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助念的知见
问:临终助念真的有用吗?
答:助念者对于临终者的帮助真实有用,不是只有帮助往生者提起佛念而已,还有忆佛念佛及助念清净共业功德的回向与摄受,因此不同证量的助念者,其助念功德对往生极乐者的帮助亦有差异。虽然临终助念时也需要往生者的配合念佛,乃至下品下生者之十念称佛名号,虽然已非念佛,仍需要往生者自己信愿之成就,加上善知识开示方能致之。
但是莲友助念时,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忆念 弥陀世尊,这样的助念是可以感应诸佛来接引,帮助往生功德的增上;此分法要,有人仍然不懂,因其不知道同修道友忆佛念佛之净业,可以帮助感应 弥陀世尊,成为往生极乐顺利的一个顺增上缘。从这里也可以知道有人不懂念佛法门的殊胜处,不懂其中的关键,自然更不知道无相念佛的功德胜妙,今举《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开示: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由于助念者在唱诵阿弥陀佛圣号的同时,有念佛三昧的助念者同时于心中忆佛念佛,一心不乱而以至诚心、深心忆念阿弥陀佛,如同经典中所开示「同于形影,不相乖异」、「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可以强烈感应 弥陀世尊而帮助亡者获得顺利接引;因此助念者本身忆佛念佛三昧的功德,不但能感应 佛菩萨现前加持大众,同时亦成为帮助往生者获得 弥陀世尊接引的重要助缘,不是有人所说:「别人的助念只是借着念佛音声入亡者耳根,帮助他静下心来念佛,至于能否冲破种种业障,现出佛念,与佛相应,就要看亡者平时修持。」这样说乃是局限往生助念的音声功德。
念佛的功德主要在于忆念所念的佛,不在音声;若是口出音声而心中无法想念佛时,即不称为念佛,此意在《观经》的下品下生中具说分明。又,有人说:「别人的助念只是借着念 佛音声入亡者耳根,帮助他静下心来念 佛。」若亡者自身没有无相念佛的一心不乱忆佛想佛功夫,助念者也没有这样的功夫,都是在散乱心的状态下念着佛号,那时的「念 佛音声」能引生亡者「现出 佛念」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连助念者自己都没有「 佛念」了,何况能帮助亡者「现出佛念」?正觉同修会的同修们,以无相念佛的忆佛想佛一心不乱功夫帮助亡者念佛,最能帮助亡者「现出 佛念」,这却是此人所不知亦不能者。
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 世尊有开示:「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或者「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亦即有情往生时,若有道友眷属于旁围绕念佛加持,若遇善根深厚者,能因诸佛菩萨及诸莲友的围绕而施予无畏,因此往生者较不易受冤亲债主的干扰,能帮助往生顺利,此往生者因莲友助念的功德加持,并非此人所说单单依靠助念者帮助亡者「现出 佛念」而已。又助念者若具有无相念佛的一心不乱功夫,平时即已有此功夫,本有「香光庄严」的功德;如是大众为亡者助念时更加用心,更亦如染香人被香所染,亦是「香光庄严」之一分功德,当然更能获得 弥陀世尊的感应,前来接引亡者,对亡者更有帮助。但是这乃是有前提的,也就是助念者本身需要有至诚心、深心的信受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同时忆佛念佛的功夫亦能净念相继方为最佳;若不信极乐世界真实存在,或者不信弥陀世尊大愿无边,如释印顺及其追随者否定极乐世界,又认为极乐世界乃是太阳神崇拜思想的净化,这样的助念者自身已经不信有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的存在,助念时就没有上述「香光庄严」的功德──不信极乐世界者之助念只是表面助念,实质上没有助念往生极乐的功德。因此忆佛念佛、无相念佛三昧之功德,除了能够自利之外,亦能够利益被助念者,但已非释道湛之持名念佛功夫所能思议。
再者,有人说:「至于能否冲破种种业障,现出 佛念,与 佛相应,就要看亡者平时修持」,只是说对一半,因为此人忽略了诸佛菩萨的加持,亦忽略了诸佛菩萨相应加持灭罪的功德;因此助念者称佛名号的同时,能帮助亡者心中默念弥陀名号,亦是帮助往生者灭罪,不是只有「别人的助念只是借着念 佛音声入亡者耳根,帮助他静下心来念 佛」这样的功德而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开示:【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按照经中意思,光是听闻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圣号,就能够灭除无量劫生死之罪,更何况能够帮助亡者忆念弥陀世尊?因此助念者帮助往生者的地方,亦是依凭诸佛如来的加持力,故经典常说:「当知皆是如来神力慈悲护念。」因此此人自己不知法要,不知道诸佛菩萨加持的功德力,以为只有「看亡者平时修持」的自力就能成办,而忽略诸佛菩萨慈悲护念的恩德。
