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81期>

从《大悲忏》初探中国化的忏仪(上篇)——郭正益、张育如

[第181期]  发表时间: 2024-01-16 19:4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一、前言—君子慎独:大乘忏的土壤
 
  无始劫以来,有情在业力的驱动下,大家(共业有情)的如来藏在十方虚空中共同造就了酬报因果的器世间,而各自的如来藏出生了每一位有情各自的五阴,并且辗转产生森罗万象诸法。然无明众生将这暂时聚合的五阴当作是真实的自我,落在身见之中;又迷乱、执取于万法,在每一世的爱取之中,造出诸多的善恶业,这些业又再成为下一世诸有(存在)出生的因缘,于是在三界六道中轮转、酬偿果报,永无终止。这十方世界就成为众生彼此造业、受报的舞台。
 
  正是在有缘众生共同业力的推动下,地球于大约四十六亿年前出现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从上下看银河系,有四大悬臂形成卍字,且宇宙有无数星云的型态。在银河系,引力牵著地球绕太阳公转,我们这个太阳又跟其他上千亿颗恒星一起绕著银河系中心运转,而银河系所属的星系团 Laniakea Supercluster 拉尼亚凯亚(意:无尽的天空)超星系团(星系流)又绕著更大的中心运转。
 
  请见:探索频道,《宇宙有道理》第 8 季,第 9 集:地球的死亡轨道, 2020 年 2 月 27 日首播。(Discovery Channel, "How the Universe Works": Earth's Death Orbit, 8/s, 9/e, 27 February 2020)】在时间的淘洗之下,出现几次文明,又随之隐没。在距今大约一万三千年前的大洪水结束、冰河期之后,地面上幸存的人类从荒芜中重建文明;在已知的四大文明之中,最晚出现的是黄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2000 年),居住在这块土地的人们开始农耕、畜牧、舟楫行远、互市有无、组织社会,【伏羲结绳以佃以渔,神农为耜为耒木犁除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请见《周易》〈系辞〉。】 及至制礼作乐,跨入了人文文化。
 
  然先秦古人自知自身渺小,便善观天地运行来推求自己的生存之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以天地作为观察及效法的对象,以四时的更迭来推知如何是变化的道理。请见《周易》〈系辞〉。】 观察四时变迁非人力所及,便以之为法则,师法于天地变化而不违逆;又以上天垂示的种种异相、征候隐喻著吉凶之理,于是观天象、行卦爻,以求通晓上意;【“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请见《周易》〈系辞〉。】 乃至祭拜上天时,为人君者必须斋戒沐浴,著净衣裳,事奉上天。尤其当人间发生水旱灾、疾疫、战争等灾祸时,一国君王以这种敬天、顺天的思想反求诸己,推求自身是否德行有亏、违逆天地;【“恭事神只,昭奉百灵,局天蹐地,只畏神明,敬微慎独。”《艺文类聚》〈后妃部〉。】如是体察自己身心的行为有无过失,以知悉上天意旨。【“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春秋繁露》〈郊语〉。】这种检束自己身心的结果,更表现成为“引咎”,例如“禹、 汤罪己”【见《左传》。】;以及祭祀求祷,以消弭祸事。这“罪己”思想也普及到大众,表现为“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见《左传》〈襄公〉。】 的观念。孔子更说:自招罪祸,即触恼、得罪上天,纵使事后祷求上天也是于事无补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请见《论语·八佾》。】;由此更有“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显,君子独处时,莫要放逸,起心动念当谨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见《礼记·中庸》。】 的自省。
 
  到了佛法东来震旦时,华夏“民胞物与、天下大同”的文化传统与大乘佛法的菩萨心志极相契合,于是大乘佛法在此华夏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熟;其中这“常察己过”的人文熏陶更接轨到佛法的忏悔与忏仪——从身行、口行的忏悔, 到意行的心地忏。大乘佛法学人由此经常检视自身过失,并且立志以后永不再犯;心地清净后,心量亦随之广大,这是菩萨行者必经的过程,也是三大无数劫菩萨道上最不可或缺的福德资粮。
 
