老宿还有能检点得出者么?何妨来我正觉讲堂讨茶水吃?
又一时,南泉复问黄蘖:“定慧等学,这个道理如何说?”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语出六祖坛经,人人诵得,亦能说得,只是普皆错解;黄蘖亦复如是:“将觉知心于十二时辰中都不依附一物一法,即是定慧等学。”此语却似慧明法师一般无二,同是错悟本家,俱皆认妄为真--欲将生灭妄心修成第八识真如也。
南泉唯恐自己听错,又重问一遍:“莫非这便是长老你的见处么?”黄蘖却自承当云:“不敢!”南泉欲令黄蘖自知所悟非真,乃向伊道:“多年以来诸方行脚时喝掉的茶水钱且暂不说,你穿坏许多双草鞋的钱,欲教谁替你还?”此乃诃责黄蘖当时所悟不真,无德消受诸方信施;黄蘖语塞,无能答他。此乃黄蘖悟前一段糗事。
如今诸方显密大师无一悟者,而普示现证悟成圣,虚受诸方信施,少则数亿台币,多则百余亿台币;或收存为己所有,或建广大道场以弘常见外道之法,共成地狱重罪;将外道法置于佛法中故,佛说如是等人名为佛法中贼故。
黄蘖彼时未悟,虽然只受信施茶水草鞋钱,南泉已不肯他;何况今人虚受信施动辄以亿计?云何不知速求证悟?上座若闻余语,心有凄凄,欲求悟者,且携草鞋一只来寻平实;甫见已,平实伸脚便令上座为系草鞋。上座系已,起身鼓平实一掌,且自返寺,两厢无事。如或不解,平实为汝举声哭云:“呜呼!哀哉!”
 
公案拈提第四辑
‘宗门血脉’萧平实 老师 著
第三三八则 庞公喝责
马祖法嗣则川和尚 庞居士来看师,师云:“还记得初见石头时道理否?”居士云:“犹得阿师重举在。”师云:“情知久参事慢。”居士云:“阿师老耄,不啻庞翁。”师云:“二彼同时,又争几许?”居士云:”庞翁鲜健,且胜阿师。”师云:“不是胜。我只欠尔一个朴头。”居士拈下朴头云:“恰与师相似。”师大笑而已。
师入茶园摘茶次,庞居士云:“法界不容身,师还见我否?”师云:“不是老师怕答公话。”居士云:“有问有答,盖是寻常。”师乃摘茶不听,居士云:“莫怪适来容易借问。”师亦不顾,居士喝云:“遮无礼仪老汉,待我一一举向明眼人在!”师乃抛却茶篮子。便入方丈。
河北柏林禅寺净慧法师云:《…第二点,将修行落实于当下。我们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要让目己的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在无明烦恼刚要萌动时,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随它迁流。古德所说:“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就是觉照当下一念的方法。如果能把修行落实于当下,那么我们就不必担心到腊月三十日会手忙脚乱,不必担心最后一息不来时会前路茫茫。因为当下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当下不等于是这一念;这一念过了,下一念还是当下;当下能作得主,时时处处就能作得主,这就是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能做到这一点,何愁生死不了?何愁烦恼不断?何愁圣果不成呢?》(摘自圆明出版社《净慧法师开示录》页一六一、一六二)
二人之真心但是无始本有,不曾有先后,依证悟者言,平等平等,不分轩轾;然又不妨世间相上之五蕴身有先生晚生之异、有年轻年老之别。是故则州和尚向真心答他庞翁,庞翁却又向妄形答他则州和尚;二人心知肚明,俱知家里事,所以庞翁拈下朴头云:“恰与师相似。”则州和尚知他落处,所以大笑。只如庞翁拈下机头云:“恰与师相似。”什么处是相似?法师若能于此著得一只眠,平实道尔有来由,可以为人说禅。若道不得,平实倩尔向戏班子借个朴头,闲时对著镜子戴上光头上瞧瞧!瞧不出道理时,且摘下朴头瞧瞧!