有人在网络上说:【世人往生时,魂魄分裂为三。一断了气,因过去世、今世所造的罪业,黑白无常马上带着锁炼抓走一魂。一魂因平日执着色身而入骨灰,另一魂因执着家,而入牌位。必得证初果须陀洹,魂魄才不会分裂;证四果阿罗汉,才能脱轮回。非常困难!众生往生时,各种罪障会现前,只有南无 阿弥陀佛有发愿且修行圆满,具足威德力,才能接引众生,所以 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赞叹阿弥陀佛!】此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往生以后魂魄分裂为三,这是标准的民间信仰的鬼神说法,与今时依附台湾道教的民间信仰者为人收惊除煞的说法无异;一个佛教徒居然会信受外道思想的邪见,而不是 世尊所说的八识心王正法,真令佛教徒难以苟同。若是众生往生时会分裂为三魂而各处不同处所,那众生就有增减了;这是很典型违背佛于《心经》中说「不增不减」的圣教开示,也公然违背 佛于种智经典中说人有八识心王的圣教全然相违。只要对佛菩提道有基本佛法知见的人,都不会弄错
此人又说:【在「佛说弥勒菩萨上下生经」中,经言:「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即弥勒净土是天神境界,无法了生死,天福享尽,还入轮回中。】这是公然毁谤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的净土,公然毁谤当来下生成佛的妙觉菩萨的极不善业行,应该对众公开忏悔以免舍寿后下堕地狱;如此自救之事,方是此人目前最急之事,而不是无知于佛法之时公然无根据地指责他人。并且此人对于经典乃是断章取义、甚至是断句取义,我们且看经典原文中怎么说。《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卷1:【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经典中明明开示「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观兜率天 弥勒内院的净土。这些都是发愿成佛的菩萨,而且愿意成为 弥勒菩萨的弟子,而不是只有「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的凡夫。因此弥勒净土乃是庄严无比的净土,亦是当来下生成佛的妙觉菩萨所住的净土,岂是此人诬称的天神境界?此人自己愚痴无智,竟敢如此莽撞的毁谤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并且在网络上面公开张贴,真令人替她捏把冷汗;此人若不肯听善知识规劝而及早公开贴文忏悔,并且每天在佛像或弥勒圣像前至心忏悔而见好相,舍寿后泥犁恶报难逃。
其实大心的菩萨亦应发愿往生弥勒净土,何以故?《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卷1开示:佛告优波离:「是名弥勒菩萨于阎浮提没、生兜率陀天因缘。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加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阎浮提广修福业来生此处,此处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弥勒,汝当归依。』应声即礼,礼已,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从 佛陀的这段圣教开示中,就知道往生弥勒净土是多么殊胜;能够随 弥勒尊佛于当来下生人间成佛时,在于声闻三会—龙华三会—第一会闻法成阿罗汉,并且能够亲值贤劫一切诸佛世尊,亦能值遇未来星宿劫一切诸佛,都能于此不到二劫的时程就能亲值一千九百九十六尊佛座下修学,并且能够提前受菩提记。这是多么殊胜的净土,大心的菩萨当发愿往生,千万不能像此落入外道见的此人一般,这样公开毁谤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净土。在此劝请此人应该公开忏悔毁谤妙觉菩萨的重罪,当极力寻求免除来世无量劫的泥犁之苦。
问:念佛的人,死后中阴身现起,他还知道加紧念佛吗?往生到极乐世界后,他的意识还是他现在的他吗?有否隔阴之迷?