  上文略述溯源忏法及忏仪的缘起。在中国流传至今的佛法忏仪中,以《大悲忏》最为普入人心,因此笔者略作初探。惟个人学力有限、疏漏难免,但愿以此抛砖引玉,期盼未来更有贤能,深入解析此一忏仪,利乐后世无数众生。
 
  二、从菩萨戒到事理并重的忏仪
 
  (一) 不离一切智心的菩萨忏
 
  释迦牟尼佛在《大方等大集经》〈月藏分〉中,一一嘱咐夜叉龙天等护法部族护持阎浮提各国,令佛法流布;到最后护持“震旦国”(中国)时,世尊特别嘱咐护法龙天︰“令我法眼得久住故,绍三宝种不断绝故。”【《大方等大集经》卷 55〈分布阎浮提品 第 17〉:“世尊以震旦国付嘱毘首羯磨天子五千眷属、迦毘罗夜叉大将五千眷属……双瞳目大天女五千眷属:‘汝等贤首!皆共护持震旦国土,于彼所有一切触恼、鬪诤、怨讐、忿竞、言讼、两阵交战、饥馑、疫病、非时风雨、氷寒毒热悉令休息,遮障不善诸恶众生瞋恚麁犷,苦辛澁触无味等物悉令休息,令我法眼得久住故,绍三宝种不断绝故,三种精气得增长故,利益安乐诸天人故,勤加护持。以是因缘,汝等今世及以后世常得安乐!’”《大正藏》册 13,页 368,中 16-下 5。
 
  公元前 486 年,释迦如来示现灭度,预记佛法日后将在震旦华夏发扬光大。《长阿含经》卷 3〈游行经 第 2 中〉:“汝为如来于双树间敷置牀座,使头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当久住北方。”《大正藏》册 1,页 21,上 3-5。】世尊特别指出“法眼”,是指这个地方会有证得如来所说“法眼”的圣位菩萨(通达佛法、诸经,得证法眼)护持如来正教、宣演佛法、弘法利生;世尊嘱咐:“你们应当拥护这些圣者说法,不要让他们受到魔众的侵扰,以令正法得以流布。”从 世尊如此殷重嘱咐可知,震旦中国特别受到 如来护念。
 
  佛法来到东土时,是在正法期五百年刚过,初进入像法期之际,正值东汉(公元 25-220 年);此后三百年大多属于奠基阶段。这时期来到中国的僧人络绎不绝,开始了译经事业,佛法义理也日渐在华夏社会生长茁壮。当时学人的根器都还是上善之性,传法者因此不著重在事相轨范,而将传习重心放在佛法义理上。
 
  到了魏晋南北朝,释道安法师(公元 312-385 年)始为学人制定三种轨范,世称“三例”(行香定坐、六时礼忏、每月布萨悔过),并且制定仪节(事相、威仪、法事、咒愿、赞叹等)。【《历代法宝记》:“自教法东流三百年,前尽无事相法则;后因晋石勒时,佛图澄弟子道安法师在襄阳;秦苻坚遥闻道安名,遂遣使伐襄阳,取道安法师。秦帝重遇之,长安衣冠子弟诗赋讽诵皆依附学,不依道安法师义不中难,此是也。(道安)智辩聪俊,讲造说章门,作僧尼轨范,佛法宪章,受戒法则,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坐,二曰常六时礼忏,三曰每月布萨悔过。事相、威仪、法事、呪愿、赞叹等,出此道安法师。”《大正藏》册 51,页 182,下 17-25。】 这行香定坐等三件本分事,表露了佛法的修行是以清净心地为最重要:上座讲经应有庄严行仪(行香定坐)【《大宋僧史略》卷中:“(道)安法师三例中,第一是行香定座上讲,斯乃中夏‘行香’之始也。后魏及江表皆重散香,且无沿革。至唐高宗朝,薛元起、李义府奉敕为太子斋行香,因礼(玄)奘三藏。又中宗设无遮斋,诏五品以上行香,或用然香薰手,或将香粖遍行,谓之‘行香’。”《大正藏》册 54,页 241,下 5-10。
 