则州和尚入茶园摘茶时,庞居士忽来问云:“法界里是真空实相,容不得这个色身的,你还看得我的真心本际否?”这庞翁见过许多被马祖粗心大意错印证的同门师兄弟,前时虽与则州和尚有些言语相契,惟恐只是巧合、误打正著,所以这回卷土重来,要再勘则州和尚。所以无风起浪,致上如此一问。
则州和尚茶务正忙,无暇理会,便向他道:“不是我这老师怕答您的言语。”庞翁却不肯放过,逼云:“有问有答,本来是寻常事。”希望则州和尚答他问话。则州和尚却只顾著摘茶叶,不听庞翁言语。庞翁再度要求他答话:“你不要错怪我方才是随便问话。”则州和尚仍旧不理会他,庞居士便大声喝道:“你这个没有礼仪的老汉,等我一一举说给那些明眼人听去!”则州和尚依旧不答他话,却丢下装茶叶的篮子,直接进入方丈室去。
只如居士要他方外相见,问他见不见得到居士真心?则州和尚为什么不答?这庞居士二度逼问,则州和尚却仍不答,抛下茶篮子,径入方丈;究竟则州和尚是有答他处;是无答他处?若已答,和尚分明未曾道得一言半语;若未答,庞居士却又作罢,不入方丈逼他答;法师还答得么?若答不得,即不知老赵州意旨,没有住持“赵州观音院--今之柏林禅寺”本钱;如何为人说禅?
庞翁在当时中国丛林,辨得许多野狐,个个没遮掩处,所以声望极高,诸方老宿闻名惊悚,个个不敢正眼看他,唯除少数证悟之人;此回来到则州和尚处,这第二回勘验人,再三逼问,却不晓得早已反被则州和尚勘验去也。且道:什么处是则州和尚勘破他处?敢问净慈法师您还道得否?若道不得,且请赶快辟个茶园子,待茶熟时,来函邀余前往河北同摘茶去,届时法师小心自看。
--------------------------------------------------
 
公案拈提第五辑
‘宗门正道’平实导师 著
序:自序、张序
《自  序》
溯自公元一九九三年以《念佛三昧修学次第》一书,及一九九五年以《禅--悟前与悟后》一书,不指名道姓而破斥邪说以来,陆续已有多种著作不曾指名道姓而辨诸方法义之邪正;然皆不见被余指正之诸方知识有所修正,悉皆继续误导众生如故,乃至亦有私下指使徒众于诸场合以及因特网上对余谩骂诬诋者,是故于二000年五月出版《楞伽经详解》第三辑起,改弦易辙,对于未悟示悟及方便示悟之出家在家大师、密宗法王活佛,以及破坏佛教法义之密宗应成派中观师--主要为印顺法师及达赖喇嘛--加以指名道姓之破斥,藉以彰显佛教正法之本义,导正已被曲解之教义。
然而间有乡愿之人,每谓人曰:“同是佛门弟子,何忍互相批评攻击?”故意将余之法义辨正诬指为人身批评攻击,以之而为诸方被评之显密大师辩护,乃至亦有指余如是救护学人等作为是不圆融者。然而余于二000年五月之前,五六年间不曾指陈姓名而作辨正,彼等悉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继续误导众生如故;如是事实,大众何可视若无睹?乃竟单方面厉责于余耶?不应正理也!
复次,所作指名道姓破邪显正之举,能令广大学人警觉、普获法利,同时获得抑制邪见传播之作用,可免学人再受误导,普皆回归正道,其利不可谓小也;如是大利于学人之作为,云何而不应作?无是理也。
复次,教界之中,人人竞作好人,无人肯作得罪诸方大师之恶人,我若不作如是据实之辨正,并书以成文流传后世者,恐余将来灭此色身已,正法随灭;何以故?谓余将来灭后,诸方邪师必将无所忌惮而广弘邪知邪见、误导学人故。若余身后无人肯为此事,或虽肯为、而为他人所阻,则将无人能为此事,坐令邪知邪见广大弘传,佛之正法真旨恐将命如悬丝,灭在不久。若余力能为之,而不肯为;则未来了义法若灭者,即是余罪也。若余今先为之,则末来二三百年之了义正法弘传可以无忧;未来若有大师复作误导众生之事者,一切学人皆得援引余书所举经旨而破斥之,令正法之弘传无忧,是则能益今时后世之广大学人也;如是大善之行,云何而可止余行之?不应正理。