答:.您的提问就已经点出往生助念的重要性,往生助念就是帮助行者能够在临命终时可以随着助念者的帮忙,一同称念忆念阿弥陀佛圣号,提醒亡者记得念佛;并且藉大家共同念佛的心意来感应西方三圣现前摄受加持亡者,让亡者能够一心不乱忆念阿弥陀佛,就是随念往生的功德,所以我们当赞叹往生助念的功德。这时当然就要注意到一项事实了:念佛功夫越好,又有忆佛的净念常住不断的人共同来助念,一定可以感应弥陀世尊的接引,效果当然更好;若是由不信极乐净土的人来共同助念,当然不可能会有助于往生功德的,这时宁可凭借自己的力量忆念弥陀世尊。在净土经中常常提到,当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心得决定,在临命终时一心不乱,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无量大众或诸比丘眷属围绕加持摄受,但是重点乃是亡者是否心得决定、一心不乱呢?佛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卷一开示:【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由此经文得知,念佛人在临命终时必定会得西方三圣及众菩萨加持摄受令心不乱,亡者愿意往生极乐净土心得决定,在中阴阶段必定会继续念佛。但是一定要确信有西方极乐净土,否则怎么可能发愿往生呢?不能发愿往生极乐净土,又请不信有极乐净土存在的人来助念,当然无法往生极乐净土。
《瑜伽师地论》卷一云:「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指第八识〕于所依〔指色身〕,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CBETA,T30,no.1579,p.282,a7-12),经文已明白告诉我们:除造大恶业及生天者除外,一般而言,第八识是渐渐舍身的,非一时顿舍;随其舍身之处,冷触便起。既然息脉断后,会在身上有冷触开始现起于身上定点而渐渐扩散到全身,就表示意识觉知心仍然在领受触觉,尚未完全断灭,所以才知道冷触;一直到三~四小时左右,意识断灭了,乃至第八识完全舍身完毕,冷触才遍满整个身体,名为死透。从这里就可以告诉我们三件事实:一者,息脉断了、进入正死位时,意识仍然有觉知与分别,非无觉知与分别,因此在未做任何麻醉保护措施之下,随即在器官捐赠者身上动刀,亡者必定剧痛难耐;因为难耐的关系,必生大瞋、大恨而导致随念受报,下堕三恶道;因为此时的意识觉知心恶念极重,念既极重,则必随念受报。
问:于中阴阶段之亡者助念时所开示之佛法内容深度是否需要考虑?而其考虑之因素是否先需知悉该人生前:1.是否相信有佛?2.是否具正信因果知见及种性?3.是否曾熏习第一义如来藏知见?或其它再决定开示内容之深浅。
答:为亡者开示,应先了解亡者曾造之善恶业,主要目的在于确认何时是助念或开示的适当时候。如果是造恶之人,断气后是从头部先舍报,马上助念或开示都于事无补(若要助念或者开示,就要等大约八个钟头中阴身生起之后);行善之人断气后,大多是从脚部先舍,因此于断气后四、五个钟头内,可以进行助念或者开示,亡者可以听闻而受益。倘若知道亡者修学佛法之内涵当然最好,否则就开示亡者忆念此生所造之善业,解说极乐世界之殊胜及 阿弥陀佛之慈悲与功德,让亡者能够以其所造之善业为依凭,而向往并厌离轮回之苦,引导亡者忆佛念佛,生起愿生极乐世界之心。
相关阅读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中峰系念法事 第三时法事
推荐文章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
- 六尘境中作主者必是意根
- 大乘入道----实证第八识如来藏
- 二乘菩提依如来藏而建立
- 七识住
- 四识住
- 唯识五位百法
- 三种能变识,就是大乘唯识经典中所说的“心
- 离念灵知之非
- 五十一心所法之色法十一
- 五十一心所法之善十一法
- 五十一心所法之六根本烦恼
- 五十一心所法之随烦恼
- 五十一心所法之不定心所法
- 心不相应法
- 五十一心所法之六种无为法
- 一心前后不相应
- 破和合识
- 何为“意生身”
-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 什么是“法”
- 三归依戒
-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
- 三贤位内涵简介
- 佛教之宗派
- 何谓五利使
- 法处所摄色
- 七种慢
- 无想定
- 何谓神通
- 佛菩提道的阶段差别--三种波罗蜜多
- 三十七道品
- 《金刚经》的四句偈
- 八识心王与唯识五位百法
- 如何修证解脱道
- 行十善业道
- 怎么样才算是修行八关斋戒呢?