  薛元起、李义府负责‘行香’职务,玄奘三藏法师就是受请‘受香’。‘行香’是‘以香施与劝请’之意。
 
  相关说明可参阅此系列之《〈二时临斋仪〉及大乘实义菩萨道场之精神》一文。】任何时候只要身口意不净就礼忏(六时礼忏,一日即六时),每个月诵菩萨戒并悔除过失(每月布萨悔过)。
 
  释道安法师的三轨则,基本上都著重在行者如何照顾自己的心行,以心为要。一般而言,都必须先熏修佛法正知见,知道六度,尤其是持戒的道理;有了正知见之后,就容易在每一日的每时每刻,留意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只要有所违犯,就从定心发出力量,并在一日之内忏除这些染污念;此外,依戒法所规定的,定期听诵戒法,自我提醒并检视自心,若有违犯,就发露忏悔、后不复作。
 
  又,从上述文献略可推知,当时的传法者著重在大乘忏:以定心作为工具,逐渐削减染污心的势力,如此不间断地修正身口意行,直到最后降伏染污心的现行。此外,也可知当时中国的佛教已经传授菩萨戒,已有修行人受菩萨戒。
 
  后来,鸠摩罗什法师广译经论,其中包含跟菩萨戒有关的《梵网经》;在戒经的翻译者之中,什师是最早的,华人因此知道大乘戒经的可贵。什师又译出《维摩诘所说经》说明“大乘殊胜,不是二乘可比拟于万一”;《妙法莲华经》说明 如来的法教是圆满的,三乘唯有一佛乘 【《妙法莲华经》卷 1〈方便品 第 2〉:“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以此度众生。……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大正藏》册 9,页 8,上 17-27。】。此外,什师还特别选译了此间后末世护持人间正法的佛经,如《佛藏经》、《持世经》、《思益梵天所问经》【《佛藏经》卷中〈净戒品之余〉,说明 释迦牟尼佛世界末法乱象:“当来之世,恶魔变身作沙门形,入于僧中种种邪说,令多众生入于邪见, 为说邪法……当尔之时,阎浮提内多是增上慢人,作小善顺便谓得道,命终之后当堕恶趣。”《大正藏》册 15,页 790,上 29-中 10。《持世经》卷 4〈本事品 第 11〉,说明末法恶世面对恶魔比丘及增上慢人,菩萨行者应当:“于我灭后,后五百岁恶世之中,当勤护持、发大誓愿,应生大欲大精进、大不放逸,于后世中,常当护持如是等经。”《大正藏》册 14,页 664,下 21-24。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 4〈授不退转天子记品 第 15〉,说明末法最后五百年,大心菩萨发大誓愿生于世间、护持正法:“迦叶!又如劫尽烧时,诸小陂池、江河、泉源在前枯竭,然后大海乃当消尽;正法灭时亦复如是,诸行小道正法先尽,然后菩萨大海之心正法乃灭。迦叶!此诸菩萨宁失身命,不舍正法。”《大正藏》册 15,页 58,上 10-14。】,因为 什师很清楚接下来佛法将会在震旦中国生根茁壮,必须译出 如来勉励佛弟子留驻人间护持正法的经典,激励后世学人护法心志。什师又译出、介绍了重要的证悟祖师,如《马鸣菩萨传》、《龙树菩萨传》、《提婆菩萨传》,【 隋·彦琮,《众经目录》(成于公元 602 年)卷 2,《大正藏》册 55,页161,下 23-25。】证明佛世后会有大心菩萨再来人间,带领大家复兴佛法,并肩荷担护法大业。什师又译出《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佛说 弥勒大成佛经》,昭示学人此时护持 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后时护持当来下生 弥勒佛,后后时护持其余贤劫千佛,如是事奉一尊佛又一尊佛。圣 鸠摩罗什藉著翻译经论,将 世尊的意旨告诉我们:应当受菩萨戒、护持正法,直到下一尊佛出世人间。所以,正法学人发菩提心之后应该受菩萨戒,这才是真正的实修。当时,在 鸠摩罗什译场助译的三千学士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及鼓舞,有三百多人因此求受菩萨戒【依圣 鸠摩罗什法师翻译之《梵网经》,〈序〉中记载 什师奉国主之命,从弘始三年开始译经,有三千学士协助;《梵网经》最后译出,当时有道融、道影等三百人受菩萨戒。
 