复次,三乘诸经法义甚深,古今知识每多误解;若不速将佛法回归三乘宗义,则越至法末之季,三乘正义越难令诸学人了知,是故余今藉诸大师邪谬之见而作辨正,能令今时后世学人建立正见,则将不复误会佛法,则能检魔辨异、远离种种外道邪见,则我佛教即能免于被外道法渗透,可免日渐空洞化、外道化之潜在危机;如是,佛教即可延续至月光菩萨降生之季也,是故末法之今时,指名道姓而破邪显正之举,有其必要,不可终止。
数年来,往往有人语云:“对于佛法之见解,各人不同;你说的不一定对,我说的也不一定错,何必互相批评?”亦有人云:“我怎么知道你说的一定对?”职是之故,必须引经据典而证成之。然而众生尚慢者多,便言:“那是佛说的,不是你的证量;你只是引经据典而说罢了,有什么证量?”若不引经,彼便言:“那是你说的,不一定正确。”不肯抛却成见,客观探究之,殊难与语,是名“无见道缘者”,不能强度入法。
真善知识凡有所说,不必迎合众人心意而讨好之;余所说法,意在令利根(有智无慢)之人得度,不为钝根;彼诸钝根(聪明尚慢)之人,难因余所说法而度;但求能于三五年后转其邪知邪见,不被假善知识所误导,回归正道,则余愿已足,不须其人之来学或赞余也。
大乘第一义法,甚深难证,佛世已然,非独现今;若有真悟之人出世说法,一切错悟而尚慢之人,闻则恐畏而生瞋恨,乃至生怨生恼;不独末法之今世如此,佛世已然。佛出人间,彼时外道恐畏者甚多,多属畏闻二乘无我法者;佛门中之凡夫则误会般若为一切法空,畏闻佛所说之诸佛“常乐我净、真常唯心”之第一义究竟正理;证悟之大乘菩萨则于闻说“真常唯心”之理时,心生欢喜,是故《维摩诘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此之谓也。如是现象,非独现今,佛世已然如是;是故若闻余所说法而生瞋恨怨,乃至生恼而以化名于因特网上、作诸人身攻击而无根诽谤余者,事亦平常,无足为奇也。然因初学者不知其故,往往惑于种种乡愿之说、及种种饰词狡辨之言论,便致丧失亲学正法乃至亲证正法之机缘,是故余今藉此《宗门正道》出版因缘,陈述正理,即以此为序。
菩萨戒子 萧平实 谨序
公元二00一年 初暑 志于 喧嚣居
*********************************************
《张   序》
吾师 平实先生自一九九六年拈提禅宗公案以来,迄今已历五载,每年仲夏出版一辑,以匡正参禅人之正知见,恍如天降清凉甘露,滋益行者之道业无量无边;先后出版《禅门摩尼宝聚、宗门法眼、宗门道眼、宗门血脉》等书。
第一辑--禅门摩尼宝聚--拈提一百则,共二百余页;第四辑已增至四百五十页,第五辑《宗门正道》拈提八十则,更厚达五百余页,真可谓“禅门巨著”也。细观五辑拈提之内涵次第,可以发现这些年来,吾师由于证量不断向上提升,及不忍众生受邪谬知见所误导之广大悲愿,而使得一切种智之增上一日千里,于了义实相法圆满无碍,乃能于古往今来诸方大德知识所示公案及开示,如镜鉴照,了然于胸。
“禅宗公案”一向是禅宗学般若禅者参禅之宝钥,叵奈由于文字艰涩、义理难明,禅师与学人间之机锋应答,更是令人丈二金刚摸不著头绪,怪不得印顺导师徒众会称之为“无头公案”也!然对真正证悟者而言,一千七百则公案也仅是一则而已。所谓“一理通,万理彻”,亲证如来藏者,能了解每一则公案之真实理趣,内心笃定、无有疑惑,因此于揽阅之际,往往会心一笑,古今皆同此心也。
《宗门正道》一书,旨在破斥以达赖喇嘛、印顺导师为首之应成派中观见,继之以摧伏蒋贡康楚仁波切、宗喀巴、密勒日巴、龙钦巴……等密宗祖师之邪见;下至今时之惟觉法师、徐恒志居士……等之错误见解,无不一一举示,藉以引导学人回归正道;苦口婆心,可谓入水入泥、掏心掏肺至极!
本文标签:公案拈提(4) 本文关键字:公案拈提系列,摘录,目录,夹山,落水,忻州,打地,003,宝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21 如来藏网 rulaizang.cn rulaizang.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43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