- 三福净业之“受持三归”
- 无为法
- 四圣谛八正道真义(附经典语译)
- 实义菩萨和假名菩萨
- 菩萨--当满足信位,入初住位修学,快速增益
- 引导学人快速开悟是破坏佛的正法——开悟须
- 修集福德资粮(十住位)
- 十信位
- 具足十信位,初发菩提心
- 十回向位的如梦观
- 十行位的修行
- 十住位的修行
- 三贤位的修行,应当如何圆成进入初地的功德
- 如何从明心之第七住进入初地
- 明心与初地释
- 菩萨初果——须陀洹
- 具足发起菩萨性的有情会显现出怎样的性相以
- 十地的观行与修证
- 《人间佛教》 目录 引言
- 《证道歌》与般若中观之关系
-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永嘉大师《
- 眼见佛性
- 离念灵知是妄心
- 现代“禅师”所传之默照禅
- 大乘法中的善根
- 何谓“五浊”?
- 八解脱(九证法)
- 见惑与思惑
-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
- 证初果的观行
- “空”有两个含意
- 菩萨之四果
- 欝头蓝弗——以定为禅无法解脱生死
- 五逆(七逆)罪的轻重
- 神通是境界法,不是常住法
- 学佛的目的在离苦得乐,如何才能真正地离苦
- 何为“意生身”
- 世间及众生的成因--三界唯心
- 佛菩提道首重开悟
- 正说无余涅槃
- 声闻简介
- 三界中的我见
- 出家弟子当学八种智慧
- 您修的到底是那个心
- 菩萨初果——须陀洹
- 菩萨二果——斯陀含
- 菩萨三果——阿那含
- 菩萨四果——阿罗汉
- 具足发起菩萨性的有情会显现出怎样的性相以
- 如何修证解脱道
- 皈依后的正行
-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
- 如何修证四果
- 如何修证三果及初禅的发起
- 如何修证初果
- 菩萨种性的义涵?如何发起、乃至圆满菩萨种
- 如何修证声闻菩提
- 修苦圣谛断我见
- 观行断三缚结
- “唯识五位”的修行
- 简述八正道
- 大白象王與他的兩位夫人
- 菩薩情
- 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
- 有想定与无想定
- 略谈无我的修持与护法
- 依靠自己的业种与业力而生活
- 何谓实相忏悔
- 忏悔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善法
- 如何灭除三障烦恼
- 引导学人快速开悟是破坏佛的正法——开悟须
- 何谓三障?
- 具足十事发菩提心能坏恶业
- 劝请发大乘菩提心
- 大乘见道所需的福德资粮
- 如何种福田
- 种福田应“如法回向”
- 菩萨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
- 福田的种类及注意事项
- “布施”相略探
- 度众的智慧
- 非想非非想定
- 四禅八定之初禅与二禅
- 三贤位之习种性
-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
- 十回向位的修行
- 三贤位之十回向位
- 三贤位的修行,应当如何圆成进入初地的功德
- 五戒释疑
- 菩萨戒的一生受或尽未来际受
- 如何获得神通
- “三界唯心”与“唯心主义”之不同
- 何谓神通
- 许愿、还愿和发愿
- 佛教与神通
- 释印顺人间佛教与佛菩提道之差异
- 业障大致有哪些?如何转业或消除业障?
- 提婆达多在地狱做什么?
- 《金刚经》四句偈说什么?
-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吗?
- 佛法中的善恶标准及善因是否会得恶果
- 在家信佛十问
- 众生共同只有一个如来藏吗?