  《梵网经》卷上〈序〉:“弘始三年淳风东扇,秦主姚兴,道契百王、玄心大法,于草堂之中,三千学士与什参定大小二乘五十余部,唯《梵网经》最后诵出。时融、影三百人等,一时受菩萨十戒。岂唯当时之益,乃有累劫之津!”《大正藏》册 24,页 997,上 9-13。】。
 
  菩萨戒是大乘学人的护身符,一受永受,直到成佛。对大乘法的学人来说,成佛是最重要的终极目标,这个成就一切智的心念是不可以忘失的。只要不离失一切智心,纵使菩萨戒的功能稍有亏少,也不至于坏失到荡然无存。例如在“日初分”违犯了菩萨戒,最迟到下一个时辰,也就是“日中分”,就当觉察己过,发露忏悔;同理,日中分、日后分、夜初分、夜中分、夜后分这五时也是如此,学人必须时时心心念念于成就一切种智。【《大宝积经》卷 90〈优波离会 第 24〉:“若诸菩萨于大乘中发趣修行, 日初分时有所犯戒,于日中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若日中分……;若日后分……;若夜初分……;若夜中分……;若夜后分有所犯戒,于日初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大正藏》册 11,页 517,上 7-17。
 
  《佛说决定毘尼经》:“菩萨乘人,以日初分有所犯戒,于日中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以日中分……;以日后分……;以夜初分……;以夜中分……;以夜后分有所犯戒,于日初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大正藏》册 12,页 40,上 9-20。】 这就是道安法师所说的“六时礼忏”。这“心不放逸”就是大乘忏的行法,它所产生的功德是让菩萨行者专心于佛法的思惟、实践。如此往回推溯可知,天竺佛世及正法期的菩萨乘学人就是如此日夜六时审观自己,在自己身上用功。
 
  (二) 不诿过:一体通忏先世罪业的忏仪
 
  然而,菩萨道毕竟需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完成。即使完成第一大阿僧只劫而入地了,在未满三地心(发起意生身而离胎昧)以前,每一世都受限于全新的意识心而无从知道自己过去生到底造作过哪些罪业;由于不知先世罪业,就无法一一具体陈述所犯罪过之时间、地点、相关人、事,至心发露悔除,因此在个体的六时礼忏以及每月布萨之外,就再衍生出中国独有的忏仪,当事人从内心愿意一体承受自己过去生所造的罪业,将无始劫以来的所有罪障全数总说出来(尤其是过去生的恶见、毁谤三宝等恶事与作意),在忏仪的过程中,透过礼拜、持诵,向佛法僧三宝一体忏悔灭罪。这种不诿过的行为,跟华夏天子因饥荒等灾祸而上疏下诏罪己、求祀于上天,是完全不同的。
 
  礼忏发展出一体承担、消除过去生罪业的仪轨,其目的是自我负责,而这就是忏仪所要彰显的精神(如《楞严经》所说,如果能具足悔心而在身上燃一炷香,无始罪业就全部消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 6:“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挹世间,永脱诸漏。”《大正藏》册 19,页 132,中 13-17。】 。这种大乘忏精神,从经典可以看到在天竺佛世时是以个人六时礼忏作为忏悔行法,至于忏仪则是佛法来到震旦之后,结合华夏的敬天祷祀文化而发展出一群学人聚集在佛寺,透过一定的仪轨形式来忏悔己过、消除业障的忏法。其中最著名的,有南北朝的《梁皇宝忏》、唐朝的《水忏》、宋朝的《大悲忏》。
 
  《梁皇宝忏》的缘起者是南梁武帝萧衍(公元 464-549 年) 的皇后郗氏,她由于善妒害命的缘故,死后转生为蟒蛇,难忍其苦而向梁武帝请求超度;梁武帝心悲不忍,遂请僧制定《慈悲道场忏法》(俗称《梁皇宝忏》)。此忏法流传后世,有“忏王”之美称。
 
  《水忏》,相传是释知玄悟达国师于唐懿宗李漼时期(公元859-873 年)遇迦诺迦尊者以三昧水为其洗濯积世怨雠(相传是汉朝袁盎谏杀晁错的报应故事),因感其殊胜而作忏。此忏流传亦广。
 
  《大悲忏》,是知礼法师于宋真宗赵恒年间(公元 997-1022 年)制定的忏仪,原名《千手眼大悲心呪(咒)行法》。知礼法师截取密教部经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的部分经文,结合〈大悲咒〉,并沿用《摩诃止观》“非行非坐三昧”,而制定出事忏、理观并重的忏仪。此忏结构以经文、咒语为主,以知礼法师撰写的忏文、发愿文为辅,最后加上理观,是为期二十一天的忏仪。在元朝释自庆的《增修教苑清规》列(每年)4 月 20 日修《大悲忏》【《增修教苑清规》卷下〈修大悲忏法〉,《卍续藏》册 101,页 751,上 7。】,并制“兰盆会”【《增修教苑清规》卷下〈兰盆会〉,《卍续藏》册 101,页 762,中 1。】 修《小弥陀忏》与《大弥陀忏》(并无《梁皇宝忏》与《水忏》等忏仪),从此《大悲忏》更广行于世间。
 
  忏仪经过五百年来的发展,进入了事理兼具的行法,此时的宋朝正是佛教禅法光辉灿烂的时期。释知礼的《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即《大悲忏》的原型)除了事忏,更重在理观。学人依于大乘正见忏悔事相过失之后,专心一意进入理观,增益修行境界。
 
  三、 略述〈大悲陀罗尼〉及〈大悲咒〉,释义及考证且待高明
 
  释知礼法师的《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中的经咒是取自密教部经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唐朝伽梵达摩译),其中的〈大悲神咒〉是直接采取梵语音译。这〈大悲咒〉的功德非常殊胜,依经典说,观自在菩萨当初于 千光王静住如来所闻此〈大悲咒〉,通晓这总持的心要,即由初地顿超至于八地,行超一大阿僧只劫。【《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及为一切诸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呪,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呪故,超第八地。”《大正藏》册 20,页 106,中 27-下 4。】
 
  (一) 大悲陀罗尼的意涵
 
  以关键字“大悲陀罗尼”搜寻《中华电子佛典》CBETA, 查有宋朝永明延寿禅师(公元 904-976)每日必行一百零八件佛事的记载,其中一件是六时常诵〈千手千眼大悲陀罗尼〉, 为一切众生忏悔六根所造一切障;还有一件是在初夜分,执炉、焚香,念“般若大悲心陀罗尼”:“怛侄他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普愿十方一切众生都能悟明自心。【《智觉禅师自行录》:“常六时诵〈千手千眼大悲陀罗尼〉,普为一切法界众生忏六根所造一切障。”《卍续藏》册 111,页 155,中 2-3。
 
  《智觉禅师自行录》:“初夜,普为尽十方面众生,擎炉焚香,念般若大悲心陀罗尼,悉愿谛了自心,圆明般若。真言曰‘怛侄他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卍续藏》册 111,页 161,上 1-4。】这“怛侄他”的中译是“咒曰”,故知此〈般若大悲心陀罗尼〉就是《般若心经》的结语梵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永明延寿大师为矫禅子“重悟轻修”的弊病,以名满天下的悟者之身,每日力行一百零八件佛事,此中既有诵持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出之〈大悲心陀罗尼〉, 复有从《般若心经》所出之“般若大悲心陀罗尼”,说明这两个陀罗尼的真实相貌就是在示知每个有情都应该亲证各自本有的自心如来——根本识如来藏。这就是“大悲陀罗尼”的真实义。
 