- 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
- 第001集 共相怨害喻--陀罗尼
- 第002集 五百陀罗尼
- 第003集 菩萨妙陀罗尼
- 第004集 咒陀罗尼--众生欲求 历史演进
- 第005集 陀罗尼:咒语
- 第006集 恒伽达--心欣慕圣贤
- 第007集 卖身供养三宝果报
- 第008集 大光明王发菩提心
- 第009集 为母说法
- 第010集 微妙比丘尼
- 第011集 孝养父母--长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缘
- 第012集 供佛功德--身贫供养品
- 第013集 孝养父母-弃老国缘
- 第014集 忍辱-忘恩负义
- 第015集 布施-智慧护眷德被众生
- 第016集 供佛功德_须曼花衣随身产缘
- 第017集 童子持戒守信获宝
- 第018集 波斯匿王女善光缘 游正光老师主讲
- 第019集 旃阇摩暴志谤佛
- 第020集 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
-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
-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如来藏
-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如来藏
- 大慧禅师之心性
- 离念灵知之非
- 似即似,是则不是
- 悟的六种表象
-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永嘉大师
- 眼见佛性
-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真心
- 禅宗历代传法偈
-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
- 禅宗公案是灭六见之法
- 藉无门慧开禅师语,与当代佛门四众共勉
- 永嘉大师《证道歌》真义
- 默照禅古今之差异
-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
- 丰干与寒山、拾得的故事
- 禅宗法脉记要
- 禅宗祖庭
- 浅谈无相忆佛拜佛之中的掉悔盖
- 修学念佛法门三资粮--信愿行
- 念佛就能往生,何需受五戒、修十善?
- 毁谤大乘不生极乐
- 勿入极乐边地胎生
- 三资粮之行:三福净业之“孝养父母、奉事师
- 三资粮之信、愿
- 三资粮之行:三福净业之“受持三归”
- 三资粮之行:三福净业之“具足众戒,不犯威
- 关于种福田
- 种福田时特别要注意到的三件事
- 无相拜佛图解
- 人死后是如何投生?
- 佛教的丧葬方式
- 如何拜佛
- 中峰系念法事三时全集
- 中峰系念法事 第一时法事
- 中峰系念法事 第二时法事
- 中峰系念法事 第三时法事
- 念佛求生净土应注意的事项
-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
- 皈依,你赚大了
- 为什么我们会生在减劫的时代?
- 菩萨若想结婚应该要发愿找好的眷属
- 佛陀开示有情入胎、住胎、出胎全过程
- 从十种行来观察苦圣谛
- 无始是什么意思?
- 三界世间从何而来?
- 冤冤相报何时了
- 婴灵作祟之说有根据吗?
- 萧平实掀起新判教议题的时代意义(上)
- 萧平实开创阿含禅学公案研究之先河
- 被混淆的“人天乘”与“人天道”
- 恶口的过患
- 爱欲的过患
- 生命不是化学变化合成,也不可能是上帝创造
- 宇宙的终极密码:从释迦摩尼到爱因斯坦
- 世界到底是有边,还是无边?
- “进化论”误导了整个人类!
- 加持的功德主要是来自于佛菩萨的悲愿
- 禅茶与八正道
- 灵修培训黑幕重重 开办涉淫谭崔课程疯狂圈
- 钟山佛教文化产业园 一个宗教文化的精神家
- 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旅游产业SWOT分析
- 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旅游产业SWOT分析
- 四川多处古石刻现天龙八部题材 系佛教中8种
- 塑肉身佛步骤大揭秘 3步骤实现肉身千年不腐
- 来朝阳凤凰山 瞻礼两佛真身舍利
- 我与北京佛博会
- 九层四面金碧辉煌 牛首山佛顶塔比大雁塔更
- 每日一景|佛宝古镇
- 拾忆四川佛宝古镇---川南市井民居里的飘逝
- 探秘:千年古镇,佛宝八美!
- 泰国佛教之旅的25个官方小贴士
- 泰国佛教旅游攻略+3月/4月特价
- 【旅游】宋皇家寺院大相国寺 镇寺之宝“千
- 【旅游贴士】游览寺院注意事项及佛教常识
- 旅游指南 之佛教寺院常识及游览禁忌
- 【特色旅游线路推荐】韩国寺院深度禅修体验
- 奇险壮观: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寺院