  大悲总持,其根本意旨就是根本心如来藏,依之修行、拾级而上,就能渐次获得地上菩萨的功德,此中要义在于根本识如来藏本来就具有无量无边功德,也就是无量无边功德陀罗尼门。【东晋· 佛驮跋陀罗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译于公元 418-420),善财童子第十一参弥多罗童女开示,受持平等心就能得到百万阿僧只的陀罗尼门,而大悲陀罗尼门便是其中之一。《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48〈入法界品 第 34 之 5〉:“善财白言:‘大圣!此法门者,境界云何?’答言:‘善男子!我入此法门,正念思惟,分别受持,生平等时,得普门陀罗尼等百万阿僧只陀罗尼门,以为眷属;所谓:佛刹陀罗尼门、佛陀罗尼门……大悲陀罗尼门……’。”《大正藏》册 9,页 702,下 18-页 703,上 12。】 如唐朝圣 玄奘大师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公元 660-663 年),释迦如来开示,过去无量无数无边难思议劫有宝月佛出世,当时有位宝功德菩萨非常善于说法,开示法众说:“如来之法,无成无坏、无染无净,非世间非出世间、非有为非无为、非常非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572〈第六分陀罗尼品 第 13〉:“时宝功德告大众言:‘诸佛世尊无生无灭,何用劝请不入涅槃?若太虚空入涅槃者,如来乃可入般涅槃;若有真如、法界、实际、不思议界入涅槃者,如来乃可入般涅槃。所以者何?如来之法无成无坏、无染无净,非世间非出世间、非有为非无为、非常非断。假令一口而有十舌,是一一舌复生百舌,是一一舌复生千舌,亦不能说如来成坏,乃至不能说有常断,云何大众劝请如来不入涅槃久住于世?’彼宝功德说此法时,八万六千诸菩萨众得不退转,七千菩萨摩诃萨众俱得无边功德陀罗尼门……大悲陀罗尼门……功德宝王陀罗尼门,三万六千人、天大众远尘离垢生净法眼。”《大正藏》册 7,页 956,下 20-页 957,上 7。】 说毕,便有七千菩萨摩诃萨众得到无边功德陀罗尼门、大悲陀罗尼门等陀罗尼门。
 
  故知“大悲陀罗尼”原本是表示根本识如来藏的无量体性之一,学人只要证得这个根本识,就是得到佛法总持,不仅能够现观祂对五阴众生展现的有求必应的大悲等面向,且能进一步依止于这个大悲总持,行所应行、证所应证,次第迈向佛地。
 
  (二) 〈大悲咒〉
 
  “大悲陀罗尼”的意涵,指的是根本识如来藏有无量功德; 然其文句形式,确实是不同于今日的〈大悲咒〉。现今流传的八十四句〈大悲咒〉,推断应是在隋朝之前就已有中文译出。唐朝不空译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并为咒语作释义;他在这部密续中,是将八十四句总持的大多数句义去对应诸佛菩萨,而不是真正去释义——解释咒语真实义理。此密续内容看来甚为牵强,例如其中有两句是对应到 龙树菩萨 【唐·不空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此是龙树菩萨本身。大须用心诵此,勿疎失;菩萨性急)(十)”(《大正藏》册 20,页 116,中 19-20。)以及“那罗谨墀(此是龙树菩萨手把金刀之处)(四十九)”(《大正藏》册 20,页 116,下 18-19。)】;然而这陀罗尼是 观自在菩萨尚未成佛前就已得闻,如今 观自在菩萨已是过去 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现身在此娑婆世界,而 龙树菩萨是 释迦牟尼佛座下弟子,在 如来示现灭度后乘愿再来弘护正法,因此这无量无数久远劫以前就开始传诵的〈大悲咒〉,如何同步指涉到这位久远无数劫以后才出现于世的“龙树菩萨”呢?目的是要令持咒的学人都无法灵验感应吗?由此可见这密续将“龙树菩萨”强行置入这无量无数劫以前便已传诵的〈大悲咒〉,其编纂理路是时劫倒置、极为错乱的。不空虽然娴熟梵语,但却不对〈大悲咒〉作出真正释义,原因除了是他并未证解第一义谛,亦可能因他本来就是密教外道,所以无意弘扬佛法真义。
 
  另据石刻的藏经《房山石经》,有千句〈大悲咒〉版本(《房山石经》的最早镌刻者是天台宗二祖的弟子释静琬法师,于隋炀帝杨广大业年间〔公元 605 年〕发心刻经于石,以流传后世)。根据“百度百科”,《房山石经》编号第二十八册《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之卷 13 有咒句九百二十四句的《圣观自在菩萨莲花三摩地青颈大悲大心陀罗尼》及七十六句的《圣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故合称“千句大悲咒”。【【千句大悲咒】:“由《房山石经》编号第二十八册中的《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中,卷十三有一陀罗尼名为【圣观自在菩萨莲花三摩地青颈大悲大心陀罗尼】(全咒文计 924 句)及【圣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全咒文计 76 句)合称为千句大悲咒,是所有唐密咒语中最长的咒文。”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hk/item/%E5%8D%83%E5%8F%A5%E5%A4%A7%E 6%82%B2%E5%92%92/7261309,撷取日期:2022 年 5 月 10 日。】
 
  〈千句大悲咒〉的最后七十六句,与目前流传的〈大悲咒〉极其近似,然更近于唐朝不空所译的《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的〈青颈观自在菩萨心真言〉。可惜的是笔者目前学力有限,无法对这〈千句大悲咒〉与八十四句〈大悲咒〉作出完整释义,须待未来有智者专文阐释,此处就略不说明。【《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青颈观自在菩萨心真言〉”《大正藏》册 20,页 489,上 11。】
 
  四、 大悲忏仪的无生忏及理观行——从二十一天缩短为两小时的《大悲忏》
 
  (一) 《大悲忏》的原型:释知礼《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
 
  今日流传的《大悲忏》,原型是来自宋朝释知礼 【知礼法师生平,可参阅《佛祖统纪》卷 8“十七祖法智尊者知礼”,《大正藏》册 49,页 191,下 29。】(公元960-1028)编制的《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而该行法又是截取自唐朝伽梵达摩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公元 650-660 年)。
 
  释知礼年幼出家,终其一生一心一意勤行佛道。在宋真宗年间大旱之时(公元 10 世纪),他曾为了求雨而与同在释宝云座下的遵式法师(慈云忏主)一起修《光明忏》,相约如果三日无验即当自焚(《释门正统》说为燃一手供佛)。从宋真宗赵恒咸平二年(公元 999 年)起,知礼法师倾注心力举行忏仪或为大众说法,所行的忏仪包括《法华忏》(依《法华经》而制的忏仪)、《金光明忏》(依《金光明经》而制)、《弥陀忏》、《请观音忏》、《大悲忏》,忏仪为期七天、二十一天、乃至三年不等,甚至同一忏仪的修忏次数有多达五十次者。
 
  如前已述,《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是知礼法师于宋真宗(赵恒)年间撰写的,结合〈大悲咒〉并截取《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的部分经文,及沿用《摩诃止观》中“非行非坐三昧”制定而成的事理并重的忏仪。【有关天台宗依《菩萨璎珞本业经》所立的“一心三观”,请参阅:平实导师,《灯影──灯下黑》,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09 年 9 月初版三刷,页 138-140。】后来到了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 1021 年),知礼法师为俞源清解释整个大乘忏法的旨趣,便述说了《修忏要旨》。【《四明尊者教行录》卷 1:“(天禧)五年辛酉,时年六十二,是年朝廷宣赐命修忏法。《行业记》曰:‘(宋)真宗知师(指知礼)名,遣中贵(朝中权贵)至所居,命修《法华忏法》,厚有赐予。’(此)中贵,俞源清也。(知礼)师因俞子(指俞源清。“子”是对人的尊称)欲知忏法旨趣,为述《修忏要旨》。“《大正藏》册 46,页 858,上 23-26。】
 
  《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和《修忏要旨》都说明了修忏原理,前者多了仪轨,将修忏道理穿插在其中。《修忏要旨》开示的十种法要【 《修忏要旨》:“一者、严净道场,二者、清净身器,三者、三业供养,四者、奉请三宝,五者、赞叹三宝,六者、礼佛,七者、忏悔,八者、行道旋遶,九者、诵法华经,十者、思惟一实境界。”《永乐北藏》册 167,页 845,上 2-7。】有二大要点:1.事相上的忏悔,2.依真实理自我观行;且这二大要点都立基在第八识实相心。修忏原理落实为具体仪轨时,就成为具备“事忏、理观”二大结构的忏仪,宋朝时代制定出来的忏仪,如《法华忏》、《金光明忏》、《大悲忏》等,都是如此。
 
  (二)事忏、理观皆以实相心为根本
 
  事忏的结构,包含了:供佛赞佛、奉请顶礼、唱诵经咒、忏悔发愿;内容则包含:1.《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的部分经文以及〈大悲咒〉,2.制仪者释知礼法师的忏文及发愿。《大悲心陀罗尼经》的前半部是从佛法角度,以 观世音菩萨为主体,开示大众 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及〈大悲咒〉的神妙;这对学佛人来说,很有教化熏习的作用;经文的后半部则是详述持咒的种种时机及功能(治恶疟、疗眼坏、降恶鬼等)。
 
  至于理观,实际上指的就是依于实相,现观这个实相心体本来就在、常住不灭、与一切法非一非异;祂无前无后、没有能所(无能观所观、能忏所忏 )、永离二边;祂不是互相对待的法,非意识境界所能到;祂直接、间接、辗转出生所有诸法,十方诸佛、一切众生、宇宙世间都依祂而有。一切法的体性、形相都来自背后这个具足空有的第八识心,但从这个实相心本身来看时,并没有出生一切法这件事,也没有含摄一切法这件事。此实相心阿赖耶识的自住境界中无有一法,即如《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是故无福亦无罪。如此依实相心行忏,即是实相忏,一切都回到教外别传所证的涅槃妙心如来藏。
 
  从理观的本质回头来看事忏,就很容易理解事上行忏同样是指必须依止于这个实相心。不了知实相或者忽视、忽略实相心而作的忏悔,是根本不完整的,也不究竟,因为一切罪业都必须有第八识实相心流注种子才能被造作出来,所造五逆十重及轻罪等也必须依止于实相心才能成为业种而存在实相心中,实相心含藏一切种子故,众生方可经由如法忏悔而解开意根的执著、免除恶作的系缚。当依止于实相心作忏时,即从祂的平等性来看待罪业实际没有根本、没有实性,故而无有恶作、无有悔箭;然,虽罪本无根、罪性本空,但现观诸罪的功能、势力确实存在,故依止实相心的平等性及不取一法、不著一法的自性清净来忏悔己罪,削减恶性的势力,否则单行事忏只是犹如大石压草,难以根本汰除众罪种子、清净自心。此即实相忏,亦是知礼法师所说的“无罪相忏悔,亦名大庄严忏悔,亦名最上第一忏悔”【《修忏要旨》,《永乐北藏》册 167,页 850,上 2-3。】。
 
  尚未实证实相心的行者,可依这个根本识的正理,从“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来作忏——也就是知道这个实相心、真如心的心体是常住不灭的,罪或福没办法损减祂、也没办法增益祂,一切法的背后都离不开第八识真如,罪、福也是如此归于阿赖耶识真如,而这个真如心如实收藏有情所造一切业种,将来因缘会遇时,即随缘任运酬对相应之果报,如是一切事归于理、收摄于理而因果不昧,深信如此正理就不会造恶;已造之恶,同样依于这个真实理,忏除引生造恶的烦恼业缘之时,同时依止真实心去忏悔,深信真实心自体没有恶法可说,造恶的假我仅是暂时而有,故不应继续造恶,不应增长未来世的染污果报,信受有真实心可转依而住、而行,就可以渐次减损众罪的惯性势力。(待续)
本文标签:大悲忏(7) 本文关键字:大悲忏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21 如来藏网 rulaizang.cn rulaizang.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43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